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中国四川省宜宾市境内,有真武翠屏烧二山。不甚高。景致清幽,为道教主庭之一。
其间道观林立,画栋雕檐,勾心斗角。在夕阳的掩映下,更是金碧辉煌,气象万千。
早年见,传说有修仙练剑之人,出没其中。不食五谷,餐风饮露。可以追风逐月星海飞驰……
今已不见,只留下,些许的传说与遗迹。令后人追思,追忆,追寻……
第一章听书听雨楼妙语天地初
“未名湖畔柳低垂,雏燕飞回旧垒睡。早知万事东流水,莫负人生一场醉。”
”俗话说:白发如新,倾盖如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集,有的人相识一生却像刚刚相识一般,至老死也不会有过多的交流,也有的人,哪怕就是匆匆交谈几句,或是隔着车帘,相视片刻,就像相知相交一辈子似的。所以不能不说,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一种——机缘。”
身穿灰布长衫,手持水墨纸扇的著名民间说书艺人王秉书老先生沧桑中有些嘶哑的声音,在因非典而空旷的空间里回响。
环顾一下座下的观众,心中不禁悄然长叹一声。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民国,新中国等等个个时期,一生经历足以是个传奇,给达官贵人,下作走卒说过书。但是给这些联合考察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说书确实是第一遭。
心中不免紧张,持扇的指关节因用力过巨而呈青白色。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说书了,可不能有半点的失误,进而給说书的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想及此处不禁深吸一口气,将有些波动的心绪强行平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而他王秉书说书就是他的骄傲。
”话说当年流落无锡鼋头渚,以莫大的机缘,结识一代奇人——有香书斋主人。有香书斋主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策,济世救民之心,神鬼莫测之计。可惜半生飘零,落魄江湖载酒行,平生怀抱不能施展。经常三餐不续,醉卧沟渠。
那天梅雨连绵,我俩蜗居其寄居之所,虽无酒菜,谈笑尤欢。先生蓦然说酒菜具以,如此天气何来酒菜?只当先生笑语,未片刻。有人推门拜访求江南烟雨图,先生也不推脱,长身而起,寥寥数笔,烟柳雨浓的江南景致跃然纸上,客人大喜。突然间,先生笔法一变大开大合,淋漓尽致,一副仙人持剑飞升冲入眼帘。于妩媚中见风骨,于刚健出处掩雄浑。客人见状狂喜,急忙抛下一坛三十年竹叶青,和大沓钞票。欲狂奔而去,先生一把扯过,在留白处提上此诗,为了纪念老友,所以每次说书都会提及此诗,还望大家海涵!”
说完,王秉书老先生俯首一辑。本来以为台下回会响起掌声,谁知躬身许久,台下依旧鸦雀无声,心中不禁苦笑。尴尬地整理一下衣衫,来掩饰窘态。
其实,王秉书并不知道,座下连同陪同官员三四百人,并不是不知趣,而是冷暖自知,身在官场重要的是谨言慎行,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联合了几百人的专家学者,足见国家对四川省的重视,虽然,名义上只是学术上的研究。但能身入个个科院,有整个国家在背后的支撑,都会有庞大的影响力。所以在种专家学者尚未表态时,谁愿意做这个出头鸟呢?所以,每个人都危襟正坐一付道貌岸然的样子。
而这些专家学者得刻意的保持儒雅气度,都是一付淡然处之的模样,心中却早已为王秉书老先生的说书而折服。其中种种岂能为他所知。
王秉书老先生尴尬一笑,心中不禁一叹,这可是老子一生中最后一次说书,千万别出什么幺蛾子啊!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无道理。三皇五帝夏商周,那天没有纷争?统治者的权谋却不知害了多少平民百姓………”台上的王秉书老先生继续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说书。
“王秉书老先生是谁?似乎有极大的名气啊!”在临右第四张桌的一位年轻人终于忍不住这种诡异的气氛,低声细语。
”呵呵!王秉书老先生可是当年天津卫天桥下得名人,因一场说书得过五百碗的茶钱。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