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160章 王吉不干了(旧版)

叶还生

军事 |  人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话说那颍川太守黄霸,可真是个绝顶聪明的官员啊!

这哥们下令,让驿站和乡里的官员们都得养鸡养猪,这些家畜不仅能提供美味的肉食,还能帮助那些孤寡老人、贫穷无依的小伙伴们。

黄太守这一招,既让大家有肉吃,又帮助了弱势群体,真是高啊!

黄太守还整了一套规矩,选了父老、师帅、伍长来管理,给百姓们灌输正能量,教育大家要行善避恶、好好种地养蚕。

他还特别提醒大家要节俭度日,多种树、多养家畜,别把钱都砸在面子上或者买些无用的东西。

这黄太守,真是细心到家,啥都想到了!

处理事务方面,黄太守更是个高手。

那些琐碎的事务,在他手里都能整得井井有条。

他跟官员、百姓们聊天时,眼睛贼亮,总能从言谈中找到猫腻,把隐藏的问题都挖出来。

这家伙的头脑,简直就像开了挖掘机一样,下属和百姓们都被他的智慧所折服,觉得他就像神明一样。

那些心术不正的人都吓得逃到别的郡去了,颍川的盗贼也越来越少。

看来,这黄太守的威名可不是盖的!

黄太守对待下属官员也是一套套的。

他擅长先礼后兵,先教育感化你,如果你还不听劝,那就用刑罚来伺候你。

他总是想方设法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有一次,许县的县丞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背,郡里的督邮就想把这县丞给撤了。

可黄太守却说:“这县丞可是个清官啊,虽然年纪大了点,但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耳朵有点背咋了?咱们得帮帮他,别让好官寒了心!”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老是换官不仅费钱还费事,新来的官也不一定比原来的好。咱们治理地方,把不称职的换掉就行了嘛!”

黄太守这人看着和善可亲,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

所以官员和百姓都特别敬重他。

他治理的颍川人口年年增长、政绩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后来汉宣帝就把他调到京城去做京兆尹了。

不过,因为被指控违法乱纪他被连降了几级。

好在汉宣帝是个明白人,又把他调回颍川继续当太守。

汉宣帝地节四年的春天,皇上下了道诏书说:“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只要不是诬告、杀人、伤人这类的大罪其他的罪都可以免了。”

看来皇上也是个仁慈的君主啊!

到了秋天八月,右扶风的尹翁归大人去世了,家里居然没留下什么财产,真是清廉得让人竖大拇指!

汉宣帝听了很感动就下诏说:“尹翁归这人,清廉公正,治理百姓有方,赐他儿子黄金百斤,当作祭祀之用。”

这可真是皇恩浩荡,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话说那汉宣帝,他可真是个念旧的人啊,心里总惦记着前辈们的功劳,于是,他就下令,让那些官吏们去找找汉高祖的功臣子孙们。

这一找啊,哎呦喂,可了不得,竟然找出了槐里公乘周广汉这样的,一百三十六位,失去了侯爵的“倒霉蛋儿”。

汉宣帝一挥手,大方地说:“来,每人赏黄金二十斤,徭役税赋全免了,你们就专心去拜拜祖先吧!”

这祭祀祖先的事务啊,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像咱们家的传家宝一样。

就在那个丙寅的日子,富平侯张安世老先生,唉,说走就走了。

说起来,之前扶阳节侯韦贤老先生也驾鹤西去了,他的大儿子韦弘呢,因为犯了点儿错,被关进了大牢。

韦家的人啊,就找了个借口说,韦贤老先生生前,想让二儿子韦玄成继承侯位。

韦玄成这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这压根儿不是他爹的意思。

于是啊,他就开始装疯卖傻,躺在屎尿堆里胡言乱语,又哭又笑的,跟个戏精似的。

韦贤下葬后,本该韦玄成继承侯位,可他还是继续他的“疯狂表演”,就是不肯接这侯爵的位子。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大鸿胪的耳朵里。

大鸿胪一听,赶紧报告给了汉宣帝。

汉宣帝就让丞相和御史去查查这事儿。

查案的丞相史就写信给韦玄成说:

“你看看古人,他们推让爵位都写文章说明自己的仁义,这样才能名垂青史。你现在这样装疯卖傻,跟个逗比似的,可是得不到什么好名声的。”

韦玄成的一个朋友侍郎章,也上书说:“皇上尊崇礼让,韦玄成应该得到优待,别逼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儿,让他过他的清贫日子去吧,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

但丞相和御史却弹劾韦玄成:“他根本没疯,就是装的呢!”

汉宣帝听了,就下诏说:“算了算了,别弹劾他了,让他继承侯位吧,这孩纸也不容易。”

韦玄成一看,没辙了,只好接了侯爵的位子。

汉宣帝看他挺有节操的,还提拔他做了河南太守,真是因祸得福啊!

咱们再说说那个车师王乌贵,这家伙逃到乌孙那里,乌孙的人就收留了他。

汉朝一听这事儿,就派使臣去问罪。

乌孙的人一害怕,就赶紧把乌贵送到长安去了,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想当年,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可是把羌人和匈奴隔开,还不让羌人各部住在湟中地区。

等到汉宣帝上台,他派了个叫义渠安国的光禄大夫去巡查羌人各部。

羌人的先零部落首领就跟义渠安国说:“我们有时想北渡湟水,去没耕地的地方放牧,感受下大自然的风光。”

义渠安国一听,觉得挺合理啊,就答应了,还上报了朝廷。

可后来呢,后将军赵充国却弹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说他自作主张。

从那以后啊,羌人就以汉使曾经答应过为借口,硬是渡过湟水,当地的郡县都拦不住他们。

这事儿啊,就成了一桩公案,众人议论纷纷,却也无可奈何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话说啊,就在不久之前呐,先零部落跟其他羌族部落的大佬们,两百多位豪杰,齐聚一堂。

这可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场面啊!

他们不仅把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还互相交换了“人质”,哎呀,就是互相扣押个人作为信物嘛,发誓要团结一致,共同进退。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汉宣帝的耳朵里。

皇帝老儿一听,嘿,这事儿有意思,我得问问我的得力干将赵充国怎么看。

赵充国这老头子,一脸沉稳地说:“羌人这帮小家伙啊,他们之所以好对付,就是因为他们各自为政,经常窝里斗,形不成合力。

就像三十多年前,西羌那帮子人反叛朝廷的时候,也是先自己内部和解了,然后才一起攻打令居,跟汉朝叫板。

结果呢,折腾了五六年才平息下来。

匈奴那边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多次勾引羌人,想跟他们联手攻打张掖、酒泉。

最近匈奴西边儿有点儿风吹草动,我怀疑,他们又派使者去羌中跟部落勾结。

这事儿啊,我估摸着还没完呢,羌人可能会跟其他部族再次联手,咱们得提前做个准备,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

过了一个多月啊,羌人的首领羌侯狼何,这个狼何啊,名字听起来就挺凶狠的,他真的就派使者去匈奴那儿借兵,想要攻打鄯善、敦煌。

哎呀,这不就是想把汉朝通往西域的路,给断了吗?

赵充国一看,这跟他预想的一样,他就说:

“这狼何一个人可想不出这种点子,我怀疑匈奴的使者已经到了羌中,这些羌人部落才和解的。

等到秋天马儿养肥了,他们肯定会有所行动。

咱们得赶紧派使者,去边塞看看防御情况,提前下命令,想办法阻止他们和解,揭穿他们的阴谋。”

于是啊,丞相、御史就跟汉宣帝禀报,说咱们得防范于未然啊,皇帝老儿一听,有道理!

就派了义渠安国去巡视羌人各部,区分各部的善恶,看看谁老实谁不老实。

这时候啊,因为农业连年丰收,一石谷物的价格才五钱,这不就是物美价廉嘛!

老百姓们可高兴了,终于能吃上饱饭了!

到了汉宣帝神爵元年,春季正月,汉宣帝就去了甘泉宫,在泰祭祀天神。

哎呀,这就是求老天爷保佑咱们大汉江山永固啊!

三月又去了河东郡,祭祀后土神。

这汉宣帝可是仿照武帝的旧例,小心翼翼地,遵守斋戒祭祀的礼仪,还听了方士的意见,增修神祠。

他听说益州有金马神和碧鸡神,可以通过祭祀请到,就派了谏大夫蜀郡人王褒,带着皇帝的符节去找。

哎呀,这就是想请神仙下凡,保佑咱们大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呐!

起初呢,汉宣帝听说王褒挺有才的,就召见他,让他写了一篇《圣主得贤臣颂》。

哎呀,这篇文章写得可真好啊!

把贤才比作国家的得力工具,用贤才办事就是轻松加愉快,效果还好。

就好像,你用一把好刀,切东西就是顺手。

他还举了例子说,如果工匠的工具不好使,你就算累得够呛,也做不出啥好东西;但如果你有好工具,那就能打造出宝剑来。

这就是因为用人得当啊!

哎呀,这不就是说,咱们皇帝老儿用人有方嘛!

他还说啊,如果让个笨蛋骑匹劣马,那你就算把马嘴勒破了,马鞭抽断了,它也跑不起来;但如果你让个骑马高手骑匹好马,那跑起来就是飞快,一眨眼就能跑万里路。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人马都选得好啊!

所以,穿衣服也是一样,夏天穿麻布衣服,就不热,冬天穿貂皮衣服,就不冷。

哎呀,这不就是说咱们要会选东西嘛!

那选贤才也是一样滴!

说来说去,王褒这篇文章把汉宣帝夸得像个花儿似的,又会用人又会治理天下,可把皇帝老儿乐坏了。

那时候他正好对神仙之术特别感兴趣,王褒在文章里也提了这个,可真是拍到了马屁上!

话说,那位京兆尹张敞张大人。

这位张大人呐,可不是个吃素的,看着皇上整天骑马乘车、听那些方士瞎白话,他可就忍不住了。

直接给汉宣帝上书,那意思是说:

“皇上啊,您这成天琢磨骑马乘车的事儿,还听那些神神叨叨的方士们胡说八道,这可咋整啊?

您得把心思用在治国理政上啊,咱们大汉才能越来越旺啊!”

汉宣帝一听,哎呦,这话在理儿,于是把那些待诏的方士们全都打发走了。

自从那赵广汉走了以后啊,京兆尹这位置就一直空着,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这张敞倒是挺给力,继续了赵广汉的政绩。

虽然他的脑筋没有赵广汉转得快,可人家会用儒家的经术,给自己加分啊,也算是个能人异士。

再来说说咱们这汉宣帝,那可是个有品味的人,喜欢豪华的东西。

他的宫殿、车马、衣服都比汉昭帝那时候要豪华得多。

而那些皇亲国戚呢,像许家、史家、王家,都是尊贵得不得了,受尽宠爱。

这时候,有个叫王吉的谏大夫,也上书给汉宣帝。

他说:“皇上啊,您这么圣明,总揽万方事务,整天想的都是天下大事,这是要奔小康的节奏啊!

您每次下诏书,老百姓们都乐得跟过年似的。

但话说回来,想把国家治理好,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现在的公卿大臣们,虽然遇到了您这么圣明的君主,可他们还没能给您制定个长远规划,帮您建立个万世基业,还没能让您成为夏、商、周三代都比不上的明君。

现在的政务啊,主要就是开会、报账、审案子这些琐碎事儿,这可不是建立太平盛世的基础啊!

我听说啊,老百姓虽然看着好欺负,可你骗不了他们;虽然看着有点傻,可你也搞不定他们。

所以啊,皇上您得小心地挑选身边的助手,审慎地选择执行命令的官员。

这样才能让您更有威严,更显圣德。

孔子都说了:‘想让君王安稳、百姓安居乐业,就得推行礼仪。’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啊!

皇上啊,我希望您能学习古代圣明君王的做法,跟现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好好推行礼仪。

您得跟公卿大臣,以及读书人们,一起研究古代的礼仪制度,推行圣王的制度。

这样一来呢,全体百姓都能达到仁义、福寿的境地。

到时候啊,咱们大汉的风俗,怎么会不如周成王、周康王那时候呢?

人们的寿命又怎能不像殷高宗武丁那么长呢?

我啊,还特地,把现在人们做得不对的地方,给您列出来了。

您看看啊,现在的人们啊,娶老婆嫁女儿的费用高得吓人,让那些穷人都结不起婚。

还有啊,列侯娶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尚公主’,普通人娶诸侯的女儿被称为‘承翁主’。

这让男人去伺候女人、丈夫去听老婆的,岂不是颠倒了阴阳?

所以啊,女人才会这么闹腾。

“古人啊,在衣服、车马方面都严格规定了尊卑贵贱;可现在呢?乱成一团!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穿衣服和坐车。

他们只想要钱和地位,连命都不要了!

周朝之所以能治理好天下,就是因为他们提前把坏事都扼杀在摇篮里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