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乱
第七章 楼主面试(旧版)

苦丁小叶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老羌寨出寨的路,只有两条。

一条是沿着后山小路往上,直接进山;一条是走过跨越护寨河的木桥,从正门出去。

刚走过木桥,袖手而行、亭亭玉立的七斤,立马就原形毕露,不在需要保持矜持的她,立马后退一步来到姜午的侧面,面带崇拜的说:“姜郎的河北官话说的可真好,相比之下,你的羌语,才像是刚学的。”

“河北官话?”姜午满是疑惑,随即就明白了七斤指的是自己的普通话,然后姜午如遭雷击。

难怪自己一只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原来自己和阿婆,一直在用汉语对话。

姜午说的固然是十几年正统教育出来的标准普通话,而阿婆的口音……却是秦腔里夹杂着些许四川口音。

再结合昨日众人的表现,姜午完全有理由相信,这老羌寨,就是一群“蜀汉余孽”的聚集地,再结合现在的年代来看——开局跳反了属于是。

出门,左转。

寨外的路都铺着青石板,一步刚好一块。七斤穿着布鞋一路走,一路介绍着入眼所见的东西,姜午却是赤着脚,静静地听,慢慢的记。

老羌寨建在半山腰上的,从寨外到山脚,绵延着的都是土地,种满了粟、麦,和一些高粱。

山下有一些水田,靠着挖好的沟渠引来河水灌溉,种了不少的水稻。但是七斤说收成的稻米,全都拿去卖钱换东西了,羌人们过年都吃不上一次米饭,稀粥也不行。

因为稻米在西凉这个地方,太珍贵了。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姜午想起了小学学过的诗句,有感而发的背了出来。

但是一出口姜午就后悔了。

都说锅从口出……

什么叫祸从口出?

这就叫祸从口出!

好在七斤的文化不高,压根就没听懂姜午话里的意思,只是回头嗔怪的说道:“不是养蚕,是种稻子!”

然后还对姜午气急的吼:“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

姜午连忙摆手道歉,并且答应一定好好听他说话,才哄好了这个气鼓鼓的小姑娘。

两人大约是走了五里路,才到达了目的地,也就是阿婆所说的西院。

其实说是西院,那根本就不是院,而是一片竹林。正当姜午疑惑,在西凉还能见到竹林的时候,七斤又不问自答的给他解除了疑惑。

当年蜀汉灭亡的时候,虽然绝大多数人跟随皇帝投降了曹魏,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愿同流合污,选择了隐居或者流亡他乡。

而其中有以羌人为主的一支,就跋山涉水的来到了西凉,他们回到了羌人原本的故乡的同时,也给这片落后的土地,带去了很多汉地的文化。

眼前的这一片竹林,便是那时候留下来的遗产。

沿着青石板小路继续前行,入眼的全都是碗口粗的毛竹。一阵清风吹过,竹尖开始摇头晃脑,惊起了居住其中的鸟雀,“叽叽喳喳”的欢叫声,在竹叶婆娑的伴奏下,悠远悠长。

一种旅游看风景的感觉,突然在姜午的心头升起,真是有些不合时宜。

继续走了大约两里路,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只见一块三丈见方的空地,被人为的清空出来,靠北面有一座竹楼,朝南开的门,门前锃亮的晒坝上,正晾晒着许许多多的竹简。

晒“书”,这还是姜午第一次见到。

“黄伯,黄伯。”

七斤没有直接进去,而是站在晒坝边上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不一会儿,竹屋后面转出一个老者,头发一丝不苟的拢在头顶,扎成了一个圆形发髻,花白的山羊胡子,打理的整整齐齐。一身青布短打精壮干练,裤腿高高的挽起,赤着脚一边朝两人走来,一边笑呵呵的问道:“是七斤啊,你怎么有空到黄伯这里来了?又是来讨米酒喝的吗?”

“不是,不是,”七斤连忙挤眉弄眼的摆起了手,显然是示意黄伯别再提米酒的事,“是阿婆让我来的。”

“阿婆?”黄伯疑惑,“阿婆让你来做什么?借书吗?”

“也不是,阿婆让姜郎先当老羌寨的教习,让我带他过来,黄伯你先带他进屋休息,我这边就先走了,待会儿还要带人过来,给姜郎收拾起居呢。”

七斤噼里啪啦的讲了一大堆,然后转身就走,却被黄伯给叫住了。

“等等!”黄伯紧接着上下打量了姜午,面露不屑的道,“就他?还当咱们老羌寨的教习?你是觉得老头我越来越好骗了吗?”

说着,黄伯漏出个不屑的眼神道:“你这丫头,想骗黄伯的米酒喝,也找一个像样的人过来,行不行?”

姜午一愣,什么叫像样的人?

老子就那么的不像样吗?

姜午正要发飙,忽然瞄到自己的一身打扮——麻衣短裤,光头赤脚。

确实不怎么像个读书人……

“哪有?”七斤无奈的站住脚,回身有些心虚说:“七斤什么时候骗过黄伯您啊,从来都是真心实意的。还有啊,姜郎真的是新来的教习,也是阿婆让我带他来西院的,别的事我敢骗你,这件事我哪儿敢骗你呀!”

黄伯皱眉沉思。

七斤说的没错,平日里她虽然淘气,但是大事却从不含糊,更何况是新教习……

这事儿如果是假的,都不需要自己求证,还不用等到明天,下午就得被拆穿。

可是……

黄伯望着姜午那副样子,却是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

正当七斤进退无措,黄伯开始反复斟酌的时候,姜午慢慢的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老人家,古语有云: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您这以貌取人的德行,恐怕是不能长久哦。”

黄伯一愣,转过身回礼道:“年轻人能说出这番话,想必也不是普通人,但是仅凭这一句话,也是进不了这汉思楼的。”

“那要如何才能进这汉思楼?”姜午继续问。

“得有真才实学。”黄伯背起手,骄傲的答到。

“怎样才算真才实学?”姜午又不假思索得罪问道。

眼见姜午自信满满的样子,黄伯便信了几分,于是微笑着侧身让开,指着背后晒了一晒坝的竹简道:“姜郎只需任选一卷,通读一文,并释其意,便可入主这汉思楼!”

“就这么简单?”姜午很是惊吓,感觉黄伯这条件,完全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简单?”黄伯“呵呵呵”的笑着,“难或难,易或易,有没有资格进这竹楼,口说无凭,得有真才实学,要试过才知道。”

姜午不再说话,抬脚向前,径直走进了一片竹简之中。环顾四周,摊开的竹简如同盛开的花,大大小小的都有,片片竹简上,写满了像是小篆一样的文字。

姜午有些懵了。

原本以为凭着自己十年寒窗的学习,读本书还不是手到擒来?可又怎想到,这可是在快两千年前,虽说咱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可这文字演化,可也是千变万化。

“怎么?胆怯了?”

眼见姜午迟迟不敢下手,黄伯便开口讥讽道:“没有金刚钻,何必揽这瓷器活。年轻人还是回家多读几本书吧,别以为学了几句诗书,就能诓骗天下人!”

姜午额头见汗。

他仔细看了好几卷竹简,连蒙带猜的都只认识一半左右的字,真要让他读,可就真的是黄泥巴落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选一卷字少的?

不行,这样即使通过了黄伯的考验,也是个投机取巧,很难服众。

但是……

姜午看着那些厚重竹简上,密密麻麻的小字,顿时就头皮发麻,这要真被黄伯给赶了出去,恐怕也没脸回老羌寨,直接重新上山当野人吧。

“阴沟里翻船啊。”姜午只能仰天长叹,正要听天由命的把手,伸向一卷字不是那么多的竹简时,眼睛的余光中,忽然瞄到了几个熟悉的字“南阳”、“先帝”、“三什么茅什么”。

天不亡我?

姜午赶忙在黄伯和七斤惊诧的眼神中,捧起了那卷连穿竹简,都用的是牛皮的华美竹简。

竹简“哗啦啦”的在手上摊开,入眼的便是为首的三个大字《出师表》!

姜午赌对了。

感谢九年义务教育,感谢全文背诵。

感谢伟大的中华文明,乃至于千百年后的人,都要背诵这篇千古文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虽然三分之一的字不认识,但是依旧不影响姜午诵读,再说了,读《出师表》,还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认?

姜午读完一段,稍微的回忆了上下文,便准备在两人面前露一手。于是乎在两人崇拜的眼神里,姜午缓缓卷起了手里的竹简,开始背诵起来。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篇《出师表》背完,七斤听的满头雾水,黄伯却是被震惊到无以言表,只是一个劲的赞叹道:“姜郎大才!”

为何呢?

那可是《出师表》啊,是诸葛丞相北伐前的朝堂奏疏啊,这在后世不算什么,但是在这个年代,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不是前蜀汉高官,便是蜀汉的皇室成员!

“释义便不用了吧。”姜午转头问道。

“不用,不用……”黄伯连连摆手。

“那吾可算是过了关?”姜午继续追踪的同时,重新摊开了《出师表》,小心的放回原位,继续晾晒起来。

“过关了,过关了。”黄伯侧身引着路,“公子这边请。”

“公子?”

“是的,公子。”

“为何叫我公子?”

“只因为老黄我,只是一个书童,所有入主汉思楼的人,都是吾之主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