论语易讲
易讲之学而篇(完整版)(旧版)

合易

短篇 |  杂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学而篇

(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时常

习——温习

说——通悦,喜悦,愉悦

译:学习了新知识(新经验)而时常温习,不也很愉悦吗?

易注:

学习新知识(新经验)不一定是书本上的,生活上社会上学到的也是,不论从何处学来的知识经验,我们要时常温习从中提炼出对自己生活有益的东西,每每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并且进行筛选提炼悟出灵感,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知己,或者朋友,亦或是志同道合之人

远方——不一定指很远的地方,有时候也是近在迟尺的

译:有懂你的知己来了,不也很高兴吗?

易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在世有懂自己的人,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人,对自己友好的人,共同携手进步,他们来了,不是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心生怨恨

译:别人不了解你而不心生怨恨,不就是君子吗?

易注:

人处于生活,只要有所社交,有存在感,被人议论不是常态吗?那些不了解你的人,对你恶语相向,胡乱评论,对此你内心明辨是非,毫无波澜,保持常态,这不就是做人的高境界吗?这不就是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有若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弟——孝,指对待长辈孝顺,弟,指对待亲朋好友真心

犯上——作奸犯科,或者不译

译:君子做人谨遵孝弟而喜欢作奸犯科,是基本没有的。

易注:

为人恭敬有原则的人是很少有做出格的。他们内心都有一个原则底线,做人不应该就是如此吗?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译:不作奸犯科而喜欢作乱犯恶的,至今没有啊。

易注:

没做过坏事的人去作乱基本没有,他们已经把优秀养成了常态,不就是大部分追求的——让优秀成为常态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致力于根本

译:君子做事致力于根本,根本立住了自然有准则了。

易注:真正脚踏实地,立足根本的人,寻求务实的那些人,内心都有大道原则,至真真理存在,是事物的潜在规律,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谨遵孝弟原则的人,他为人处事以仁为根本。

易注:

内孝父母外亲友人,这种人为人处事都有原则,他们的原则都是仁义,爱,等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花言巧语

令色——姿态做作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姿态做作,这样的人很少是仁义的。”

易注:

社会是那些花言巧语,喜欢做作的人多半是缺少仁义的,因为他们内心少了尺度,思想是扭曲的,这种人早失去了本心,如同行尸走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反省数次,为别人做事是否不合乎忠义?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合乎诚信?学到的知识是否不温习?”

易注: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圣人,都会犯错。只是有些人能从中反思,逐渐减少错误,慢慢才能步入圣人的境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领导

千乘之国——国家,地区,单位等,泛指一个地方

时——时机

译:孔子说:“领导一个地方时,做事要恭敬认真从而下属信赖,使用物品节约而且还爱属下,使用人时要把握时机。”

易注:

做领导的那些人都要爱属下,以身作则,广发仁义,将心比心,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这样的领导人是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守信,广泛地爱护众人并且要亲近有善行(有仁德的人)的人,行事有余力(不把事情做绝),就可以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了(指文献典藉)。”

易注:

一个人把人做好了,再去学知识,就会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对社会人民有贡献的人。而不是像有些高智商,高科技犯罪,思想三观不正,学的越多也是对社会存在的潜在危险越大。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看到一个贤人很好

易色——改变态度——肃然起敬

译:子夏说:“看到一个贤人很好就肃然起敬;为父母做事,能竭尽全力;为领导谋事,能致力于自身该做的事情;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没上过学,我也肯定认为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易注:

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类似。做人做事要谦虚谨慎,每一个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加以学习,反省自身,一直处于进步状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自重

无友不如己——没有人不如自己

惮改——害怕改正

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也不坚固。主事忠诚守信,认为没有人不如自己,有过失不要害怕改变。”

易注:

做人做事有原则,有自尊心,自重的人,认识自己,勇于改错,他们学的知识是很牢固的,他们是虚若怀古,包罗万象的,会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对我好的,我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也对他好,好人尊敬他爱护他,坏人引导他教育他去爱他感化他……就像我认为的君子应该如下:以平常之心,接受已发生的事。以宽阔之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不变之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喜悦之心,帮助须帮助的人。以放下之心,面对难割舍的事。以美好之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以感恩之心,感激拥有的一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害怕结果就要去追求初因

(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译:曾子说:“害怕结果就要去追求初因,民德自然归于醇厚了。”

(对于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只是站在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很难与时俱进的,只能解决当时社会所处的状态,不究竟,不根本)

易注:

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去追溯源头,就是初因,初因一变,剩下的就会迎刃而解了,社会文明也好,个人修养也罢。只要第一步做好了,下面基本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每个人都做好了第一步,社会风气自然会变好了。就像**大所说的人生第一颗扣子要扣好,从娃娃抓起!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子禽向子贡问:“老师来到邦国,必定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是求官呢,还是向这个邦国提建议呢?”子贡说:“老师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老师的追求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怎么能与普通人的追求相提并论呢?”

易注:

普通人总喜欢看表面,总以表面去评价,殊不知看到的都是假象,而追求的不同导致境界也不同,物质欲望只能满足低级需求,唯有精神追求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华而不实,终将落败。冲而盈之,常守中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孔子说:“父母健在,看这个人言行举止是否合乎孝道;父母亡,看这个是否不改初心,言行一致;多年对于父母不改初心,可以称之为孝了。”

易注:

爱家人就要付诸行动,持之以恒,而不是口头上说爱,却言行不一,爱总是默默付出的,孝不是说的,是做的。每个人都做到了就谈不上什么孝,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亡义存,当一个社会一直提倡道德的时候,一定是这个社会最缺道德的时刻……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先王之道——列祖列宗的文化,古人文化,天朝文化

知和而和——知道了和便持有一定尺度去调和

译:有若说:“礼节的用处是以和为贵。先王的准则是以美为主,小大准则都是由此而来。出现了不行的准则,知道了和便持有一定尺度去调和,不去用礼节去处理中和也是不可行的。”

易注:

规矩的出现是为了调和不规矩,礼节的出现是为了限制人往低趣味发展。礼是社会的秩序。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信用,诚信

义——义者宜也。恰到好处之谓宜,义便是礼的中和。也包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心,忠义之气。

复——恢复,兑现

译:讲究诚信合乎于义,说的话可以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态度恭敬

礼——礼数,礼貌,规矩

译:做人态度恭敬合乎于礼数规矩,便会远离无谓的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动机,天朝文化

亲——亲亲,仁民爱物

宗——宗仰(推崇,景仰)

译:动机不失去仁民爱物,就可以推崇。

易注:

普通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道家佛家的大爱,大公无私,以及如今的功利主义都是极端无私和自私的。也就是圣人和小人)。如今的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有私心的,儒家文化便是教导普通人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敏——勤快

译:孔子曰:“君子饮食不求饱腹,居所不求安定,做事勤快而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其身。可以说是好学问的修养。”

易注: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此句类似。做人要随遇而安,安贫乐道,方可体会大道,体会玄妙。人只有清心寡欲,才能不受欲望控制,看到真相,正所谓“拨开云雾见天日”。限制人类的枷锁,正是人类的欲望,欲望会迷失双眼,使人疯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而不去献媚,富裕而不骄横,怎么样?”

孔子曰:“还可以。不如安贫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字)啊,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

易注:

万物相对,本无贵贱之分。贫困也好,富有也罢。体验生活的快乐从来不局限于有钱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只不过如今大部分人被金钱社会懵逼了双眼,其实快乐一直都在,只是你是否选择快乐罢了。选择快乐,必有痛苦,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总让人的体验无法尽兴。高人都是选择常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本什么没有什么烦恼,烦恼也不存在,所谓的烦恼都只是人类在体验这个世界中所遭遇的“不快”而已。把人生看作游戏,把体验当作体验。那么你就可以选择一切,不受限制,尽享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内心充盈。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害怕别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易注:

其实更高一层的阶段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不了解别人并没什么,因为世界上你不了解的人多着是来。但是唯独不能不了解你自己。不了解自己是很难自明的,当然也不会完全了解别人。毕竟征服不了自己,去征服别人也都是表面征服的假象罢了,最终仍会归于一空。而孔子说这句话其实说的是要了解你身边的人,进而了解自己,对于别人的误解心中坦荡,与人交往,善于观察,了解身边人爱身边人,仅此而已。还可以拓展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孔子的境界还是低于老子的。毕竟老子的境界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孔子称老子如龙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可真为大圣也!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