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第一二一章 陪都的故事——南京(旧版)

萧永日

军事 |  人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面对着众人殷切期许目光,左良玉没有第一时间表态。

领导班子中所有人都可以由着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因为大家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只需表态不需负责,由着性子口嗨即可。

但左良玉不能胡说,因为他是部队真正的负责人,他的一个决策影响着数十万人的生死。

一步步从草根到将军,左良玉深知人员可以是负担、是包袱、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人越多包袱越重;也可以是资源、是财富、是摇钱树、是剩余价值的最大来源。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分工,员工是包袱还是资源得看领导的能力。

左良玉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他人多力量大。当初还是连长时便敢跟着营长抢军饷,现在数十万兵马了自然可以抢遍天下,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这次的粮食问题如何解决不用多想,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智上,吃朝廷是第一选择。

左良玉一直对朝廷有所不满,他始终感受不到来自朝廷的关爱。朝廷对其他友军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对他却充满了深深的恶意,其他友军是小甜甜,他却是牛夫人。为了争取粮饷,他多次派人上京一哭二闹三上吊,朝廷的饷银支持始终少的可怜。

左良玉感受更多的是朝廷的警惕,认为朝廷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我确实有些时候调皮捣蛋,但你是上级,大人应有大量,不应该跟一个下级计较,我可以任性而你必须大度,不知道孔融让梨吗?不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吗?不知道秦皇汉武今何在吗?不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吗?不知道“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吗?

朝廷确实对左良玉有意见,骂他不服管教尾大不掉,骂他是割据一方的刺头,骂他是发国难财的奸臣,骂他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认为给他增加军饷是养虎遗患,不愿把他养肥了好让他更有资本跟朝廷叫板。

左良玉知道朝廷的想法没错,但他仍觉得委屈。不服管教的太多了,他只是其中之一,并且跟朝廷面子上过的去。李自成攻击北京时,崇祯号召全军进京勤王,尽管左良玉一听见李自成的名字就哆嗦,但仍然硬着头皮去了;尽管行军速度比乌龟快不了多少,至少表达了奉崇祯为主的态度,而其他一些同僚则躲的远远的,假装没收到圣旨,一群奸臣!相比之下,左良玉实在是忠臣一枚。

左良玉认为朝廷对他不满还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朝中这些人就是小心眼,看不惯别人好,看不惯底下有人先富起来,木于林风必摧之,众女妒吾之蛾眉!摆明了朝廷在压制他,官僚在嫉妒他,群臣是跟防贼一样防着他,一群卑鄙小人!

双方的站位不同,各有各的道理,谁也无法说服谁,加上缺乏有效沟通,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看着对方不顺眼,总想逮住机会狠狠打对方的脸。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恶下必从焉,由于左良玉与朝廷不对付,其部下发出的声音全是反对朝廷,反对排挤打压,反对同室操戈,呼吁公平公正,呼吁一视同仁,所有人均是如此,个别激进的甚至叫喊着脱离朝廷自己单干。

风气如此,革命不彻底便是彻底不革命,会被视为软弱派和投降派,会被左良玉打压,会被同事们嘲笑,会被边缘化。因此左良玉的军中,军官每天都在比谁更激烈、谁更反动、谁跟朝廷最苦大仇深。

在这次粮食问题专题会上,许多将军又开始表演式提意见,大骂朝廷,要求跟朝廷翻脸。

在众将期待的目光中,左良玉终于开口了:“诸位都是明白人,我这里也不虚头八脑了。今天话都说开了,大家的态度表明了,我的疑虑也就放下了。既然民心可用,我也不能拂了大家的好意、打击大家的热情”,说到这里左良玉一拍桌子,掷地有声铿锵有吐出八个大字,“挥兵东进,南京抢粮。”

这句话是厕所里丢炸弹——分量十足,一下子惊的四周不敢吭声。

左良玉势大不假,但只是地方势力,在两湖地区横着走,真要跟崇祯叫板还那么点意思。

大家都有些懵,如果左良玉把大家的当真了可就是作死。做死的最高是作而又不死,进京南京显然是在找死。

大家不是没有抢过大城市,只是南京的地位不一样,因为它是陪都。

都,在字典中的意思是“京”,而“京”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都”。按字典释义,京、都是同一个东西,也就是京都。

根据我们的常识,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京都。事实上,在我国历史上,一国只有一都的情况非常少见,多个京都并存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从奴隶社会时期开始便有一国多京都,在地域广阔的大王朝京都更多,比如唐朝有五京,宋朝有四京,元朝有两都,明朝有三都,清朝有两都,直到民国时期仍有两都。

一国有了好几个京都,自然得排清顺序起好名字。传统来讲,老大叫首都、大都,比如张无忌大闹万安市、救回六大派的地方就是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老二的名字则比较多,有的叫陪都,有的叫别都,叫行都、留都、旧都等的都有。

当陪都有好几个时,起名就麻烦了,叫作“主陪”“副陪”感觉像是陪酒,起名叫“大陪”“二陪”“三陪”更容易引起歧义,于是朝廷往往按地理位置,给各都起名为东都、西都、南都、北都,或为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居中有时叫中都,上面有时叫上都。

也就是说,京都只是个标志或者说是称号,而不是地名,就像现在小明、路人甲、邻居老王、董事长一样,谁在这个位置谁就这个称呼。

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国家与首都的数量关系与夫妻关系相仿,一国多都、一夫多妻占着统治地位。

陪都的出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方便统治。朝廷总会在一些山高皇帝远、无政府主义泛滥的边远地区挑选一个大中型城市设为陪都,安排一些级别较高官员,以压减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加强政策穿透力。皇帝本人也会隔三岔五来这里出差,或者军队拉练,警告大家只许规规矩矩,不能乱说乱动。

第二,龙兴之地。皇帝一般比较念旧,喜欢衣锦还乡,在父老乡亲身上找找成就感,吃点儿时的食物,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如果老家是大城市,皇帝总会将其设为都城,既是风水宝地,又有群众基础,还能照顾感情;如果家乡是上不了台面的小城市,皇帝一般会将其设置为陪都,让家乡人民感受圣恩浩荡。

第三,旧国故都。好些皇帝上台后,觉得以前的首都刚亡了国死了皇帝不吉利,或者气候饮食等不适宜,便重新挑个顺眼的地方当首都。以前的京都闲着也是浪费,于是会将其定为陪都。

此外还有一经济重镇、军事要地、历史名城也容易被定义为陪都。

陪都作为都城,既虚又实,这里以明朝的都城设置为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阳人。凤阳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而朱元璋的经济状况在寿阳属于中下层。

朱元璋小时和小伙伴畅想未来时,常听人说起南京如何挥金如土,如何美女如云,如何寸土寸金,如何骄奢淫逸。

每每听到这些,朱元璋都会流口水,未曾开言内心好惨,想着哪日能去往南京转,亲眼见见南京的小姐姐究竟有多水灵。

当上皇帝后,朱元璋第一时间将儿时梦想变为现实,把家搬到了南京,将南京定为首都。

同时,朱元璋响应父老乡亲的呼吁,将凤阳府作为陪都,称中都。

为了替被元人欺负的宋人出一口气,朱元璋把以前北宋故都开封府定为陪都,并为开封起了一个既文雅又响亮的名字:北京。

朱元璋死后,其子朱棣当腻了王爷,兵发首都南京,逼得皇帝朱允玟文火遁,利用游梦仙枕穿越到了现代。

朱棣称帝后,亲自任编委会主任,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当然朱棣也有烦恼,这便是明朝曾经的敌人——元人并未被彻底消灭,经常在边区扫荡。

受社会、地域和历史条件限制,元人非常穷,产业结构非常单一,全国只有两个产业:畜牧业和军工业,畜牧业保证基本生存,军工业用来发家致富。

穷则思变,穷凶极恶,穷山恶水出刁民,物资贫乏的民族总会将抢劫作为国家经济战略,当年的列强都干过这事,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的大航海、英国的圈地、美国割头皮都属此列,国家支持和呼吁抢劫,西方三大航海家和鲁宾逊都是在踩点,因此马克思才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东西”。

朱棣对元人的劫掠十分上火,欺负了一辈子——没想对现在当皇帝了竟然还有人敢动自己的地盘,于是集结部队,拉开架式要跟元人拼命。

元人不跟朱棣硬拼,他们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明军集结完成前便满载而归,溜回到了草原深处。

朱棣很想去掏元人的老窝,直接攻击水晶。但是茫茫草原,千里平野,要找到一支军队何其之难。除了要财力军力,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老天爷不给面子时双方总会对面不相逢。

多次出力不讨好后,朱棣以大格局大气魄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解决办法:迁都,把首都从当时的应天府迁到北平,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将应天府改名为南京。

迁都能起到防敌作用吗?当然能。

中国历朝历代,天下脚下都是全国的中心,政治、经济、军事三位一体。特别是为了保证皇帝及家属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城的周围总是拱卫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离京都越近军事力量越强,八方拱心,层层防御。

朱棣的这次迁都,直接将首都变成最前线,阵地前移,战线前推,后方改为前线,皇宫变成敌前指挥部,皇帝变成战区总司令,边区的防守力量得到了无数倍的加强。

当外敌入侵时,不用全国调兵,首都军区就搞定了,节省了兵力集给和物资调用时间,随时可以操刀子动家伙,部队机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是一个无比英明大胆的决策,这是一次完美的战略转移,后人给其起了一个非常虎气的名字:“天子守国门”,意思就是皇帝担任边区司令,当炮灰堵枪眼。

朱棣借此告诉全国军民:你们退后,放着我来,想动你们除非先弄死我;也是告草原游击队:要么一毛钱也别想拿走,要么连老子的命也拿去。

简单来讲,以前的国家是头牛,肉包着骨头;现在变成了刺猬,骨头包着肉。以前战斗时,双方有着数千公里的缓冲区,现在没有了缓冲,直接进行决战,拼实力赌胆大,一上来就放大招扔王炸,亮刺刀分生死。

朱棣的迁都以攻为守,强势嚣张,彻底断了以后的皇帝和朝臣退守半壁江山的念头,摆出了咄咄逼人的势头,中原也终于扭转了在北部边境千年来的被动挨打局面,边防不稳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仅凭这个伟大的创意,朱棣获得了“永乐大帝”的称号。

既然天子守国门有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其它皇帝没有用这一招?

原因很简单:绝对的实力。当国力衰弱时,让天子去守国门完全是送人头,大军还在便被人偷了塔。

有利必有弊,朱棣的做法勇猛激进,但太过冒险。比如宋朝把杭州作汴州的做法固然怯懦无能,却也老成持重,苟且偷生吊着一口气就是不死,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

朱棣是绝对的强者,他半生戎马,纵横杀伐,从小跟着朱元璋杀人,先杀元人,再杀盟友,再杀队友,最后杀了侄子皇帝朱允玟,杀出来的天下。

未棣其上台后,经过数十年治理,明朝无论军队还是经济空前强大,对敌对势力都不待的说废话,直接抄起刀子就捅,拿起板砖就拍,不服来战!打到你服了为止,这是自信自强,也是嚣张与任性。从这次迁都来看,朱棣绝对是个胆大心黑的猛人。

翻看中国历史上的大王朝,普遍认为北京太靠北,不适合建都,只有元朝和清朝建都北京,其中有个原因不能忽视:这两朝的建立者都是草原民族,草原是他们的根与魂,实在不行了退回草原方便些。

朱棣迁都后,草原游击队接边吃了几次亏,发现朱棣不好惹,纷纷向草原腹地撤离,不再对明朝的北疆形成威胁,朱棣迁都的正确性得到了证实。

朱棣的这次迁都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南京命运:首都变成了留都。

留都也是都,必然要有都城的样子:设置了一个没有皇帝的小朝庭,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行政机构;有一定的驻军;有举行高级别招生考试的权力;有一群有职无权、武功被废、退居二线、混吃等死的高干。

这便是得知左良玉要进军南京时,手下众将大惊失色的原因。

南京是留都,南京抢粮无异于向朝廷宣战。

承平日久的古都终于要迎来战事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