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第一百章 周延儒的故事——出列(旧版)

萧永日

军事 |  人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崇祯组织召开了紧急专题会议,指着满朝文武劈头盖脸一阵猛烈输出,逼着众人拿出解决方案。

与崇祯的气极败坏相比,平时吵闹的朝廷变得鸦雀无声,那些号称胸藏十万甲兵的老臣,那些平时夸夸其谈指点江山的文士,那些经常表忠心表决心喊着要赴国难的仁人,此时一个个都噤口不言,低头数地下的蚂蚁,只怕表现特殊而引起崇祯注意然后被点名去杀敌报国。

个别人甚至还在悄悄偷乐。平时朝中吵成一团,崇祯总是老神在在,趁机给大家猛灌各式鸡汤,教育大家逢大事要有静气、有理不在声高、愤怒是无能的表现、静生定定发慧,现在事碰到崇祯头上了,崇祯一改平时的淡定从容,方寸大乱。大家很鄙视崇祯:自己做不到就别要求别人,好听话风凉话谁也会说,现在你静气一个我瞅瞅。

不是大家不讲武德,不是大家不想立功,不是大家不想为国为忧,不是大家喜欢被骂,更不是大家对崇祯有意见,而是眼前这事真的无能为力。

接和清人对线,是这事太可怕了,搞不好要掉脑袋,清人的赫赫凶名朝中哪个也听过,能在中原杀一个对穿的军队谁不害怕。北边吴三桂那伙人够能打了,在清人手上从来没占过什么大便宜,他们去了纯粹是送人头。

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争不是凭一腔热血便能玩的。大家都是人精,不是赵括般读了几本兵书便敢带兵上阵的猛士,都知道将军是一步步打出来的,不可能一夜成名一战成功。一个外行去打仗,最大的收获只会是“明朝牺牲在战场上的最高将领”这个光荣称号。

虽然大家都想在领导面前表现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确能让崇祯高看三分,但为了逞英雄丢了小命太不划算,该认怂时必须及时认怂,能屈能伸才是英雄。相对于光荣地让崇祯亲自祭奠,大家更愿意卑微屈辱地活着。

因此,面对崇祯的各种侮辱,大家都其骂声当成秋风过驴耳,作为朝廷高干,这点脸皮厚度还是有的。

大家不愿意争先上阵,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谁也不敢说出来——连崇祯也不敢说出来——甚至想都不敢想:大家不看好崇祯政府、不愿意为政府卖命了。

长年战乱,烽火连天,兵戈不断,大明危如累卵,没人再考虑什么前途事业,短视思想短期行为严重,混一天算一天,实在混不下去了辞职,离开朝堂再说。前途诱惑不了官员,大明已经没有了凝聚力。

不仅如此,将来某天政权变换时,官员的身份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大家上班只是为了挣些零花钱,没必要去为一份灰暗的将来拼命,没必要去为一个垂死的王朝陪葬。于是朝中百态,偷奸耍滑的、混吃等死的、提前辞职的、推诿扯皮的都不少,甚至还有暗中通敌的,大家都在给自己留后路。这导致了崇祯的威信明显下降,对臣子的威慑力严重不足了。

崇祯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恼火、甚至恐惧。以前他一个眼神便可以让一群人战战惊惊,如今歇斯底里了诸臣仍在装聋作哑无动于衷。

君臣地位已悄悄随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错位,不是众人怕他求他,是他在求着众人给他的王朝续命。将来帝国完蛋了,臣子们只要愿意变节投敌,仍或可以荣华富贵,而他可就连小命都保不住。

崇祯不是天生贱骨头,实际上骨子里傲的很,但他表现出来的对包括周延儒在内的许多臣子尊敬到了卑贱的地步,他想要守住这份家业,不得不得强行要求自己委屈求全。

领导难当呀。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也不是一日灭亡的。大明的灭亡同样如此,表面上是一不留神被李自成偷了塔,实际上大明早已被掏空,散架是迟早的事。

看着底下一帮无能的大臣们杵着不表态,崇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平时一个个平时扯着嗓子叫喊,只怕别人看不见自己,窝里斗起来凶狠残暴。如今一个个当起了缩头乌龟,整个朝堂简直成了王八窝,崇祯真想去御厨提两把菜刀来把这群缩头乌龟剁了熬汤。

崇祯暴怒了,口吐芬芳,祖安文化爆发。

大家仍继续保持了好脾气。法不责众,随便骂,反正我是听不见,大家一起丢人便不是丢人。

崇祯无奈了,当即表示要御驾亲征:你们不去,朕亲自去提刀砍人,哪怕是死在敌人手里,也比让你们气死强。

众臣仍是无动于衷,装出一副战战栗栗的样子,其实大家都满不在乎,等着散会,或者哪个倒霉鬼被点到了,大家便可以下班了。

就在这时,一人从整齐排列的两班朝臣中凸现而出,站在了走道当中发言的位置,一下子吸引了崇祯和众人的眼球。

出列者是老臣周延儒。

廉颇虽老,米饭一斗,肉十斤,尚可用。

周延儒挺身而出既在意料之外。他已位极人臣,年龄也不小了,不需要在崇祯面前熬表现,此去成功了无非锦上添花,打了败仗则是人生污点甚至可能丢了小命,没全没有必要出这个风头。

但他挺身而出也在情理之中,他不站出来真不行。崇祯这里骂了半天了,总得有个台阶下,总得有个人站出来。作为百官之首舍他其谁?大家都有的推,他没的推,崇祯都喊着要去赤膊上阵了,他总不能点头说“同意”吧,总不能再装听不见了吧。崇祯真要怒了去前线,只怕临阵前祭旗时会先斩了他这个缩头不出的王八蛋。

崇祯再这么骂下去,迟早会点名到周延儒头上。与其被皇帝点名,还不如自己站出来显的主动些。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躲不掉的。

当然了,有人说周延儒不是主动出列,而是被人身后踹了一脚;也有人说是周延儒前是通霄打麻将才不小心站着睡着了,打了个趔趄冲到了人前;甚至有人说崇祯发怒时,众人下意识都往后缩了半步,只有周延儒年老痴呆反应慢了半拍,一不留神出了个大风头。

总之无论什么原因,周延儒在崇祯火热期盼的目光中挺身而出。他神态淡定步履平稳越过众人,向崇祯鞠躬行礼,声音缓慢而坚定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臣愿舍了一把老骨头,为国分忧,出城平乱”。

周延儒话语铿锵有力,有着极大的安定人心的作用。

崇祯深感欣慰。欣慰之余也有些感动,不枉自己这些年来的恩遇,关键时刻拿得出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敌当前才知谁靠得住。

周延儒虽然话语铿锵,但打心里里透着底虚,他并不是真的要上前线,真实作用是表个态,抛砖引玉,营造出血勇的气氛。

接下来的剧情我们在电视里见的多了:众臣被周延儒大无畏精神而感动,很快有人站出来启奏:“老首辅年纪已长,不适合打仗,小臣愿前往为国讨贼”;然后又有人抢功;接着一群人争先恐后要去杀敌立功。

这时的崇祯总会说:“好,大明就需要这样的股肱之臣”,然后转过来笑着对周延儒说:“元辅精神可嘉,实为百官楷模。只是领兵打仗不是儿戏,你一文官凑什么热闹,一把老骨头经得起折腾吗?退回去,让年轻人上吧”。

现实很骨感,崇祯和周延儒盼望中的众人踊跃请战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就周延儒一个人突出杵在原地,情景很尴尬,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跟着站出来抢战的。

眼见众人没有反应,周延儒心里“格登”一下,暗暗祈祷崇祯能善解人意,我给了你面子,你一定要给我个台阶,君臣合作这么多年了,我是怎么想的你肯定清楚,给你撑扬子可以,上战场真不行,你一定要阻拦我呀。

崇祯当然知道周延儒的想法,这点灵犀还是有的。事实上他打心里不想让周延儒去,周延儒搞管理没问题,讲笑话也行,写文章也行,但怎么看也不像个打仗的人,身上没有那种让人寒冷的杀气和“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气,万一挂了多可惜。

更何况国家危急时派一个老文官、并且还是百官之首上阵杀敌,大明死的没人了吗?

最可恶的是,周延儒都站出来表示要赴死了,底下竟然没有一人出来请缨,那些经常给周延儒打伞的、提包的、倒酒的都缩了起来。

崇祯心里的怒火爆发了,真当我拿不动恨了?我确实蹦哒不了多长时间了,但这段时间也足够杀人,虽然不可能将所有人都杀了,拿个别人开刀还是没问题的,打不人清人还打不过你!

崇祯冷冷的目光盯向了一位兵部官员。

兵部官员的视线和崇祯对上了,一时间头皮发麻,被发现即被摧毁,这时已经没法装聋作哑,脑中一阵轰鸣。

众人的也都顺着崇祯的目光看了过来,发现了这个倒霉鬼,心里也都暗暗庆幸,还好崇祯盯着的不是自己。

兵部官员没了退路,脑子忽然清醒了过来,一步跨出,鼓足勇气大声道:“贼寇凶残,非首辅大人不可。首辅大人一片为国之心,恳请皇上恩准。”

崇祯不由一愣,怎么冒出了这出。

周延儒一听又急又怒,你这是捧老子还是坑老子。

这时,兵部又一位官员站了出来,大声道:“臣附议。首辅大人文章盖世,武略超群,定能快速平定贼子。”这位官员脑子也快,他知道再确定不了人选,下一个只怕要轮到他了。

很快官员们都明白过来了,纷纷出列请崇祯批准,不少已经开始祝首辅大人旗开得胜。

形势发展到这里,崇祯表不表态已经无所谓了,大家的意见已经统一。若崇祯真要力排众议另派他人领军,那将来打了败仗可就全是他的责任了。

大局已定,谁说什么也没用了。

大家们该发言的都表了态,朝堂经过短暂的小爆发后又恢复了安静。大家都不出声了,慢慢低下了头,时不时偷偷瞅瞅该做的都做了,或看看周延儒,或看看崇祯,看这俩怎么表态。

大家固然是想找个人背锅,其实也不排除看周延儒不顺眼的意思,崇祯那一拜更是把周延儒推向了几乎所有朝臣的对立面——就你行是吧,你行你上呀!

周延儒被人坑了。都是报应呀,这些年来他一言九鼎,轻松决定了无数官员的前途命运,如今却是众臣决定了他的命运。

此去不是福祸难料,而是进退失据。清人现在主打闪电战,开展斩首行动,刀刀对着主将的后脑勺。

不去前线行不?当然不行,崇祯可是拿他当救命稻草。

去前线行不行?当然不行,清人于万军从中取人首级真不是吹牛。

周延儒退路已断,被同事们判了死刑。

亏他长了中国最强大脑,此时仍然转不过弯来,想不出续命的办法。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