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旧版)

火腿老法师

女生 |  古色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勃拉姻斯所作的协奏曲并不多,钢琴协奏曲也只写了两阕,但却颇有特色:与同类作品不同,追求钢琴与管弦乐团的平衡交叠。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岁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开始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交响曲》竣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协奏曲作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海顿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盾的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勃拉姆斯的音乐与创作

一八三三年的五月七日,音乐史上的一位伟人来到了这充满矛盾和生机的世界……。一八九七年的四月三日,音乐史上的这位伟人又匆匆离开了这令他既热爱又忧伤的世界……。他就是世界著名的伟大音乐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今年的五月七日是他诞辰一百七十六周年纪念日,全世界的热爱音乐的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一百多年来,勃拉姆斯的音乐在全世界不断地回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热爱。与贝多芬一样,勃拉姆斯和他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永恒的生命力,鼓舞和伴随着全世界善良的人们去勇敢地面对丑恶,克服困难,坚持真理和正义;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人性中的弱点;去持之以恒地为建立公平的、道德的、科学的社会而奋斗。

由于勃拉姆斯的作品及人品在音乐史上有着极重要的位置,又加之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为“B”字,正巧与巴赫、贝多芬同为“B”字开头,所以人们称他们为“三B”。而这也正符合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如果说巴赫是一种科学的艺术方法(方法论)的创造者,那么经过海顿、莫扎特的继续完善之后,贝多芬拿起了这个科学的方法去设计架构了人类社会的理想大厦(认识论),解决了具有认识论意义的问题…,当这个大厦只是框架结构时,它有待于后人去不断地充实、完善。而勃拉姆斯正是在继续着、实践着贝多芬等前辈大师未尽的事业,为人类社会的理想大厦,填充着一块块坚实的基石,去努力使之成为更加美好的乐园。勃拉姆斯是继贝多芬之后浪漫派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广大热爱古典音乐发烧友们的知心朋友。勃拉姆斯生活在十九世纪三十至九十年代。他的作品风貌,是一个天生心地善良、情感丰富的知识分子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的典型反映。“生活”——在他的一生中所留下的影响以及他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都反映在他整个的创作过程之中。

勃拉姆斯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品风格都是他自身的年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表现。

第一阶段为1848-1860年,年轻的勃拉姆斯对生活、对社会、对大自然、对未来都充满着炽热的情感、丰富的幻想、勃勃的朝气。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是乐观、明朗、倔强、有力。代表性作品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等。

第二阶段为1860—1870年,由于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的失败,德国从封建专治过度到帝国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整个德国处于反动政权的严酷统治之下。有知识、有思想、有正义感的人们普遍存在着彷徨的情绪,这些社会环境对勃拉姆斯的思想和精神状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除了演出活动外,他专心研究乡间的民歌和大型作品的创作技巧。回归到纯朴的乡村生活之中,创作了一些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带有一定的回避现实的消极因素。这个时期的作品数量不多。

第三时期:1870-1888年,勃拉姆斯在贝多芬等前辈大师精神的鼓舞下,也为自己的信念和永不麻木的人性所推动,在经历了第二时期的学习和积累之后,勃拉姆斯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投身于最能反映丰富内涵的交响音乐的创作之中,整个第三时期硕果累累,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两首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或完成的(第一交响曲)。

1889-1897年是勃拉姆斯的晚年,在为社会、为人类奋斗了几十年、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勃拉姆斯的创作力渐弱,重又回到自我的小天地里,作品仅为一些小型的室内乐和宗教性歌曲,反映了他孤独和失望的哀痛心情(终身未婚)。毕竟年岁已老,在那社会矛盾尖锐、人性扭曲的环境下(一战前夕),勃拉姆斯在认识上找不到出路,看不见光明,也没有希望。但他仍然没有失去对人的价值的坚定信念,没有失去对人类、对自然的真诚的爱,没有麻木不仁,更没有陷入绝望。晚期的代表性作品为:《单簧管五重奏》作品115号。勃拉姆斯虽终身未婚,但他给全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勃拉姆斯永远是善良的人们的知心朋友……。

勃拉姆斯的创作明显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性觉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既丰富、又矛盾;既充满幻想、又感到十分失望;既富有朝气、又叹息不止;既渴望幸福、又总是被悲伤所包围的种种心理体检。勃拉姆斯的作品总体面貌带有孤独、忧伤和失望的因素。但却没有达到柴可夫斯基晚期作品中痛苦和绝望的程度。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更带有千古陈酿的醇味,这正是丰富的情感在理性的有效控制下的升华而得到的结晶。初次接触未必能有很好的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你会从中体会到无穷的魅力。勃拉姆斯与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一样将永远活在全世界善良人们的心中!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

完成于1858年,起初是一首双钢琴变奏曲,之后有意改写成交响曲,最后却成为一首钢琴协奏曲。由于勃拉姆斯本人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同时又和天才女钢琴家克拉拉相互商讨才写出这首协奏曲,所以此曲要求有相当高深的钢琴弹奏技巧。它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

第一乐章:庄严倔强,情怀激荡。乐曲开头霹雳般奏出了沉重的主题,随之爆发到高潮后逐渐停息下来。独奏钢琴奏出一条形成奇妙对比的非常安详的旋律,它为第一乐章内出现极端相反的情感而做准备。

第二乐章:采用他未完成的弥撒曲中《因神之名而来的有福了》的主题,由小提琴和中提琴虔诚的奏出,随后钢琴抚慰般的和它交谈着。中段音乐变得粗野、热情,钢琴以切分音表达出悲怆的意境,结尾处音乐平静下来,以弱音终止。

第三乐章使人想起贝多芬式的雄浑力量和轩昂勇进的气势,作者运用了复杂的技巧、庞大的形式,为协奏曲中之巨著。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F小调展开部后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用降B小调)。尾声中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的部分动机,钢琴用华丽的琶音伴奏,最后以强有力的开始动机结束。本乐章写得厚重而有力,颇具勃拉姆斯风味。贯穿乐章始终的主题动机,由雄浑的圆号引入,钢琴加以应答。在乐队协奏下的钢琴时而温婉优美,时而热情壮丽。本乐章中有许多处理方式与古典派协奏曲截然不同。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典型的谐谑曲,但奏鸣曲式结构非常清晰、规模庞大,给人以深沉之感。第一主题,钢琴用激烈的强奏开始,乐队紧紧相随。第二主题为A小调,用弦乐齐奏呈示,之后钢琴反复。展开部发展上述两主题,再现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乐器编制。其旋律热情而富于幽默感,同时也很有魔力。

第三乐章:行板,降B大调,6/4拍子,三段体。由管弦乐奏主旋律,钢琴演奏装饰音型,并作主题变奏。第一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开始。中间部分更柔和,由单簧管奏升C大调主题,富于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诚得近似祈祷。最后再现降B大调主题。本乐章充满浪漫气氛,是在“德国式的”厚重风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乐章。

第四乐章:优美的小快板,降B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优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华丽终曲。清新活泼的回旋主题由钢琴独奏开始,乐队模仿。之后带有匈牙利乡土风格的插入部用A小调呈示(后移D调再现)。其他许多辅助的插入部,在钢琴与乐队间交错穿插,有时钢琴用音型和经过句装饰管弦乐主题,有时乐队用色彩性和声给钢琴以烘托,编织成辉煌的终曲。这个乐章的大致结构为A-B-A-B-结尾的程式。由钢琴开始的舞曲风主要主题,纤巧精细,又不乏厚重华丽。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