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荣耀之大唐天子
第九章 平定突厥(下)(旧版)

孤舟泛蠡

军事 |  历史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公元630年,帝国兵部尚书李靖率军夜袭阴山,一举击溃东突厥颉利部,仓惶西逃的颉利可汗为唐将张宝相所俘。征服人心比征服一个国家更难,李世民的宽恩厚待,令颉利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温暖,也感受到唐帝国强大的根源。逃散的东突厥遗民失去了家的方向,也体验到流离失所的痛苦,不得已西逃投靠薛延陀部,获得东突厥难民加盟的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实力巨增,在鄂尔浑河郁督军山建立牙帐,一度威胁到大唐对西域及河套平原的统治权。帝国的卧榻之侧,岂能允许他人酣睡。为牵制薛延陀部势力,李世民扶持薛延陀部的小弟回纥以及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搞对抗。

公元641年,盛唐之伟业足以告慰历代皇祇,在群臣的鼓励下,李世民决定封禅泰山以表功业,御驾行至洛阳,西北疾报边关战事紧急。薛延陀部趁机纠集回纥、同罗、靺鞨等部,自白道川出击袭取阿史那思摩部,进而挥师南下兵锋直逼介休城,正式与唐帝国开战。情势危急,西北纷乱。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李世民果断下令营州都督张俭率所部骑兵及契丹、奚族联军出东路,英国公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从北路击溃薛延陀部。在两路唐军的持续打击下,夷男被迫撤向诺真水。庆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及长安援军姜行本部亦先后赶赴。众人胜利会师,立即开始对诺真水发动猛攻,前来救援的夷男之子大度设被阿史那思摩和薛万彻率军击败。薛延陀主力尽丧,帝国顺利在其地设立燕然都护府。

在李靖肆意蹂虐东突厥之时,西突厥忙于收拾西域地区的龟兹、高昌等小国,打不过巨唐,拿周边小国练兵还是绰绰有余的,柿子还得挑软的捏。在彻底解决东突厥和薛延陀部后,原本臣服于西突厥的龟兹、高昌等国,开始频繁与中原交流。内部矛盾与外界打击下的西突厥,最终也走向消亡的结局。故事很长,我们从源头来讲。公元628年,西突厥发生内乱,分裂为南北两庭。失去权杖的统叶护可汗被乱兵砍死,双方为了争夺对西突厥的绝对控制权,从口水战升级至白刃相加,重重矛盾消耗着双方的有生力量。

九年之后老迈的李药师再次挂帅出征,西域苦寒,路途艰险,此番出征有两个目标:一、袭取青海北部、消灭鲜卑族王国吐谷浑;二、锻炼大唐的新生代武将侯君集、契苾何力等人。其实第二条目标才是重中之重,唯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才是大唐未来真正的中坚力量,是帝国军界的中流砥柱。同年李靖率侯君集、契苾何力、薛万彻等人,统十万大军荡平吐谷浑,彻底打通唐帝国通往西域的道途。

638年帝国新生代将星侯君集挂帅,先后攻灭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小国,孤立无援的西突厥暴露于唐军的锋芒之下。原属西突厥的墙头草们纷纷跳槽,转而拜服于唐军的铁蹄下。丢失脸面又丢小弟的西突厥极不甘心,失去众星捧月的光辉,西突厥的天色似乎多了几分昏暗。双方的矛盾愈发深厚,西突厥开始不断侵扰大唐西域边境。

贞观十四年,北庭乙毗咄陆可汗统兵攻打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为安西都护府郭孝恪击败。举倾国之力尚不能撼帝国之隅,急火攻心的乙毗咄陆可汗一命呜呼。继任的乙毗射匮可汗充分吸取前任的教训,决定与大唐重修睦邻关系,毕竟邻居属于“高富帅”,持续对抗则必有覆巢危机。四年后北庭叶护阿史那贺鲁脱离西突厥,开始为大唐效力,成为大唐经略西域的急先锋。公元649年一代雄主李世民驾崩,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向了生命的终点,终究没能等到帝国征服西突厥的那一刻。仁厚的高宗李治登上帝位,惊闻巨变的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在其子咥运的劝说下叛变唐帝国,并成功吞并原东家乙毗射匮部,自立为沙钵罗可汗。

实力的急剧增强带来欲望的膨胀,不堪一击的乙毗射匮部,使贺鲁产生自己具备与大唐碰撞实力的错觉,七月起兵攻打大唐庭州府。英明的太宗皇帝驾崩西去,帝国的柱石将军们依然健在,大唐的权力过渡依然平稳,庞大的帝国机器并未因权力的更迭而紊乱运行秩序!面对咄咄逼人的西突厥,帝国新任皇帝李治遣梁建方与契苾何力领军平叛,因梁建方与契苾何力配合不力,西征唐军以失败告终。

公元652年,在牢牢地掌控帝国的权杖后,李治令梁建方二番出征,在认真总结失败经验后,梁建方成功击破贺鲁麾下处月部建功还朝。以胜利之姿开启了唐灭西突厥的战役。永徽六年卢国公程知节再度挂帅,领副将王文度、苏定方出征贺鲁部。由于王文度军纪涣散,导致当地民怨沸腾,西征大军再度无功而返。而本次出征,也为后来那场残酷的政治斗争藏下暗雷。

公元657年不甘心失败的高宗李治在经过两年的准备后,任苏定方为北路军行军总管,南路以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为统领,兵分两路向西进发征讨西突厥。唐军进展顺利,一路势如破竹。长期受贺鲁压迫和剥削的泥孰部非常感激唐军的到来,得人心者得天下。被奴役的人民为唐军举办热烈的仪式,纷纷加入唐军阵营效力。受皇帝重托,为人民拥戴,苏定方深入西北,承载着帝国的希望,决战已然不可避免。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西(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贺鲁部集结十万铁骑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踏破敌营,扬威西域,建不世之功当竞今朝。

苏定方无愧于一流名将,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战术思想已然出神入化。战势瞬息万变,不变的是唐军将士的忠勇与坚毅。在认真分析敌我双方实力、战场客观环境和双方优劣势之后,苏定方大胆做出如下部署:利用突厥骑兵主场作战的轻敌求胜心理,以重装步兵列阵中央,作为吸引突厥骑兵攻击的诱饵,充分利用骑兵不利攻坚的弱点,将遭遇战扭转成一场攻坚战,迫使突厥骑兵放弃快如闪电的突击优势,极其有效的消耗着贺鲁军的战斗意志。唐军远赴千里,属于客场作战,稍有不慎便招致覆顶之灾,上难报君王之重托,下愧对战士之刚毅。《孙子兵法》有云:虚则实之。苏定方极力将唐军伪装成一块到嘴的肥肉,让贺鲁误认为干掉唐军只是时间问题。唐军重装步兵行动迟缓,但结阵后却拥有极强的防御能力,是诱敌的最佳选择。骑兵具备机动突击优势,倘若利用得当,在外围寻求战机,趁敌疲弱之时定能挫其锋芒。

苏定方令步兵结阵列于南原高地,既能让整个敌军都看到,又能使突厥骑兵进行仰攻。自己统领骑兵伏于北原伺机而动,充分发挥骑兵的高机动性,采取迂回作战的方式游离于突厥军阵外围。在突厥骑兵仰攻失利疲弱之时,以逸待劳的苏定方率军杀出,一举击溃西突厥。所谓兵败如山倒,大难临头突厥军队自顾逃命,溃军似洪水般倾泻而出。唐军趁胜追击斩首数万,苏定方大获全胜,五弩失毕部战场降唐,贺鲁深知大势已去,率残部向西逃窜。

或许是失败的阴霾笼罩在上空,又或许是西突厥战马干草炖黄沙,以善跑著称的突厥马竟然跑不过中原马。唐军趁胜追出二百余里,贺鲁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相逢为自己“送行”的苏定方,双方没有沉默,也没有怀旧,举刀就砍。突厥骑兵本着鱼死网破的态度再次被打到怀疑人生。无奈之下贺鲁选择背井离乡逃亡石国,却被石国作为降唐的投名状,交还给受命追击的萧嗣业,西突厥汗国正式宣告破产。唐朝中央政府在原西突厥地区设置昆陵、蒙池都护府,将大唐的版图和影响力扩散至中亚。

苏定方,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太宗皇帝、李药师未竞的事业,彻底将突厥这个名称,扔进历史尘埃中。就是这样的英雄,却被民间传说、演义、戏曲污化为嫉贤妒能又叛国投敌的奸诈小人。史书最大的意义除了警醒后人避免重蹈覆辙,更应该承担起教育意义,让这些英雄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星般闪耀历史的夜空。修史要让后世子孙记住这些英雄豪杰,记住他们为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付出的伟大努力,让爱国主义精神浩然长存。

是时候为英雄正名了。苏烈,字定方(烈士虽暮年,当安定四方),唐初著名将领,冀州武邑县人(今河北武邑县)。骁勇刚毅、能谋善战,一生功勋卓著,治军严谨,为大唐拓展西北万里疆土居功至伟。初随李药师北伐,以两百铁骑突陷颉利部落,不下秦琼、尉迟恭之勇。显庆二年正式独立统兵,以主帅之身攻灭西突厥贺鲁政权,为人端正刚直、高洁质朴,深受太宗、高宗两朝皇帝赏识与信任。终其一生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丽,史无前例地将汉人政权和影响力向西扩展至中亚咸海地区,国境比邻波斯;向东深入至朝鲜半岛南部。乾封二年(667年)薨逝,年七十六,高宗皇帝闻而伤惜,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庄”赞其威德、彰其刚武!

苏定方平定西突厥后安抚百姓,修筑道路,恢复当地农牧业经济生产,真正还百姓一片安定祥和!贺鲁被生擒至长安后,自知罪孽深重的他乞求俘获自己的萧嗣业能向皇帝求情,自愿受戮于昭陵,以谢负恩于先帝之罪。高宗皇帝素以宽仁闻名,念在贺鲁知罪之情,特赦贺鲁死罪,在其死后将他葬在颉利可汗墓旁。突厥王庭这对难兄难弟,原以为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却以另一种方式在幽冥界实现团聚。至此,为祸中原政权长达数百年之久的突厥,在几代帝王将相的共同努力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翻阅史书时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