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蘑菇屋,我是德云小师叔
相声知识(旧版)

向往相声

都市 |  都市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因此,相声的内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流。相比之下,评书(及其它一些曲艺)演员不仅将事情的因果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通过得胜头回预先明确故事的主题和结局,听众只需被动接受。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不再享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种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的来源。在这里,演员的一切言谈话语都要接受另一个演员和广大观众的严格检验,他的种种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荒诞夸张、逻辑混乱的话语都逃不过观众的耳朵,他往往因“出乖露丑”受到哄堂大笑,处于“下不来台”的“尴尬”境地。观众则通过笑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并在笑声中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相声的欣赏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声表演采取直接面向观众的方式,“第四堵墙”在相声表演中是不存在的。许多演员还直接向观众提问,或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满足观众的要求。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

在相声的欣赏过程,观众虽然一般不能直接与演员进行对话,却可以通过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另外,在许多相声中,捧哏演员的话往往代表了观众的观点,捧哏演员往往是作为观众的代言人与逗哏演员进行对话。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声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双向的,十分密切的。这一特点是与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话的形式分不开的。这种形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由此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相声与观众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它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幽默,表达了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精神,并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揭露和讽刺。相声以其充满生活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优秀的民族艺术之花。

相声表演方式最初有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相声称“暗春”,公开表演的相声称“明春”。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后只有“明春”一种在继续发展。相声的形式共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种。单口相声,是一个演员表演的长短笑话。对口相声,是两个演员表演的,叙述人甲称“逗哏”,辅助对话的乙称“捧哏”,表演时,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群口相声,是三个以上演员共同表演的,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等称“腻缝”。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成立以后,新创作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

......

基本功-说

讲故事,说话和铺垫的方式。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基本功-学

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

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20世纪30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

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天朝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基本功-逗

制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

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基本功-唱

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民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但太平歌词才是相声本门的演唱,其它形式的唱可归纳到学,而非唱。

常用道具编辑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表演“腿子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11]

相声术语编辑

十三门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

要钱、口技、数来宝、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怯口/倒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术语、解释、逗哏

“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负责逗哏的演员。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捧哏

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腻缝(腻缝儿)

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丙”。

包袱

指相声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柳活

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一般在开场使用,为的是招揽生意。

腿子活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儿(怯口)

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现挂(抓哏)

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垫话

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之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翻四抖

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话形式辅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牛群与冯巩的系列相声即属于此类。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意思是说:听评书要听没听过的;听戏要听熟悉的,边听边哼哼是很有味道的;曲艺总是听不腻的,越听越有意思。

调侃儿dià春典唇典

江湖黑话,相声业内的一种秘密联系方式,就是“调侃儿”、“春典”“唇典”。说文言叫“转文”,说韵文叫“上口”,说黑话就叫“调侃儿”。

活、这块活、使活

就是相声段子,说相声就叫使活,一段相声就是“一块活”,块是个量词。

量活liánghuó

量活,捧哏的意思。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

在旧社会的茶馆里,经常是老相声艺人坐在太师椅上在桌案后边量活,新演员挨个上台逗哏,老先生就一个一个的捧过来,在台上量一个晌午。

腻缝儿nìfèngr

群口相声里边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时还有一种角色叫“腻缝”,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间,将笑料进行传递的,比如《扒马褂》里面扮演正直中间人的角色。

在两段相声之间的换场,也有演员上台来继续前面相声的包袱,也叫腻缝儿。比如在说《夸住宅》的时候,最后描述捧哏演员的爸爸戴表“什么金壳套银壳套欧米伽.....左手拿着八音盒,右手抱着大座钟.....”捧哏:“这是我爸爸戴表?”逗哏:“这是给钟表铺搬家”包袱响了,观众笑了,演员正要下台来,突然又有一位演员戴着很多手表抱着座钟上台来说:“我给钟表铺搬家呢”(相当于抄了一个)于是观众又继续大笑,这也叫“腻缝儿”。

术语词义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2相声功底编辑

相声演员为了把观众逗乐,在台上可以肆无忌惮的开玩笑,以演员的家人父母抓哏,打乱辈份进行讽刺;但是在台下,师承关系和礼貌规矩必须非常严格,不准把台上的玩笑继续。通常在旧社会的剧团里,捧哏人因为演出需要承认自己的父母去世(比如白事会),班主还必须给该演员特殊的红包,作为一种礼貌,图个吉利。

移动互联网时代,谁都可以上网说几句,虽然有进步的一面,但在一些比较专业的事情上,反而经常会出现有些“反智”的声音。

比如在相声领域,笔者就对两种反智的言论感到非常可笑:

一个是有些网友认为,相声艺术起源于地摊,荤段子屎尿屁这些低俗内容才是相声本来的面目。

另一个是有些网友认为,相声只有高雅和三俗之分,而且是对立的关系。

这两种观点明显是一些对相声行业历史毫不了解的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相声明星给洗脑了。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一、相声的起源并非地摊文化

相声起源可以有三种说法,远古起源,行业祖师和现代起源。

相声的远古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俳优,代表人物之一叫优孟,他的工作是通过讲故事或者cosplay演戏的方式去给诸侯王诠释一个道理,由于他语言诙谐表演精彩,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成语里有一个词叫“优孟衣冠”,说的就是他cosplay别人的事。

那么优孟的工作单位是哪儿呢?宫殿,具体说就是在楚国楚庄王身边,这肯定不是地摊吧。

相声的行业祖师是东方朔,旧社会摆知时相声艺人都要向东方朔的雕像行大礼,相声界夸人一般喜欢用“曼倩遗风”形容,曼倩,东方朔的字。

相声行业尊奉东方朔为祖师爷属于借蔓儿,但东方朔的工作确实和俳优有点儿类似,只不过档次比优孟他们高了不少,他可是汉武帝的大臣,当然也不是地摊。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相声的现代起源是清朝中期在八旗子弟里流行的岔曲和其中的拆唱八角鼓,这属于当时的统治阶级旗人们日常娱乐沙龙里的玩意,当然也不是地摊。

在现代相声诞生的时候,第一个叫出“相声”名字的张三禄是拆唱八角鼓艺人,而被相声行业尊奉为祖师爷的朱绍文干脆是一名秀才。

不要以为秀才很普通,那可比现在的985大学生值钱很多,陈独绣、胡适也都是秀才出身。

被朱绍文代拉师弟一起成为相声行业祖师爷的沈春和和阿彦涛,一个是说评书的,另一个是旗人,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相声艺人论资排辈都出自这三个人门下,可这三个人没有一个是靠说荤段子屎尿屁混饭吃的下三滥艺人。

综上,相声行业不论从远古还是现代起源上看,其出身都不是地摊,他们的作品也不是荤段子和屎尿屁。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二、相声历史上的知名艺人和段子都是以文明著称的

从朱绍文开始,相声行业历代的知名艺人中,没有一位是依靠低俗表演成名的,李德钖将相声带进戏园,张寿臣将相声带进茶社,常宝堃在有线广播里成名,侯宝林在戏院里攒底......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按照马三立和殷文硕整理的相声谱系排查,看看凡是出现在上面的正儿八经的相声艺人,有几个是靠说屎尿屁荤段子成名的。

相声行业确实存在过一小撮比较毁行业名声的艺人,不过这些人多数没有师承,也就是不被相声行业承认,因为相声行业从诞生起就始终坚持着向梨园行学习,一代代相声艺人始终坚持的方向都是文明相声,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侯宝林为什么能在天津一举成名,不仅被天津群众喜欢,还被一些社会名流追捧,甚至连唱戏的媳妇都是从听侯宝林相声开始建立缘分的,原因就是他的相声,文明。

相声常家的启明茶社为何在北京城赫赫有名,不仅马季这样的青年人着迷,妇女老幼都愿意去听,原因是启明茶社坚持走文明相声路线。

我们再看相声行业最早的经典作品,如《文章会》《大保镖》《五红图》《八大改行》《汾河湾》《黄鹤楼》以及单口相声《九头案》《君臣斗》什么的,有几个是靠荤段子和屎尿屁传承下来的?

所以,相声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是文明雅致、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民间曲艺,荤段子屎尿屁确实曾经在相声行业存在过,但那并不是主流也从来不是相声行业前辈们追求的方向。

如果相声行业前辈们真的在天有灵的话,你敢到他们坟头前说“屎尿屁和荤段子是相声的本来面目”吗?

三,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高雅和三俗,在相声行业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概念,如今却被一些相声明星炒来炒去,最后很多人被洗脑,以为相声行业里只有高雅和三俗两种相声,而且是对立关系。

这些人的脑海被人为植入了一种概念,那就是:高雅的相声是教育人的,是念报纸。三俗的相声是让你笑的,是真正的相声。

实际上呢?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首先,哪怕从春秋战国的优孟开始再到朱绍文、马三立、侯宝林和马季,相声行业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寓教于乐为目的的,其方法或者是讽刺,或者是自嘲,或者是夸张。比如《文章会》《马大哈》《空城计》《打电话》《打电话》《五官争功》直到《小偷公司》《电梯奇遇》等等,相声行业创作的大方向一直都是寓教于乐。

所谓相声是教育人的,本身没错,不光相声,我国传统艺术中如京剧、评剧和二人转的很多曲目都有寓教于乐的目的。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举一个例子,知名相声艺人郭德纲先生曾引用过的“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也是传统相声里来的教育内容,难道因为郭德纲先生在相声里给观众说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他的相声就是高雅的,不可乐的,教育人的,念报纸了?

同样是教育人,有郭德纲这样的直抒胸臆,也有姜昆的一针见血,比如《电梯奇遇》,也有牛群冯巩的绵里藏针,比如《小偷公司》,也有马季的寓言,如《五官争功》,还有高英培闫月明的荒诞,如《好好好》。

那么,为什么有个别演员非要给观众灌输相声不能教育人呢?说到底还是水平问题,如果他只会浅薄地搞笑,不懂也不会在作品里融入寓教于乐的内容,那当然要“扬长避短”了。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其次,相声行业对作品的风格追求的是“雅俗共赏”,不论是社会的哪个阶层的观众,都能欣赏这段相声。

我们在历届春晚上听到的很多相声都属于“雅俗共赏”的作品,传统相声里的《改行》之类作品也都属于这个范畴。

但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创作难度比较大,比如马季的《宇宙牌香烟》,短短几分钟的作品,从创意到成型到排练再到表演,长达一两个月,这需要相声艺人不仅有耐心还要有水平。

可有些相声艺人的水平不够,创作不出来雅俗共赏的作品,那只好在三俗上打转了。

拒绝洗脑,相声起源并非地摊,通俗不是三俗的挡箭牌

而且,我们要注意的是,雅俗共赏里的“俗”并不是三俗,而是通俗。可现在有个别艺人就喜欢在这个“俗”字上做文章,拿三俗去混淆通俗,用通俗去当三俗的挡箭牌。

实际上,像马季的《宇宙牌香烟》也是一个“俗”的作品,不过人家是通俗,全国人民都能听懂都能笑,像屎尿屁、荤段子和捧哏媳妇之类的都属于三俗中的低俗,不能和通俗划等号。

综上,三俗的东西,在相声行业历史上一直处于行业的低端和角落,属于被摒弃的东西。光大相声行业,应该光大的是相声行业里健康和雅俗共赏的东西,而不是捡起老祖宗扔掉的垃圾说是宝贝。作为相声听众,则要尊重相声艺术,不要被一些商人轻易洗了脑。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