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从七品知县到执掌阴阳
第四十章 公孙策的精彩剖析(旧版)

石欢

恐怖 |  灵异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小女孩现在身份不明,且天色已晚,无法到现场查看,唯一的线索只有小女孩脖子上的掐痕。

但光从脖子上的掐痕,显然也无法推敲出凶手。

公孙策一直在小女孩的尸首上来回查看,似是有了重大发现,忽然喊道:“大人!”

包拯急忙凑上去:“公孙先生,莫非有什么发现?”

“大人请看!”公孙策手指小女孩脖子上的淤痕。

包拯循着手指方向看去,只见淤痕上一处呈现着一块四方形印记,看上去像是某种图案。

淤痕细小,若非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若非公孙策认真细致,恐怕包拯一时之间也不会发现。

细小的图案无疑给了包拯一个偌大惊喜。

他前世就喜欢看探案的片子和书籍,如《狄公案》、《洗冤集录》、《神探狄仁杰》、《包公案》、《大宋提刑官》、《福尔摩斯》《名侦探柯南》等……

看过的悬疑探案片至少也有几十部。

加上前世在四年本科的钻研,乃至工作之后成为一名司法部门的检察官,接手过不少案子。

不敢说深谙断案之道,也绝不会妄自菲薄。

自认在查案方面的能力还是过关的。

他很清楚,一件案子的真相,往往就隐藏着最细微之处。

越是众人容易忽视的地方,反而越是破案的关键。

虽然一时之间也无法明白这说明了什么,却隐隐感到图案的不同寻常,兴许能告诉他点什么。

“公孙先生,淤痕上为何会有图案?”

公孙策道:“根据学生的判断,这个图案应该是扳指留下的,说明杀人的凶手是一名戴板子的人。且凶手的扳指戴在右手拇指之上!”

一面说,一面用右手去在小女孩脖子上比对了一下。

淤痕与手指十分吻合,不过淤痕略宽,显然凶手的手掌比公孙策大了一些。

展昭见公孙策分析演示得如此逼真,脸色油然一怔。

一旁的仵作却是一阵自惭形秽,自己检验了半天,为何就没发现图案?

生怕包拯指责,唯唯诺诺在一旁,低下头去,不敢吱声。

包拯心中只有案情,无心理会仵作,问公孙策道:“通常戴扳指的都是些什么人?”

“扳指一般都是金银抑或玉石制作,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买得起。一半只有那些附庸风雅的富家老爷和公子喜欢佩戴,引以为潮流和时尚,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包拯吸了口气,越发难以理解。

死者穿着普通,显然是农家孩子。

可凶手若真是富家子弟,两者之间,八竿子也打不着!

“先生以为,淤痕所呈现的是金银还是玉石?”

公孙策摇摇头:“这个学生也无法断定。戒指千篇一律,图案细小,难以辨明,无法判断。”

包拯“哎”了一声,如同泄了气的皮球。

原以为通过“图案”能发现一些关键线索,可不但没有,反而让案情更加复杂起来。

根据眼前所了解到的东西,为实无法缕清头绪,于是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回房再说!”

三人缓步回到花厅。

包拯在房里来回踱步,一直不得要领。

公孙策和展昭只能干着急看着。

许久之后,公孙策才问道:“大人可曾想到什么?”

包拯摇摇头,脸上泛着困惑,道:

“公孙先生,但凡杀人者,无外乎名、利、仇、恨!”

“可是,死者不过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凶手能从她身上得到什么?名?利?”

摇摇头,脸上泛着苦涩,名、利这两种动机显然不大可能。

展昭若有若悟道:“不为名不为利,那会不会是仇杀?”

包拯依然不大置信:“一个小女孩能和什么人结怨?”

公孙策接过话头:“大人,会不会是死者父母与人结怨,以至于凶手对其孩子行凶。”

包拯点点头,这似乎是目前最为合理也最合乎逻辑的解释了。

“本县也这样想!”

“可死者的亲属不过一介平民百姓。百姓大都淳朴善良,究竟和凶手有多大仇怨,以致凶手对一个七八对的孩童痛下杀手?”

“本县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公孙策显然也认可了的包拯的分析。

百姓中虽然也不乏自私自利的刁钻之徒,而往往与他们有摩擦的也是邻居。

据推断,凶手至少也是个有钱的主,两者之间貌似无法挂钩,更别说产生仇恨了。

公孙策思来想去,也是没一点头绪,道:“此案扑朔迷离,唯有先找到死者的亲属,或可能问出点线索。”

“眼下也唯有如此了!”

包拯点点头,看看天色已晚,一时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这里像无头苍蝇一样,没头没脑地空想,也无济于事。

便让两人回去休息。

包拯回书房里看了会儿书后才入睡。

第二天,包拯,展昭、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早便赶去案发现场。

距离西城门约摸六七百米远近,与包拯昨天前去赵家村走的不是一条道。

确切的说,都不能算是一条道,而是松树林。

周平领着众人来到死者所在的树下。

包拯四下打量,没发现特别之处,只是地面上有几道痕迹,露出新鲜的泥土。

包拯捻了一撮土放在弊端闻了闻,又用手张良了一下痕迹的长度,约摸两拃来长。

众人都看得一阵云山雾罩,不知他量印记的长度做什么。

唯有公孙策明白其意。

隔着两道痕迹两尺处,同样有一道细微的印记,却并不明显。

包拯趴在地面,眼睛仔细端详,似是有所发现,两指往地面一捏,拉出一根黝黑的头发出来,约摸半尺长。

众人无不诧异。

包拯将头发递给衙役。

衙役会意,取出一块白布出来,将头发包裹好。

包拯道:“公孙先生,看来这里便是案发现场无疑。”

公孙策道:“昨日学生验尸的时候,便发现死者脚跟鞋底有明显的泥土,正好对应两道痕迹。

脚蹬的痕迹也只有一尺,正符合死者身量。

后脑头发蓬松凌乱,和此处的迹象吻合,看来那孩童是被凶手按倒在地活活掐死,头发便是最有利的证据。”

听到这里,众人才恍然大悟,也大开了眼界。

单品眼前所见,包大人和公孙策主簿便推敲出案发的经过,犹如亲眼见到的一般,暗暗佩服。

衙役虽身在公门,按理来说接触过不少案子。

可他们却从未见识过如此精彩的分析,心中暗暗赞叹:原来官府可以这样断案?!

再看现场,衙役脑海里已浮现出女孩当时被人掐着脖子,苦苦挣扎的景象。

南侠展昭也面带惊奇。

他走南闯北,见闻不可为不博。

可对断案之道却极少涉猎,当下看到包拯和公孙策的剖析,但觉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公孙策脸上却不见喜色,反而密布愁云和困惑。

虽然确定了案发现场,但对案情似乎并无多少具体的帮助,他又如何高兴得起来。

只见他叹了口气,道:“这里荒郊野外,荒无人烟,死者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好!”包拯投出一个赞赏的目光。

不愧是公孙策,果然是智慧超群。

这样的问题,恐怕那些自诩饱读诗书的朝廷命官也问不出来。

按照才学,公孙策当一个提点刑狱也绰绰有余了。

想到这里,说道:

“若能搞清楚,死者和凶手为何会出现在这个地方,或许便能触摸到案件的来龙去脉,先生不妨所说你的看法。”

公孙策道:

“是!学生姑妄揣测。

第一,孩子贪玩,在这里和凶手偶遇。

第二,凶手蓄意谋杀,一路追随女孩到此,趁机下手。

第三,凶手将女孩引诱到此处下手。

只是目前凶手的杀人动机不明,难以做进一步的判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