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旧版)

火腿老法师

女生 |  古色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贝多芬(1770-1827)一生共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于1808-1809年间。前四部钢琴协奏曲首演时都是由贝多芬亲自担任钢琴声部的演奏,但是当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首演时,因为贝多芬已经基本失聪,无法胜任钢琴演奏,只能由他的得意门生、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车尔尼担任独奏。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后来又由17岁的李斯特在巴黎演奏而大获成功,盛名远洋,倍受欢迎。

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798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有许多版本,其中以威廉肯普夫和布兰德尔的版本为最佳版本。两个版本各有特色,威廉肯普夫以刚硬、坚定有力为主;而布兰德尔版本以优雅柔美为主。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大调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主部主题坚定有力,副部主题优雅柔美。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A大调三段体。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C大调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

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于1794~1795年间完成之后,当年便在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亲自演奏了这首作品。维也纳市民为他的这次演出折服不已,贝多芬也因此开始名闻遐迩。这首第二号钢协作品是早期古典乐派的典型代表,虽然受关注程度不及其他四部,但却是五部钢琴协奏曲中风格最难掌握的一首。第二号钢协明显继承莫扎特与海顿的传统,其艺术表现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中的美。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

许多人都曾指出,这首钢琴协奏曲开头的几个小节与莫扎特【第二十四首钢琴协奏曲】开头相似,这是贝多芬有意为之,毫无可疑。据说有一次在演出此曲时,贝多芬告诉一位作曲家朋友:“没有什么能和这个相比。”所谓“这个”指的是终乐章结尾一个令人低回不已的乐句,同时也是贝多芬全曲开头的立意所在,因为该处虽然与莫扎特作品相似,主题却大异其趣。此处未经雕啄,只有雏型,是个尚待展开的乐句,而不是充分实现的主题。贝多芬随即进一步开展,用了110小节齐奏,是他所有协奏曲中最长的一段。在这段革命性手法的开头里,可以清楚看出贝多芬中期的双向趋势:一个走向形式的扩充,另一个则走向表达力的提升。

这段交响曲式的序奏的力量与境界还别具效果:造成一种不平衡,使独奏乐器必须全力奋战,获取平衡。管弦乐停在三个最强的C音上,钢琴则如铁骑突出,驰骋八度,强音震撼。在这种对立抗争中,钢琴有如普罗米修斯,以大胆的佯攻与精彩眩目的连珠炮来回应管弦乐团的优势火力。这段两军争锋的趣味主要来自c小调,贝多芬习惯以c小调表现和声上的骚动与表情的极度张力。贝多芬的协奏曲写到这个乐章,已开始脱离莫扎特,揭开了浪漫主义协奏曲的新纪元。

在最缓板乐章中,贝多芬尽可能远离C小调与对立,进入空灵的E大调以钢琴与管弦乐之间的神交冥思。独奏仍然有幻想,也有出色的即兴手法,但管弦乐则交会入神,直到出人意表的结尾和弦,才出现整个乐章仅有的极强音。全曲收束的C小调轮弦曲有土耳其进行曲的况味,其间偶有乌云渐合、暴雨将至的迹象,但接下来的插入乐句则逗人兴味,小调的压力亦随之减轻。一段6/8拍子的急板终曲,在跳荡、眩目、毫无保留的夸耀中,让全曲奔向欢悦的C大调。莫扎特奠定模型的【第24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则突破限制,更上一层楼。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天知道我的钢琴音乐为什么还是这么差劲!”贝多芬在1805年6月这么写道,这位自我批评甚严的作曲家经常有这样的怨言。自怨归自怨,不到几个月,他的【热情奏鸣曲】已接近完成,并且已经开始写【第四钢琴协奏曲】。由这些作品的惊人特质、情感力量、与键盘的相得无间,可见贝多芬虽然之间已为钢琴写了不少的佳作,但仍有未尽之言。

贝多芬这阶段走向钢琴表现的极端,但仍然注重抒情与连贯、主题的精炼、以及形式上的原创性。其中,他对形式独创性的关心更甚于以往。在这首G大调协奏曲里,他达到上述所有目标,同时也为钢琴与管弦乐带来新的诗意升华。第四钢琴协奏曲虽不是无比宏伟之作,但原创构思领袖群伦,只论其曲思的刚健流动,就足以入贝多芬杰作之列。该作品以奇默曼的版本为最有独特性,奇默曼将钢琴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首作品由钢琴先发声,轻柔又温和,展现出崇高的节制。第一乐章展开以后,钢琴并没有与管弦乐一争高下,反而成为搭挡的伙伴,也同样令人惊讶。钢琴一直都活跃着,但乐思丰沛,加以音型变化多姿,因此大有左右逢源、永不匮乏之概。钢琴将整个乐章的所有线条统一起来,造成多而不乱的效果,贝多芬甚至连小号与小喇叭都不用,以便赋予独奏乐器大概与齐奏几乎相当的份量。

在慢板乐章中,钢琴与弦乐(管弦乐的其余部分则寂静无语)彼此激烈对立。双方构成一场紧张的宣叙乐句对话,而这段对话的高潮,则是钢琴奔入一个来势凌厉、近乎装饰奏的段落中,弦乐仿佛被震慑了一般,显得矜声敛气。最近有一篇研究指出,这首协奏曲很早就被认为是根据希腊神话中奥菲斯故事所写成的,这看法没错,因为里面确实从头到尾都藏着奥菲斯故事这个次文本,以本乐章而言,钢琴就是奥菲斯,而弦乐就是冥府的复仇女神。

贝多芬的作品的终乐章很少像【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回旋曲那么令人眼花缭乱,那么精力充沛。急行军的节拍再度以小号与鼓引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其中有两个插入乐句,木管与弦乐出现圣咏式的笔法,似乎是【第九交响曲】结尾的先声。发展部以降E大调起始,也值得一提——使用拨奏弦乐,其上盘旋着轻柔的木管和弦(极弱音);门德尔松诙谐曲中那些精灵式的独特配器法,几乎可以确定是取法于此曲。这个乐章以其高昂的姿态、深刻喜悦的表现,与贝多芬中期其余伟大作品都可以并驾齐驱。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978年4月3日,当我听到久违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时,我是热泪盈眶,我想我的新生活来临了。在此我写下了豪言壮语,从此我走上了新的道路。

贝多芬伴我征新途

第五钢琴协奏曲,

动听悦耳润情怀。

幸福童年浮眼前,

唱片香味美满园。

如今又听协奏曲,

导师路上凯歌还。

征途迎来新春天,

雪莲花开科学园。

作于1978年4月3日

于2007年12月31日星期一修改

1809年对维也纳来说是艰苦的一年,拿坡仑军队包围整座城市,并曾经短暂占领。法军进城后两星期后,77岁且有病在身的海顿便与世长辞。此时贝多芬的好友、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被迫和其他皇族一起离开维也纳,以逃避拿破仑军队的追捕。而几乎全聋的贝多芬,军队一炮轰时便躲进他兄弟凯斯白(Caspar)的地窖中,以保护其仅存的些微听觉。他事后回忆:“这件事对我的身心影响极大,举目所见,张耳所闻,我只看到毁灭混乱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炮声、鼓声急各色各样的人间惨事,此外别无其他。

虽在这种战乱的背景下,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五号也是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然而此曲音乐本身却极少乱世纷扰的踪影。在这部宏伟轩昂的作品中,他再次启用了有高贵意涵的降E大调,并题献给鲁道夫大公,这便是我们日后熟知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标题的位阶超越了受题献者。此曲传达出贝多芬创作中期巅峰时的倾向,且扩大了古典乐派的格局,甚至在钢琴及乐团的演奏上,也以奋斗凯旋的史诗风格取代了原来的对话方式。贝多芬将英雄与诗意组合而成的曲风,使“皇帝”协奏曲在他自己的作品及所有的协奏曲中独树一帜。我听到至今只有威廉肯普夫弹得最为铿锵有力,最能激发振奋人心,最能令人翩翩起舞。

第一乐章快板有578小节,是贝多芬所写过的奏鸣曲中最长的一部,演奏时间约达二十分钟,几乎和几首莫扎特协奏曲的全曲一样长。从任何一方面来看,此曲的规模都是宏伟无比。贝多芬发挥其过人的主题创意,将十八世纪音乐中刻画高贵人物的进行曲主题,化成工业时代的动力。气势恢宏而格调优雅,这两个特征逐渐完美交融,豪迈热情,曲思驰骋但收放自如。在整个乐章中,钢琴始终与管弦乐团分庭抗礼,蕴涵着悲壮意味,也是贝多芬人格的忠实反映。

在雄浑的第一乐章之后,揭开了第二乐章的面纱,贝多芬上达超越之境,扬弃纠葛,在慢板乐章中进入赞美诗一般静谧内省之境,使用崇高的B大调,澄怀静思,钢琴娓娓道来,无比的轻柔,时间仿佛停顿一般。如果说太阳神阿波罗是慢板乐章的灵魂,那么在第三乐章的回旋曲激扬向前,令人翩翩起舞,就是酒神戴奥尼索斯的精神在酣舞。

D大调钢琴协奏曲(第六钢琴协奏曲)

这首作品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的改编曲,又称‘第六钢琴协奏曲’。此曲小提琴独奏声部以钢琴重新编曲,管弦乐部分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7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于1806年首演后,这一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克莱曼蒂相识。克莱曼蒂当时的名气大于贝多芬,表示有意承当贝多芬作品在英国出版代理,他建议贝多芬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D大调钢琴协奏曲》,并预付了稿酬。此改编曲完成后,1808年由维也纳因都斯特利社出版,题献给布劳宁夫人。此曲在当时评价高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改编时,将小提琴旋律放在钢琴右手上,左手则有时以八度音重叠,或加上分解和弦伴奏。改编中最大特点在装饰音的加强和低音域效果的加强。这首作品无编号,各乐章内容同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如今经巴伦波依姆搬上舞台,则经久不衰。用钢琴演绎那温柔优雅、温馨抒情的曲目,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

乐圣贝多芬是一位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他的九大交响曲与众多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文明的高度结晶。由于贝多芬的伟大,因而平时音乐爱好者们所能接触到的一些有关传媒的文字介绍,就多把贝多芬形象塑造成为“高、大、全”式的人物。给人印象仿佛贝多芬生来就不曾是肉体凡胎,而是一位至高无上的音乐之神,人们把对他的膜拜和敬仰在传播中自觉与不自觉地给予完全神化,好像只有这样才更能表现出其音乐的伟大。这种偏颇的宣传对于深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来说是很不利的。

殊不知如果我们能够有机会多听听贝多芬的一些非主流作品,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其实贝多芬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的作品也并非款款精彩,他在世时也有七情六欲,也曾为人生不平而沮丧,他也和常人一样时不时地犯些错误,虽然他作有表现性格刚毅不趋炎附势的第三交响曲,也有气吞山河不向命运妥协的第五交响曲,并在这些作品中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思想与正面形象,但作为一个人,在生活面临种种危机之时,他也不乏为五斗米折腰而作一些应景式的作品以求裹腹,诸如:《威灵顿的胜利》和《三重协奏曲》等就是如此。当然仅凭这些虽丝毫也不能损毁贝多芬的伟大形象,但是通过聆听这些乐曲却可以使我们感觉到作为一名普通人贝多芬五味人生的内心情感。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作品56号)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但据资料证实,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贝多芬选用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写作道理很简单,如果依照传统的形式由钢琴家主奏,乐队协奏的套路来写,鲁道夫公爵的琴技恐怕实难招架,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面目出现,只要钢琴独奏的分量不要过重,相信他还是能够胜任的。为了能让这位公爵过一把演奏瘾,而且音乐听起来还能唬得住内行人的耳朵,于是贝多芬便别出心裁地写了这首组合奇特的三重协奏曲,其中钢琴部分是最为简单的,而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演奏则正相反,技巧艰深、复杂,一般水平根本无法演奏,从这一点我们便可看出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细琢磨,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这首协奏曲中没有通常的华彩乐段,这在当时风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乐家大展其绚丽技巧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也是由于贝多芬怕华彩乐段使鲁道夫公爵尴尬,故而索性不写。为了能让公爵在演奏中享受到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而不是你来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应的重奏平等合作关系,贝多芬又煞费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来处置这三件乐器的水平对置。他在写作中独具匠心地将钢琴单独为一声部,小提琴与大提琴二者合为一部的安排,在音乐表现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结构,这样,钢琴就有不少的独奏乐段得以傲视群雄,尽情地自我表现。其实,这样的布局虽在构思时曾让贝多芬大伤了一通脑筋,但是在写作时却又相对简单了许多,因为如果要三种乐器等同对待,那么每件乐器单独呈现的机会就要求是对等的,那样或许音乐非常好,但是鲁道夫公爵却无法演奏。如若公爵无法演奏,写作此曲不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贝多芬为了既能遮掩鲁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又不让乐曲听来技术过于简单,于是他便来了个重心偏移,将钢琴演奏技术不足的份量统统强加给了小提琴与大提琴使之得以弥补,特别是大提琴声部,为了要能让大提琴的琴音不被乐队及两位重奏乐器压住,贝多芬还特意在写作时将大提琴的音域置于高音区,这样演奏上的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许多,真是代人受过啊!

尽管贝多芬在创作此曲时,所有的中心环绕都是为了能取悦于鲁道夫公爵,但不知为什么当乐谱于1807年出版时,扉页上的题献却是罗布高维兹公爵而非鲁道夫公爵。另外在1808年的首演时,鲁道夫公爵也没有出现,其中的原由我们现在已无从查考,但事实上从这首作品首演失败之后直到贝多芬去世这19年间,这首《三重奏协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过,即便在今天贝多芬的录音制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场中,这首作品的录音也不是很多。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