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香乍熱
第三章:烛台?(旧版)

郁罗箫台

恐怖 |  灵异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天到半晚,刘志从外面回来了,带着两只纸包鸡,拎着一壶杏花村,悠哉悠哉的进了门。刚迈进来就开口道“老远就听到喜鹊在树上叫几圈,看来今天是有些故事要听了,赵二,咱俩也好久没有喝酒了,今天晚上来个不醉不归,把二叔喊着,今晚喊我妈搞几个好菜,咱好好过个节。”

赵二笑到“那还要你说吗?二叔就快到了,东西在后面香礼(供奉神像的供桌)上,你先去看看能不能看出些门道来。”

赵二这么一说刘志来兴趣了,以往这些东西赵二都是挑明了跟他讲个门道出来,秀的他一脸懵逼,对这也是他对赵二服气的一点,但今天冲赵二这个口气,说明这东西确实不简单。

刘志往当铺后面走,过了屏风进后院,往侧门进供房,看香礼上放着一支铜烛台,烛台古色古香,一眼是个开门的物件,暗淡的色泽和隐约的土腥味提醒着它的出处。

刘志看着这个烛台发怵,一时也不知道该不该上手去试试,这是赵二从后面走了过来。

“哟,看出来了?是没错,这东西是地里上来的,制式没问题,年代也能到,但这东西不简单,中间那块里面藏着些东西。”

赵二先是轻蔑的撇了刘志一眼,随后看着烛台一脸沉思状。

“二叔快来了,这东西说不准他知道来历。”

刘掌柜从后面跟上来。

“刘叔今天这么早就下趟儿了?”赵二有些不解的问道。

天色还早,这么早给生意停了赵二觉得血亏,说不定这会儿就来了个大客户呢。

“是啊,今天先歇歇吧,我去看看你婶子,今晚上搞点好菜,咱好好吃一顿。”

说吧刘掌柜就往厨房走去。

刘志跟赵二两个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抽着烟,刘志问“你小子今天是怎么了?这种东西也拿回来?万一被人家看到了很难说的你不知道吗?”

一连三问,问出了刘志心里的不安,这东西一来不干净,二来犯忌讳。刘志看出来了门道心里难免会发怵。

立式烛台是明清时期烛台中最具特色的形制。明代常见的是万历青花花卉烛台,台座似古钟坐地,座壁镂孔中空,座连柱,柱上部和下部各有一小一大两个独盘,均呈六边形状,小盘中竖立有长烛;通体上或是以云朵纹花、仙鹤花纹作为装饰,或者用右线、珠、珊瑚、犀角等道教图案八宝纹装饰,甚至还用“乾”“坤”二卦作绘,并在大烛盘下用青花书以“大明万历年制”款。

但多为陶瓷铁器等作为主流,像这种铜制立式烛台,又是这种装饰的纹路,多是在陪葬品里出现,是对葬主的寄托,多为单只出现,不成对,一般不设有承接烛泪的接盘,其大致是用来为葬主点亮前路的寄托。

这种东西出现了意味着有个有个大穴被开了,暂时还不知道是哪里的穴,不过规格肯定不低,既然都到市面上了,说明肯定在行当里有一定的消息了,说不定有好几家都在去的路上了。

“没事儿,不要慌,咱不去沾这种荤汤,那些东西见不得光,路上不知道要栽多少人进去,我拿了这个烛台只是想弄清楚这里面藏着的到底是什么玩意,藏的这个手法高超,不失为一门可以深入钻研的技术。”赵二为刘志宽了宽心。

这个浑水肯定是不会去淌的,刘家这么多年的声誉,从不沾不光彩的东西,可不能砸手里了。

……

天渐渐黑了下来,刘志的妈妈张婶做了一桌菜,有红烧排骨,地三鲜,土豆炖牛腩,清蒸鲈鱼,四喜丸子,花胶鸡等,色香味俱全,酒也开坛放在了一旁虚掩着,散出丝丝的酒香。

这事前屋传来了扣门声。

铜环叩击在铜狮子面上,三声长,隔三秒七声随后连续响起,停顿一下又是八声,接着十二声,一声比一声轻,到后面微弱似不可闻。

这种敲门手法讲究极深,对应着道家在讲经文前开经的木鱼声,前三声为三清祖师,后七声代表玉皇赦罪大天尊,后八声是对应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此乃八卦之声,最后十二声对应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此乃十二地支。

“看样子是二叔来了”。赵二看着外面说到。

赵家二叔赵梁山,是家里梁字辈学问最广的,要不是赵二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儿,赵老爷子怕断后香火,绝不可能让赵梁山亲自来教导赵二。

刘掌柜起身去开门,不多久见掌柜身后跟着一个男人,虎背蜂腰,脊梁笔直,英武气息内敛,不知道他何时会突然发力,一双眼古井无波,仿佛世界上没有任何事可以引起他的兴趣,气息平稳悠长,神态自然放松,步伐稳健有力,虽然穿着朴素,但让人一看就是个不好惹的人物。

“二叔,就差你了,快来吃晚饭吧,待会儿还得靠你解决这个事呢,可得吃饱了。”赵二嬉皮笑脸的凑了上来,赵梁山眼里终于有了点神色。

“你小子,让你学习你不学,本事也没见你学了什么,一天天的就知道鬼混,要不是家里还有点家底,你早就给饿死在这皇城下,去陪那些孤魂野鬼了。”

赵梁山摁着赵二的头,恶狠狠的说。

“二叔看你说的,咱家这本事,就您是最厉害的,我还有好多东西要跟您学呢,咱先不提这,快来吃饭吧,要不就菜凉了。”赵二欠欠的说,他知道赵梁山疼他,只是希望他过得平平安安的。

……

各人入座,刘掌柜提杯酒,“今天时逢上元佳节,希望咱乘着这天官赐福的一天,积攒着好运气,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的,安安稳稳过个太平年!”。碰杯声清脆。

凉许,酒足饭饱,婶子把桌子收拾完后,终于是到了今天的主题。

赵二去将烛台拿来,用一张红布盛放在桌子上,刘掌柜拿来强光手电和探针,几人围在桌子边上,看着这支烛台。

赵梁山端详了一会儿,突然一拍桌,道了一声精彩。几人被这一声吓了一跳,酒气一下子散了不少。

“二叔,你是不是看出来了什么?”赵二问。

“是啊二叔,你这一下子,给我吓不轻啊。”刘志拍了拍胸口。

““他二叔,给我们涨涨见识吧。”刘掌柜搓了搓手说。

“小二,你还记得叔之前跟你说过一种技法,曾有匠人习了鲁班前辈的技艺,后来缺了一门后又后悔,转学了铁匠的本事,没想到反而没有荒了鲁班前辈的技艺,倒是在把这门手艺在锻造这门行当里干的是远近闻名吗?”赵梁山看着赵二说。

“我记得二叔,后来这个人不是因为得罪了当朝宰相,被砍了三根手指再做不出东西了吗?”赵二疑惑道。

鲁班法的符法经文,相传是秉天地五行阴阳二气而立,相生相克,鲁班前辈为了保存自己弟子的权益,令以存鲁班经者为生,鲁班法分为上中下三部,若只学技艺还无妨,要是钻入这一门便会出现孤贫夭三者任意一门后遗症。“贫”意思就是家里不管大人小孩新买的衣服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必然是不完整的,家里面的东西布置只要与人有关系定然是有缺不完整的。“夭”意思是夭折,意味着学成者在后续的莫一天里会因为某些事突然夭折在这条路上,“孤”者必然上克父母,中克妻子兄弟,下子嗣,屋中人丁稀少,屋大有可能是孤独度余生。三卷经文相同,而法不相同,传于三府,老大姓张名民德老二姓邱名恩林老三公输子,贫法传于老大张民德,残法传于邱恩林,孤法传于公输子,三人为结义三兄弟,三人同传鲁班经,分传上中下三府八门山十六堂七十二班,意为三总本,三十六中本,七十二小本,通常以秘法传止,若学通此经,可通三界,若无事施法者比损其寿元,如要学习此经者,必要在夭贫孤中方才灵验,如不在此中克把经书藏于屋檐上可保家中平安,人丁兴旺。现存于世的鲁班经不过是总经的九牛一毛,上书为绝法鲁班,现在的鲁班又分为绝法跟匠人,一位绝法,一为匠人,当时的匠人为社会底层人士,通常为某某做完事情,人家赖账不给钱,出现这种走势也是正常,这种通常都是小法,速度快,施法经常都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以前的补锅,补梨头,雕刻,编竹筐,很多都算是有技术的工种,通常都有法防身,传下来以后有七十二班,老人说的七十二班手艺说的就是这。

“那个铁匠当年补东西这一手法当真一绝,补的东西根本看不出曾经是坏的,但可惜他仗着这本事,给宰相下套,结果被人家给废了吃饭的家伙,但相传他有个徒弟,学到了他的全部本事,后为了躲鲁班的三缺,出家当了和尚。”赵梁山叹了口气说。

“难不成这东西就是被这手法做出来的?”赵二疑惑道“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值得这么大费周章呢?”

“我也拿不定,但既然到这一步了,开下来看看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吗?”赵梁山说“刘掌柜,麻烦您帮我准备些东西,一支小钢锯,一支喷枪,一些竹片还要一些金刚砂,咱明天来开了它,看看到底是什么玩意值得这么宝贵,哦对了,防毒面具也准备几个,免得万一进了晦气。”赵梁山抬头跟刘掌柜说到。说罢搓了搓手,眼里有一抹灵光闪过。

……未完待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