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传
第二十章 杨朱获优 欲登泰山(旧版)

千山明月

军事 |  历史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这项测试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测量要快,算得准确,也不是那么容易。墨翟手疾眼快,用时最短得出了正确答案,成绩为优。而杨朱虽然用时稍长,但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正确数值,成绩也是优。多数学生都计算出正确数值顺利过关,也有一人量错了长度,算错了面积,被判不合格。

礼仪演示要测试的是如何施正确的礼仪规范。

学习礼仪制度的目的是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使得人民都彬彬有礼,国家社会看起来和谐。

各种礼事各有具体的仪项和繁缛的仪节。并且,大部分礼仪都有相应的音乐配合,不同的社会等级均有不同的乐队规模和用乐范围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是社会各阶层都必须遵守的制度,所以作为未来管理国家的官学学生必须懂得。

鲁国武城官学所教授的礼仪课程,为孔子重新编撰的周礼,内容很系统共五种仪制: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灾变之礼;宾礼,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贵族相互往来、迎见宾客,处理日常社交关系的礼仪;军礼,军队日常操练、征伐、出行、凯旋时所用礼仪;嘉礼,各种吉庆欢会、婚礼等所用的礼仪。

自周都东迁洛邑以来,周王室衰微,天下大有礼崩乐坏之势。各国都大大简化了过去繁琐的礼仪,因此学馆也只要求学生知晓即可,考核的只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些礼仪。

按入学时间,越高年级的学生考核的礼仪规范越复杂。观礼台前用屏风隔出一块空场,学生们列队等候在教军场中央,由学监按花名册招学生进入场地演示。

此次墨翟这班的考题是演示三种礼节:宾主相见揖让礼分哪三种?朝见国君、祭天拜神、叩拜父母所施稽首礼如何施行?用案几、席子、酒樽三种道具,集体演示诸侯宴请大夫、士的场景。

这些礼节官学弟子现在或将来会用到的礼仪,墨翟他们所考的这三道考题简单也实用。

揖礼分天揖、时揖、土揖三种。位低者向尊长施天揖;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后起身肃立;同辈相见施时揖:身体肃立,双手合抱,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后起身;尊长还礼施土揖:身体肃立,双手合抱,推手稍向下,俯身约30度,而后起身。

稽首礼是最恭顺的大礼,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低头触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触地时间稍长,方抬头起身。

第三题需要全班一起布置好宴席场景,再分角色演完大致的宴会过程。

诸侯座位摆在对着门的上位,大夫位居于诸侯左侧,士地位最低居于右侧。给诸侯铺三重席子,大夫铺两重,士铺一张席。饮酒时,尊者先饮完酒樽中酒,他人方可饮酒。进食饮酒不要发出不雅的声音。

前两题非常简单,墨翟班上的人都顺利演示完成。集体演示大家可以商议,各种细节都注意到,因此得到学监的肯定,大家一致获得优秀。

全部考评完,杨朱竟成为班里唯一五项全得优的人,这样的结果让大家有些意外。墨翟稍有失落,但也欣然接受这结果。杨朱美滋滋地跟每个人击掌,自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学馆考试完不久便到了秋收时节,照例要放假十天。农人都忙着收庄稼,许多官吏要去乡间保障收秋,贵族们也都紧盯着自己封地上的庄稼收成如何。这是一年中唯有的两个假期,另一个就是年节。学生们自然是对这个秋假期盼已久,都早早谋划着一年一度的秋游。

杨朱一向很活跃,召集班上的同学询问大家秋假如何安排,他希望组织集体出游,“不知秋假大家去哪游历?你们有什么主意吗?”

“自然是秋猎啦!”孟芙大声说。

“一个丫头,打什么猎,没一点女人样。”有人小声嘀咕。

“去登泰山如何大家觉着?来回路上四日,登山两日,时间充裕。”杨朱提议。

“子曰:登东山小鲁,登泰山小天下。泰山值得一去,算我一个。”有人附和杨朱道。

“墨翟,你觉着去泰山如何?”杨朱问。

“登泰山极好的主意,”墨翟拍手道,“可是我前日已肯请曾子馆长,这个假期随他去曲阜祭拜大儒孔子。所以不好意思,不能与大家一起登泰山了。”

“这么说,曾文也不去泰山了?”有人望着曾文说。

“其实,我不想去什么曲阜,但是父命难违啊。不过我觉着,大家可以在泰山多玩两日,等我们先去完曲阜,再与大家在泰山汇合。”曾文说。

“两日够吗,也不知道泰山在什么方位?”有人问。

“我觉着两日应该来得及。”墨翟起身来到大写字板前画出武城、曲阜、泰山的方位图。“曲阜在武城西北百余里,不到一日的路程,泰山在曲阜正北,基本也是一日的路程,泰山以北就是齐国。也许,你们只需在泰山多等一日,我和曾文即可随后赶到泰山。”

“那馆长也可同去泰山吧?”杨朱看着曾文说。

“曾馆长肯定不去。你忘了曾子曾经说: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他怎么会去登泰山。”墨翟说。

“那馆长会同意曾文去泰山?”大家都看着曾文。

“我父说过儿女有别,不必同论。我理解他说的不登高,不履危,主要指向是不履危。再者孔夫子都登过泰山,他肯定不会阻止我去泰山!”曾文得意地说。

“既然去泰山必过曲阜,不如我们一起随曾馆长祭拜先师孔子,再去泰山。”杨朱提议。

“所言极是,过曲阜岂有不去祭拜孔先师之理。”有人附和。

“我去和父亲大人说,大家同去曲阜,再去泰山,保证没问题。”曾文说。

经过几天的考虑,除两人有要事回家外,其余十人都决定去登泰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