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长生者!整治四合院
四合院介绍(旧版)

生死离别歌

同人 |  影视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四合院(天朝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编辑讨论9上传视频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天朝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1]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天朝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天朝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

中文名四合院外文名quadrangle又称四合房类别房型解释天朝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组成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

目录

1历史沿革

2总体格局

3单体建筑

?大门

?影壁

?倒座房

?屏门

?垂花门

?正房

?厢房

?耳房

?后罩房

?群房

?廊介绍

?庭院

4装修

?外檐装修

?内檐装修

5四合院院门

?院门介绍

?如意门脸儿

?四合院影壁

?大四合院

?小四合院

?建筑耳房

?建筑斗拱

6北京四合院

7南方四合院

历史沿革编辑

中式四合院

中式四合院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天朝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天朝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2]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四合院

四合院(5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而到了现代,一方面上下水、暖气等卫生设施没有进入四合院,沦为大杂院的四合院也未继续改进以适应汽车、空调等设备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因此作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还存在价值,也是近代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3]

总体格局编辑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进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两进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作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内”的天朝传统文化哲学的影响。

四、五进院的组合方式较多,通常为“前堂后寝”式。第一进院与三进院相同,第二进院是对外使用的厅房和东西厢房,之后再设一道垂花门,在厅房和这道垂花门之间形成第三进院,垂花门之后为正房和厢房所在的第四进院,是主院。如果后面还有后罩房,就构成了第五进院。还有的在倒座房北侧再建一排南房,而组成四进或五进院的。

北京四合院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花园和假山。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厕所,这些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风水的说法,西南为“五鬼之地”,建厕所可以用秽物将白虎镇住,从实用的角度看,厕所建在西南方适应了西北-东南风向,可防臭味在院内扩散。

单体建筑编辑

四合院是由许多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包括大门、正房、厢房等等。

大门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筑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侧,以取“紫气东来”之意,也有说法是占据八卦中的巽位,即风位,是和风、润风吹进的位置,以引进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祥之位,体现“坎宅巽门”的原则。

大门的形制

根据主人的地位等级不同四合院的街门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门楼)等几种不同的形制,随着西洋式建筑圆明园的修建,在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西合壁式的门楼,被百姓形象地称为“圆明园式”门楼。

王府大门顾名思义是用于王府,规模最高。其大小通常为:亲王府五间(五间三启),郡王府三间,王府的大门一般设于中央。在中也有规定:亲王府大门为五间,可开启中间三间,并且屋顶可用绿色琉璃瓦件,在屋脊上可安装吻兽,大门上有门钉,亲王府有63颗门钉,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只有中间一间开启,门钉也变成九行、五列共45颗。

广亮大门是一种仅次于王府大门的宅门。广亮大门级别很高,这种大门在当时必须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广亮大门通常宽一开间,门设于中柱的位置,有着较为华丽的装饰。

金柱大门也是有官的人家使用,但是金柱大门等级上比广亮大门低一级。金柱大门规格上略小,门设于金柱的位置(门的位置更靠前)。

蛮子门和如意门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规模上都比较小。蛮子门的门更为靠前,设于檐柱位置,相传是由于当时南方的商人多居住于此而得名。

如意门。比蛮子门再低一级的是如意门,如意门通常在檐柱的位置砌一堵墙,门很小,门上额经常雕刻“如意”二字或如意图形。

小门楼。最简单、最常见的大门是直接在墙上用砖砌筑一个入口门洞,安装门扇,没有内部空间,称为门楼。

大门的构件

门楼的屋顶通常铺瓦有筒瓦和仰合瓦两种方式。屋顶有清水脊和卷棚(又称元宝脊)等几种。清水脊通常在两边有两块向上的瓦,称为蝎子尾,鸱尾,朝天笏,在蝎子尾下面有花砖。房檐位于墀头的位置通常装有博风起到保护墀头墙的作用,博风也可以有砖雕。

雀替是位于檐柱和檐枋之间的木构件,在力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雀替和三幅云更多地是官品的象征。只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才有雀替,而蛮子门和如意门由于大门设在檐柱上,因此没有雀替的位置。

门簪是把楹固定在门中门槛上的木结构,大门用四颗门簪,小门用两颗门簪。门簪露于门外的部分用门簪帽来装饰,门簪帽一般是带有曲线的六角形。门簪帽上雕通常刻有迹象的图样和文字。

大门的门板有很多种,在门板上的通常还雕刻有门联,比较讲究一些的街门都雕刻有门心,一般比较常见的联句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之类。[4]门上在中间装有门钹,用于叩门,门下方有护门铁。

墀头是指山墙突出檐柱以外的部分,墀头墙上的盘头(又称为戗檐和拔檐)以及如意门的门头的砖雕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墀头墙丛上往下是戗檐,两层拔檐,莲花墩,贴花等部件。如意门门头从上往下是栏板和望柱、冰盘檐、枭混、连珠、挂落板等部件。

门墩是指门枕石位于门外部的部分,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两种,门枕石的内部有一石窝用于插入门枢。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箱形,以及兽吻或狮子(有说是狻猊)几部分组成。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有差异,出现在门墩上的雕刻是研究天朝古代社会文化重要的资料,也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

在门旁通常还有上马石和拴马桩等设施,有的还有泰山石敢当。

影壁

影壁来源:唐语砖雕

影壁来源:唐语砖雕[5]

主条目:影壁

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实现和突出大门的作用,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四合院的大门有时候向后退后几步在大门左右修建八字墙,称为燕翅影壁,撇子影壁。四合院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壁,一般镶嵌在东厢房盝顶的山墙上,也有规格高一些的院落,采用独立影壁。影壁也有置于四合院大门外的街道中正对大门的位置。

影壁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影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影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影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影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中心方砖上面一边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影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意味的砖雕。

影壁墙的顶一般和屋顶一样,虽然是砖砌,影壁的顶也用砖雕出椽子,并在上设清水脊或卷棚脊的屋顶。

倒座房

主条目:倒座房

倒座房是整个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其檐墙临胡同,一般不开窗。由于门窗都向北,因此采光不好。其最东为私塾,最西为厕所,其间的房子一般为仆人居住。

南侧的街门、倒座房、北侧的垂花门和游廊共同围成四合院的前院,前院是主人会客办公的场所,通过垂花门之后才是内宅,即四合院的生活区。

屏门

主条目:屏门

进入大门后影壁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道屏门,向东通向“塾”的小院,向西通往有倒座房的外院。在内外院之间的垂花门内也有屏门。

垂花门

主条目:垂花门

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闺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不迈垂花门。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富丽的建筑。

垂花门的屋顶通常是卷棚式,或一殿一卷式,即门外为清水脊式,门内为卷棚式。垂花门的门有两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开启,夜间关闭;另一道是屏门,在内檐柱位置上,平时关闭,起到隔绝内院视线的作用。垂花门进入内院是通过垂花门两侧内檐柱与中柱之间空间进出,通常与抄手游廊相衔接。

正房

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三间,大四合院的正房可以为五至七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正房的明间(即中间一间)称为堂屋,也称为中堂,三开间的正房堂屋两侧是卧室和书房,正房的特点是冬天太阳能够照进屋里,冬暖夏凉。通常在明间正中排放一八仙桌,桌子两旁设两把椅子,在墙上挂着一幅画和两副条幅,或挂四幅中堂画。

厢房

主条目:厢房

东西厢房是子孙们的住房,也常是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北京四合院东厢房一般住长子长媳,因此在建筑上东西厢房的高度有着细微的差别,东厢房略高西厢房略低,但由于差别非常细微因此很难用肉眼看出来。例如石家庄四合院的东厢房比西厢房高二寸。然而,在天朝华北地区,西厢房夏季西晒,冬季直接受到西北冷风吹袭,所以不宜居住,陕西四合院东厢房多被富户用来存储粮物,或作厨房、马厩。

耳房

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且布局颇似人的双耳,故而被称作耳房。如果院子狭长,厢房通常也会有耳房,通常是平顶的,因此厢房的耳房被称为盝顶。

后罩房

主条目:后罩房

后罩房通常是最里一进院子的,靠近院落边界的房子,通常主人的女儿居住。后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间数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尽量添满住宅基地的宽度。后罩房的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其房屋尺度及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群房

群房,又称裙房,通常在院子的东侧或西侧的一排房子,作为厨房和仆人住宅。

廊介绍

主条目:廊

四合院里的廊是有顶的建筑,用于下雨雪时行走,分为檐廊和游廊两种,前者是指正房和厢房前面有顶的走廊,顶通常是屋檐延长出来的;后者是指沿墙的廊(抄手游廊)和连接正房与厢房的走廊(穿山游廊)。有的檐廊和抄手游廊用窗户封起来,成为室内环境,称为暖廊。

《红楼梦》中有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有如下描述: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6]

庭院

四合院除了内宅、外宅的主要院落之外,还会形成一些小的院子,如正房两旁耳房前的小院,以及外院两侧被屏门隔开的小院。

内宅的院落中有正南北十字形的甬道,老北京的住户大多会在院子里栽上树,除了松树、柏树和杨树等因为多种在坟地而不能栽种外,其他各种树木都有种植,过去北京有民谚:“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说的就是在庭院种树的禁忌。比较常见的树木有枣树、柿树等,花木主要有牡丹、芍药、玉兰、丁香、海棠、紫藤、石榴等,在四合院内种枣树、石榴树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种柿树表示事事如意,种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此外民间还有养鱼的习俗,多用直径为60到70厘米的鱼缸养着各色的鱼并种着荷花,冬天鱼缸还能用来存放食品。

夏天时分,天气炎热,还可在庭院中搭设天棚遮阳,老北京有“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俗语,就是家住北京的书吏人家的生活写照。[7]

装修编辑

除梁柱等支持建筑整体的关键部件外,起辅助修饰作用的构件称作装修。按室内外的不同,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

外檐装修

包括吊挂楣子、坐凳栏杆、隔扇门、支摘窗等。

内檐装修

包括天花、隔断。其中隔断又有板壁、花罩、**架、碧纱橱四种形式。

四合院院门编辑

院门介绍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主人的等级了。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街门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启迪,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众多的院门中,大致可以分出这样两类,即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前者有门洞,门占一间屋;后者没门洞,只在墙上开门。细说起来,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

就王府大门来说,亲王府五间,郡王府三间,都是坐北朝南,门前有门罩(设有门窗和墙的房子),过道高出地面。府门东西各有一间角门,均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清代方睿师的《蕉轩随录》中说:“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一门,谓之东角门、西角门,下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角门的设置,使大门可以平日关闭,视时视事而开,是为礼仪方面的需要而设的。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和辖禾木(古人称行马)等设施。与府门相对的为影壁。如果两座阿司门是东西相对,让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此府门前有石狮一对,故又称此为“狮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门对面则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旧为兵丁所住,或回事处等的所在。

王府大门的间数、装饰、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规定而建的。“亲王府为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之二”,贝勒府就是正门三间,启门一了。王府大门屋顶用筒瓦、大脊、设吻兽,垂脊上设仙人走兽,山墙上做排水沟滴,大门漆红色,梁枋施彩画。

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中,记述了一座王府大门的面貌:“拐进镜儿胡同,巨大的红漆大门就闯进了眼帘。大门紧闭着,台阶很高,有上马石。因为长期无人走动,阶前已长出了细草,上马石也被土埋了大半截。大门对面的八字砖雕影壁,早已是残旧不堪……这是朴萨克多罗亲王的府第。”

相比之下,《红楼梦》的描写更具体,第三回里有文:“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都不开,只有东西两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按照文中关于大石狮子的描写,这座大门应算是清代亲王府第的格局。但这样的王府,门前应有一“狮子院”,而狮子不可能放在临街的地方,临街的该是东、西角门。像清代的郑王府、礼王府、定王府等,府第的石狮子都在角门内。

有人问,现如今的张自忠路人民大学,也就是原先的和亲王府,大门前的石狮子为什么临街呢?那是因为原来这里并没有马路,是后来开通的。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