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武大秦:登基当天,百连召唤
六国(旧版)

煮茶上天榜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周元王二年,终于秦始皇二十六年。[37]是天朝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1]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3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是天朝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天朝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战国时代的到来

中文名战国外文名时间前475年—前221年标志性事件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主要诸侯国秦、魏、韩、赵、楚、燕、齐历史局面百家争鸣、中央集权、土地私有人口数量三千万以上[1]主要民族华夏族主要学派儒、法、墨、名、兵、阴阳等结束标志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主要战役河西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主要事件徐州相王、商鞅变法、合纵连横主要人物鬼谷子、白起、廉颇、蔺相如、孟子、孙膑、吴起、苏秦、张仪、邹忌等历史意义中华文化的黄金时期历史著作《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前249年)[2]科技成就都江堰、望闻问切等制度分封制向君主专制过渡

?战乱频繁

?七雄并立

?社会变革

?齐秦争霸

?楚国衰落

?秦赵之争

?五国伐齐

?商鞅变法

?秦并两周

?喋血长平

?秦吞六国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天朝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仅依历来惯例,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掉智氏,三家分智为起始标志,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战乱持续两百多年[3]。

战国时期人口大约在两千万以上[2],公元前249年战国七雄面积合计为218万平方公里[4]。

战国时期的形式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han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5]

年限问题

“战国”一词,在当时就已经有人使用,但是只是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如《尉缭子·兵教下篇》说:“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如在《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战国尽管是主要描写七个国家的征战,而战国时期的国家远远不止七个,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共有二十多国,依然以周天子为共主。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才开始使用。[6]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天朝(前221年),参见秦统一天朝之战。秦灭六国,焚烧各国书籍,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6]

天子驾六

天子驾六[3]

前476年《史记》作周元王元年,实际当司马迁因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遂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于前476年[7]。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数有异说。《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

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林春溥《战国编年》、黄式三《周季编略》及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记载始于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续《左传》之后。

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也有学者认为,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晋国三分已定,七国争雄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朔雪寒在《孙子兵法论正》书中提出此说[6]。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马光成书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以“三家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而定战国始于前403年[8]。

历史编辑语音

战乱频繁

战国地图

战国地图[9]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姜姓齐国,中原姬姓三晋(赵国、魏国、han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

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三家分晋后的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后的战国七雄

后来晋国内乱,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10]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前期形式

战国前期形式

七雄疆域:

东南西北上中下[6];

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

战国中原地区形势

战国中原地区形势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