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第九十六章 张溥的故事——结束(旧版)

萧永日

军事 |  人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第九十六章张溥的故事——意外

周延儒十分珍惜这次工作机会,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回报崇祯的知遇之恩。

至于哪天会被崇祯弄死,周延儒倒不是很担心。因为不作不死,他一大把年纪了,不准备做死了,夹起尾巴做人,多动手少动嘴,自然不会死。

崇祯这里自然也百分之百相信周延儒。以前他一直对周延儒非常满意,当初辞掉周延儒的原因表面上是嫌他嘴贱,是实是怀疑周延儒朋党,现在想来纯粹是自己多心。

退一步讲,即使当初周延儒真的朋党,经过这八年的大淘浪沙,人情冷暖,周延儒身边的人也该淘干净了,没有人哪个真正朋党的人愿意去朋党一个过期的首辅。

八年的磨砺也让周延儒懂事多了。以前的工作经验和八年的深入思考,周延儒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淡定从容。上任伊始便下狠手,在漕粮、赋税、兵革、取士、人事等关键点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图根治顽疾,一扫沉疴,使尸居余气的大明再次回光返照,一缕香魂归来。

而作为周延儒复出的榜一大哥,复社1.5亿的投资回报率怎么样?

复社赢麻了。据可靠的小道消息,周延儒这次的治国纲领实际上是复社出品,也就是说复社通过周延儒实现了治国理想,站在了帝国权力的巅峰。

据另一可靠的小道消息,周延儒上台后,接到了张溥提供的一份长长的官员名单,其中详细列举了需要提拔的复社官员、本次提供政治献金的官员以及老跟复社别苗头的人员。随后周延儒根据名单和复社建议,对这些官员进行了陟罚臧否。一定程度上说,大明的官场此时已变成了复社的自留地。

以上两条消息有些骇人听闻,以下这条则相对靠谱:周延儒上任后立即调整了对复社的政策,由打压改为取关,由着复社去猥琐发育。据说他还亲自上阵,在崇祯面前不着痕迹为复社代言,努力扭转复转的黑社会恶势力形象,争取降低崇祯对复社的警惕。

如果以上三条都是真的,复社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当九千岁,这是在当影子宰相,这是在“遥执朝柄”!

自打复社成立以来,“遥执朝柄”!的罪名便如影随形,始终被敌对势力拿来攻击复社。

张溥现在听到这个罪名是什么态度?

当然是很高兴。即使表面上如何坚决否认、如何气极败坏、如何恼羞成怒、如何“我不是我没有你别乱说”,张溥一定是心中窃喜。

男人情愿被怀疑人品道德,也不愿被人怀疑能力不行。

复社号称“嗣东林”,而东林从不否认自己的揽权意愿。我们熟知东林书院的对联为“风声雨声读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下事事关心”,其中的意思昭然惹揭,将“遥执朝柄”的罪名贴到了脑门上:东林不仅号会员们好读书、读好书,更呼吁做事,做大事,做事的层次不仅包括了“国事”,还包括了“天下事”——整个太阳能系的事都想插一杠子。

复社“揽权”是坐实了,这又引申出一个新问题:揽权是坏事吗?

站在官僚的立场,区分揽权好坏的标准是:自己或自己人揽权是好事,其他人揽权是坏事。

对社会发展来讲,一个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揽权是好事。

东林和阉党都揽权,东林为了揽权排除异已杀人诛心,阉党也为了揽权而物理超度了大量反对派。但世人普遍支持东林而狂喷阉党,原因很简单:东林将朝廷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统一,多方兼顾,蛋糕做大了大家一起吃;而阉党则是先个人而后集体,先集体而后国家,我先吃撑了你们再吃,我没吃饱前你们得小饿一会儿。

如果周延儒所执行真的是复社制定的政策,那复社的揽权便达到了极致。不过这些政策既然能得到内阁的同意、能得到崇祯的同意,说明政策本身还是积极的、可取的、利国利民的。既然如此,政策是谁制定的还重要吗?

反对派认为这个很重要。他们虽然也看重国家复兴人民安乐,但更看重是谁在做,谁捞功劳摘桃子,我们也想辛苦想付出想在庇天下寒士俱颜想耕犁千亩实千箱,想赢得生前身后名,凭什么你当了官还留了名、你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于是,一系列针对于复社的攻击又来了,官场悄悄流传出复社干政的新模式:周延儒被张溥拿捏着,是张溥在朝中的工具人。

与这个流言相配套,一系列关于周延儒贿选的风言风语也在官场和民间到处传播。

尽管行贿者和受贿者都极力否认,号称自己是清白的,但事情仍搞的人尽皆知,满城风雨。

周延儒知道,依复社的地位还不配大佬们攻击,这些攻击真正针对是他,是在挖他的根,称他的斤两。

以前周延之所以害怕这些流言非语,直接原因是攻击的发起者是温体仁,根本原因是崇祯愿意听到这些传言,并想借此敲打周延儒。

而现在,有着崇祯的绝对信任,周延儒完全是百毒不侵。对一些小打小闹、含沙射影、不关痛痒、在背后搞小运作的,周延儒只当是听苍蝇哼哼,直接忽略,你敢把老子怎么样!而对一些闹的凶、跳的欢的,周延儒也不惯着,一群放羊的还敢吓唬割草的!当即抓了几个挑头的,严厉打击,抓坚决弹压,抓小抓早抓苗,消除一切隐患。

崇祯和周延儒不乱,帝国的官场便乱不了,任尔东南西北风。凭借着帝国高层的坚强的战略定力,所有针对周延儒和复社的攻击均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无疾而终,无功而返,即使如何哗众取宠也上不了热搜,形不成热点,造不成实质性伤害,甚至连恶心一下周延儒都算不上。

以前反对派敢这的搞,不是他们的攻击力有多强,而是把崇祯当刀,一切活动是表演给崇祯。如今崇祯视而不见,甚至还在拉偏架,反对派终于看清了现实,承认了失败,觉得好没意思,悄悄地不折腾了。

就这样,被打压八年的复社终于转危为安,形势一片大好。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张溥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自从十多岁来到京都,张溥一直在努力打拼,不敢有丝毫懈怠,跟各种大势力狂怼,火力全开猛烈输出,有时文斗有时武斗,有时还得因为天人感应的理论不得不斗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恶补各种偏门知识,一个闪失便可能万劫不复。

如此高强度的斗争别说是人,便是钢铁战士也得上点润滑油。张敷觉得太累了,身体心理都吃不消了,想回到老家,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前面讲过,张溥一直眼红周延儒,羡慕他的绝顶天分,羡慕他官大文章好,羡慕他长得帅气,羡慕他吊二郎当却还事事稳压自己一头,特别是在当官这件事上,张溥更是拍马也追不上周延儒,总之周延儒玩着玩着便实现了张溥所有的梦想,你就说气不气人吧。

这还没完,在力推周延儒复出时,张溥不远万里到了周延儒家里,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也想看看老头的落泊样儿,找一下心理平衡。

没想到周延儒竟然玩出了花,过着张溥想也不敢想的幸福日子,淡茶浓酒,秋色春光,云舒云卷,朝日斜阳,渔舟晚唱,时蔬湖鲜,环肥燕瘦,享受这各种人间清欢,这种日子张溥只在传奇小说中见过。

想起自己从小被大孩子欺负,想起上学时七录七焚,想起自己年近四十一事无事,想起自己一生被打压,想起一生竟然没有过过一天周延儒这样的日子,张溥感觉自己四十年白过了,泪流满面,死的心思都有。

这也是他忍不住要出言教训周延儒的原因之一。尽管他的教养不允许他这么做,但他忍不住,醋劲大发,妒火猛燃。

从这一时刻张溥便下定决心,手头的事办完后,一定也要过过这样的日子,去太湖边抓湖鲜吃一群养一群,买一堆糖三角拿吸管嘬糖,各种享受各种造,将周延儒干过的事照着原标准数量翻倍全干一遍,至于公开找小妇人之类的小资活动就免了,他虽然也好这口,但实在放不开,只能悄悄地一步一步的来。

除了这些物质上的享受,张溥还有一些心理上的需求,即向父老乡亲显摆一下。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体会一下成就感、接受乡人的注目礼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想看看向他起外号的小伙伴战战惊惊畏畏缩缩的样子,还有那些曾经欺负过他的奴才仆人是不健在,若健在的话不妨送他们一程,助他们早登极乐。

如今诸事皆宜,张溥带着爱人领着孩子回家看看。

就在张溥回老家的路上,突发急性腹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知识分子、革命家、复社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人、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张溥同志,因肚子疼医治无效,暴毙身亡,享年39岁。

乐极生悲。不是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吗,怎么忽然来了个泰坦尼克号?

这个结果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一幕大剧刚刚开演,男主隐忍多年终于练成绝世武功,刚刚出山准备在江湖上搅风搅雨,却被一只天上飞来的靴子砸中然后去世。

张溥的故事戛然而止,这个神转折让人猝不及防,许多老司机翻车了,不由让人怀疑史书是不是写错了,大德之人必得其寿,张溥不是个缺德的人,是圣人说错了还是史书记错了?

张溥死后,复社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部分朝廷干部、复社主要领导同志、大量复社社员参加了向遗体告别仪式。

山水带泪,松柏含肃,素花簇拥,哀声低回,参加缅怀活动的各届代表和出席仪式的亲朋好友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张溥的灵位敬献了花圈。

在张溥的入敛仪式上,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黄道周送其挽联并写了墓志铭:“十年著作千秋秘,一代文章百世师”。

红颜薄命,天妒英才。

张溥一生虽短却传奇,实现了许多人努力一生也没法达到的高度:纵横风云,著书立言,千古留名——虽然比周延儒等差点,但已是许多优秀人才无法企及的高度。

若说其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当官。张溥从小便立志当大官——至少当个比他大爷更大的官,为此他一直努力奋斗着,时刻准备着,只是始终没等来机会。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机会就别瞎准备。

如果张溥能预测到了自己早亡的宿命,他是会放开一切道德束缚疯狂地吃喝玩乐,还是抓紧时间疯狂地加班再多著上几册书?

有人将张溥与复社俊彦吴梅村相对比:张溥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如流星,如礼花,追求当官却布衣终老;而吴梅村一生拧巴,多愁多病,时刻准备赴死,然而始终作而不死,逃避当官却被迫出仕。不知道二人是否愿意将人生对调。

也有人将张溥与周延儒相比较。张溥小周延儒九岁,参加工作却迟了16年;张溥去世时39岁,周延儒初次为相时40岁,周延儒在官场风生水起时,张溥仍然每天早到十分钟打扫办公室卫生。

这一比较,世人得出结论:人生苦短,少年成名以可以早享受人生,大器晚成是妥妥的悲剧,比如司马迁、曹雪芹等人穷困一生,先死后成名,空留巨额遗产不知道便宜了谁。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行乐须及时,出名要趁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