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吕布,武破诸天
第9章 礼乐崩坏(旧版)

素笔书生

军事 |  三国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奉先啊,来来来,快与吾一同入席。”

董卓热切的把握住吕布的手臂,往殿内走去。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候的董卓所展现出来的那副豪迈热情的态度下,确实容易让人为之而心升好感。

纵然是吕布,都忍不住的在心中,升起一丝亲近感。

当然了,他也清楚,董卓并非良人。

董卓敢于公然的行废立之事。

敢于逼太后归政,敢于挟献帝迁都,敢于黜汉帝尊号,动摇东汉的国本,开启代汉过程的第一步。

却又因为无法长期立足关东,无法“移神器于己家”,完成代汉过程的第二步。

注定了就是要给他人做嫁衣的倒霉蛋。

原本时空里面,他是给曹操做了最大的嫁衣。

曹操是由讨董卓起家,实际上又继承了董卓的政治遗产。

董卓时期是“百官总已,号令自由”。

而后面的曹操,则是“自许都以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可以说,董卓、曹操皆以宰相的身分,挟天子以令诸侯。

只不过曹操更有能耐,哪怕是出身寒族,却能够周旋于党人名士之间,与儒家豪族人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精通兵家韬略的他,又留意于儒学名教。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交替为用,相得益彰。

所以,曹操不仅得到了非儒家寒族的支持。

而且,还得到了众多儒家豪族的支持。

其政权天然的就具有比董卓政权,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加上曹操在政治上的成就,也远远的超过董卓。

他利用虽无权威,却仍为名义所在的汉天子,树立了足以威慑、统制了北方的新皇权,这才为最后的曹魏代汉,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董卓却是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

虽为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

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

别看如今董卓席卷京城,大有雄据关中之势。

其实一开始,本就是世家方面放纵的结果。

或许,确实是有一部分忠于汉室的老臣。

但是,同样也有着一批各怀鬼胎的大臣,才令董卓逐渐的做大。

否则,洛阳城内的西园八校尉,一开始除了蹇硕以外,可是大多都是世家之人。

如果一开始就齐心协力。

再加上丁原的并州军。

三股势力鼎足而立。

洛阳不说稳如泰山,最起码也能互相制约。

也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也没想到丁原会败的如此快,才令董卓势力短时间就快速的膨胀到,他们已经来不及出手的地步。

可是,即便如此。

董卓手下的文士,明面上也就一个李儒可堪重用。

暗中,最多再加上一个明哲保身的贾诩。

只要世家不供给人才,并且暗中使绊子的话,董卓绝对玩不转诺大的朝堂。

更何况,董卓自己都已经抵不住糖衣蜜饯的腐蚀,开始安于现状,逐渐享乐起来。

成者王侯,败者寇。

董卓没有希望平定天下了。

所以,不管董卓怎么糖衣炮弹,吕布都不可能跟他的。

没有前途。

他可不会给自己选一个地狱开局的。

众人入席。

董卓坐在最高位。

文官席,自然是以李儒为右手第一位。

武将行列,董卓却是坚持亲自握着吕布的手腕,在西凉诸将忿忿不平的目光注视下,给送到了左边的第一席。

看似喜气洋洋的大殿内,实则众人的心态神思却是各异。

尤其是,那些西凉诸将们,一个个的目光看向,已经上首位,并且坦然入座的吕布,更是充满了羡慕与嫉妒。

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如今的吕布也归顺了董卓。

但是并州与凉州派系之间的关系,还是十分紧张。

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则是吕布、张辽、李肃、杨奉。

如今的凉州军方面,是以胜利者自居的,所以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

如今得势的董卓,已经比昔日的跋扈将军梁翼更加跋扈。

著名的周树人先生说过:“想开窗户,就要说掀房顶,如此一开始不同意开窗户的人,为了能不拆掉屋顶,也就能坦然接受开窗的决定了。”

面对日益膨胀的董卓,朝堂大臣们,节节败退,不断妥协。

因为现在这个阶段的董卓,可是说一不二,杀伐果断的主。

已经有几个朝中大官,就因为顶撞了董卓,直接就被当场拿下,咔嚓一下就是一刀解决。

甚至,就连个秋后问斩的流程都没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

即便是现在的东汉末年,也有很多正在发生的事儿,其实都能从以前留下的历史里找到参照标。

礼崩乐坏。

这会儿的东汉集团,就像那时候的东周末代时期,下面的诸侯,就是各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当维系一整套王朝秩序的规则,遭到损毁的时候,所带来的,必然将会是权威方面的受损...

武将跋扈,人心叵测。

文臣柔弱,不知兵事。

可这就是乱世。

当一切礼乐崩坏的时候,什么身份地位,都是一纸空文。

混乱,给了罪恶滋生猖獗的空间。

从黄巾起义开始,各种混乱,就如同蝗虫一样,洗劫一个又一个地方,创造出一群又一群一无所有的贫民。

这里面,也许有人始终坚定信念,得偿所愿的加入官军打击贼寇。

但又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在生存压力下,选择铤而走险,成为自己曾经痛恨的一群人。

对于汉王朝而言,这是一个非常糜烂的时期,可是同样的,这也是一个豪杰并起,精彩纷呈的时代。

事实证明,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就必须掌握强大的力量。

当然了,董卓这种不计后果的杀人,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全天下离心离德。

一旦反噬,就会万劫不复。

不过,他也没有什么值得怨天尤人的。

路是自己选择。

后果是好是坏,也都是要自己去承担的。

吕布是独坐一席的。

董卓麾下的那些西凉系的老部将,与他这种新来的并州系之间,本就有些不太和睦。

双方也互相瞧不上对方,压根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吕布,终究是个外人,有种明显的游离孤寂感。

更何况,自打吕布一来,西凉诸将就感到了明显的危机感。

别看吕布他如今也仅仅只是一个中郎将。

可人家,却是被封了骑都尉。

别以为骑都尉级别很低。

汉代以“若干石”构成十七、八级的禄秩等级,中郎将、校尉、骑都尉、郡都尉禄秩,均为比二千石,禄秩相当。

尤其是现在还是东汉末年初期,能够增设的军职主要是杂号中郎将、校尉、都尉。

杂号将军非常的少。

哪怕是中期许多割据势力首领自身,也才是杂号将军。

例如历史上的孙权,长期都是以讨虏将军割据江东。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方才表权行车骑将军。

而曹操在建安前也是长期为杂号将军。

一直到了建安后期,杂号将军才逐渐增多,不过含金量也下降了。

在黄巾起义前,除了边郡,因州郡兵撤销,作为主捕盗贼的郡都尉,也被撤销。

而黄巾起义后,州郡兵兴,加军职不足,都尉之职便重新被设置,并主要作为军职使用,跟以往的职能稍稍有异。

后面,十八路诸侯反董的时候,不少人都才是以校尉、都尉领郡太守职。

吕布的这个中央武官骑都尉,可是比杂号都尉地位都要高。

更何况,他还有一个都亭侯。

而他们这些西凉老将,到现在还没几个封侯呢!

自然是愈发的看不惯“空降”的吕布。

人都是群居动物。

总是或多或少的,会无可避免的受到其他人判断的影响。

或主动,或被动的,用来作为自己选择的参考。

作为董卓麾下的老部下,西凉诸将不光会拼尽一切保卫自己已经占据的部分,只要有机会,还会继续索取更多。

但蛋糕是有限的。

这么下去,原本还有一小块蛋糕的人,很快就只能吃残渣,而等残渣都吃不到以后…

要是硬把他们拉扯到一起的话,就会发现空气中,都仿佛会好像弥漫着火药的味道一样。

只需要一丝火星,也许就会引燃不可逆转的激烈冲突。

如今的董卓手下,有三种人。

随着他自己西凉起家的原班人马,如李傕、郭汜,华雄、徐荣之流。

在董卓控制洛阳之后,表示会向他效忠的,以吕布为代表。

还有就是其他妥协归顺的中央官吏,又以太尉马日磾、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等人为首。

其中各怀鬼胎、浑水摸鱼的人,不在少数。

只不过,暂时还是董卓的高光时刻。

所以,蛰伏在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的各种隐患,都被压下来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