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奇才,朱雄英
第53章 第一人选是大明战神(求评价票!)(旧版)

狐说爸道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大明双战神之一,李景隆这个人的身上,还真有着独特的闪光点。

他这人人缘特别好,他的父亲是老朱亲外甥,从小当儿子养在身边,死后又追封了郡王。

良好的出身家世,再加上不错的形象,使得他走到哪都是人们的目光焦点。

而且这人也没有二世祖的毛病,勤奋好学,尤爱看兵书,性子更是八面玲珑。

见着和他同为将门二代的子弟,不论官职大小,总是一视同仁,亲近异常。

并且他所结交的并不只是武将子弟,很多文人志士也被其引为至交好友。

甚至对于一些志趣相投的落魄书生也不吝钱财,人缘极好。

在朱雄英看来,这家伙就是他现在最需要的人才,他竟然一开始没想起来。

两人随便找了家酒楼,于雅间对面而坐。

整座酒楼被兵士们清空,侍卫们把守在房间外,几乎占满了酒楼所有的地方。

店里伺候客人的小厮,战战兢兢的上齐了菜肴,如释重负的跑了。

面对这一桌子的佳肴,朱雄英并没有动筷子。

他来这里只是找个说话的地方,并不是要吃饭。

李景隆见对面不曾动筷子,他自己也不敢先动筷。

场面稍一沉默,李景隆就开腔了,

“殿下可是有话要对九江说?”

不愧是有着一颗玲珑心的人,如此年轻就有这般察言观色的本事。

他没有把朱雄英那句表兄当回事,本着礼多人不怪,一直尊敬的称呼殿下。

朱雄英笑笑,却没说话,他还没想好如何说服对方。

见着太孙不说话,李景隆有些戚戚然,不过他的性子就是不会让场面冷下来。

“额……,殿下可能不太了解九江,但是九江绝对是个可靠的人,殿下只管直言。”

等了好一会,朱雄英才缓缓开口道,

“李景隆,你对我大明江山是现在的情况了解多少?”

听到这个问题,李景隆明显愣住了,顷刻,小心翼翼的问道。

“殿下是指……哪方面呢?”

“哪方面都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李景隆不太明白太孙到底要干什么,却还是在思考后回答,

“伪元暴政无道,祸乱中原,加之连年闹灾,如大规模的蝗灾有十九次,大饥荒十五次,水旱灾五十九次,可谓天灾人祸齐集。

而后又经战乱,其战斗密集程度之高,过程之惨烈,波及范围之广,更是前所未有。

只说百万人规模的城池攻防战,就有高邮之战、洪都之战、平江之战等。

昔日繁华的城池,几乎都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至于战争范围,更是空前扩大。

南方各省是内乱频频,而两江流域,大江南北,几乎都给打烂了。

而圣上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我大明王朝的统一战争还在继续,徐帅、常帅的北伐大军还正在浴血奋战。

一直到现在仍有势力割据辽东。

这就是我大明朝的困局,一个疲敝的江山,不仅需要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还要与民休息恢复生产。

仅此一项,便是艰辛的任务。

而要开创盛世,奠定伟业,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在圣上的独断乾坤下,大明朝已经有了盛世的景象了。…………”

听着李景隆的话,朱雄英也忍不住的点头。

他说的没错,老朱的确是做到了,洪武盛世或许不是历史上最繁荣富强的,却是开创难度最大的。

大明朝一边打仗一边搞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不但统一江山,追亡逐北,横扫北元,更缔造了一个足以笑傲青史的“GDP成就”。

洪武二十六年,耕地总数达到八百五十万顷,比宋朝的最高数据多三百多万顷,更是元朝最高数据的四倍。

国家是年的税粮收入高达三千二百万石,是元朝最高数据的三倍。

全国人口根据后世的估算,接近六千七百万人,突破了此前中国历史的人口最高纪录。

国家财政储备方面,按照《明史·食货志》的记录,各个州县的府库都粮满仓,甚至存到“红腐不可食”,政府富得流油。

老百姓的生活又如何呢?

有当时民歌可以佐证:

“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老瓦盆中洌酒盈,呼嚣隳突不闻声。”

虽然现这个时间点离上面所说的还有距离,但是李景隆能够看出来盛世将临已经展现了其前瞻性的眼光了。

要知道现在还是有很多前朝遗民等着蒙元复辟,或者坐等着朱明覆灭呢。

“是啊!我大明开国时期经济贫困、民生凋敝、内忧外患、战火不息,也就是我皇爷爷殚精竭虑的数十年治理,才渐渐有了如此气象。

可要建设一个国富民强、经济繁荣、生机勃勃的盛世,现在还远远不够。”

朱雄英一声叹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