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手环
04 温习明代功课(旧版)

黄帅太子

玄幻 |  穿越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还是请宿主好还回忆关于永乐皇帝的个人历史吧,掌握好了历史,宿主才能掌握主动权,去改变历史

,而本系统才能获得更大的能量点,本系统将会变得更强,本系统强了,宿主也会强大,宿主这个简单

的道理你应该懂吧?!”系统开始卖弄自己了。

黄逸脑海了,出现了一些信息,都是在穿越前获得的。朱棣,生于战火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五月,陈友谅兵寇池州

,不久又传来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的文书。如果陈友谅攻陷了太平,与其相近的应天

府就岌岌可危朱棣便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的。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将在下一年称帝,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

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为“棣”,此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

字[18]。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朱棣

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同年,七岁的朱棣与众兄弟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命令朱棣与兄弟

们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随着年

龄的增长,他们不时还要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

由于朱元璋十分重视文教,朱棣与兄弟们幼年入学,接受了大儒教导的正统儒家经典教育,早在至正

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就在宫中的白虎殿为诸子安排了专门的读书场所,登基称帝后,太子与诸

皇子读书的地方改为文楼,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宫中建成“大本堂”,广集藏书

、延请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勋贵子弟便开始在其中读书学习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封十岁的朱棣为燕王,又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宗人

府,掌皇族内部事宜。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

。因此,分封诸王便是要让藩王拱卫皇帝,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颁布《昭鉴录》,四月,颁布《祖训录》给朱棣等藩王,令他们抄写

在王宫正殿和内宫的东壁,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朱棣在宫廷

中要遵守繁琐的礼仪制度,经常要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

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岁的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

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

之地,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自此之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在练兵演武的同

时,还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朱棣在凤阳时“民

间细事,无不究知”,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

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

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

受到亲王的节制。

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赐名姚广

孝),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

切,十分投缘,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

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

沙场扬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

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

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

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

压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旧识,正在劝降时,明军已大败元

军,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邀请乃儿不花一同到明军营帐中请

降,果然被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

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

北方军事,节制士马。

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

捕番将阿失里等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

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151]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

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154]洪

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

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继统纷争

朱元璋虽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诸子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其中,第三子晋王朱棡与朱棣之间的斗

争尤其激烈。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发告朱棣不听

自己的约束“劳师冒险”,使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在

燕王府内监视,搜求朱棣的“国中细故”,意欲倾陷朱棣,其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

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不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

璋去世前夕,晋王去世,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

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

,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23]无疑,这时朱

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

及燕王及诸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

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姚广孝

姚广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

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

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

,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

器。

接着,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市),另

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毕竟不能持久,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

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

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

在这时到达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

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

、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

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

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

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四载干戈

靖难之役形势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先后下居庸关、怀来,捕获南军将领宋忠

。趁势攻下遵化,永平投降。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

万伐朱棣。大军到达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

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

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

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

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

军。李景隆退军德州。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朱允炆被迫罢兵部

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

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省聊城市),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

藁城打败吴杰等。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

,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建文四年(1402

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五月克泗州、盱眙兵指扬州。建文帝遣庆成

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南京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

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方孝孺

方孝孺

朱棣即位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处置政治反对派。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

京后,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亲友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门

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殉难;黄子澄、齐泰等被诛杀灭族,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

,家族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

;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与此同时,朱棣并未将“奸

臣榜”上的人全部诛杀,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等人皆被宽宥任用。

与此同时,朱棣诏告天下: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

职务。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

,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朱棣又着手恢复民生、蠲免赋税,下令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的州县,有无法耕种的人民,免去三

年的差税[61]不曾被兵祸乱的地方,也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一同蠲免秋夏税粮,

其余直隶府州、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四川、云南各蠲免一半,洪武三十五年

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应钱粮、盐课等一并免除,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移的人民,令他们

各还原籍复业,需要的种子牛具,令官府给付。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再论靖难的功劳,封驸马都尉

袁容等三人为侯,陈亨子陈懋等六人为伯。并广求贤才,对山林隐逸的怀材抱德之士,令官府寻访

,量材擢用。

永乐盛世

学者指出,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对治理较好的一个时代的赞誉”

,“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二是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在经营边

疆和抵御外患上功业卓著,虽兴办浩大工程而财力不绌;三是在文化建设上卓有成就”,“以这个标准

来衡量,永乐朝都完全具备”,“呈现出天朝历史上少有的辉煌”。还有学者指出,“明代历史上有

两次大的政治裂变:一次是建文元年(1399)发生的‘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成功

地实现了皇位更替,开创了新的时代”。朱棣死后庙号本为“太宗”,至嘉靖十七年(1538)改称“成

祖”,世宗君臣赞其“再造之功,同于开创”。可以说,明朝从衰弱失败的建文王朝,到强盛成功的永

乐王朝,无论是治国理念,还是施政作为,乃至实际效果,都已经明显不同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

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

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

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南下北征

永乐四年(1406)七月,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

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进入安南,传檄数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

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64]朱棣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

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

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天朝,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

安无事。”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

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丘福先率领千余人马到达胪朐河,轻敌冒进、指挥失当,与武成侯

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同战死,其所率领的人马也在胪朐河覆没。朱棣震

明成祖五征蒙古形势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

,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67]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鲁台携家属

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朱棣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

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

企图控制鞑靼。

朱棣不允许北方出现强大势力,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再度出塞,亲征瓦剌。六月,大破瓦剌

首领马哈木,向阿鲁台宣谕捷报这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

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永乐

二十年(1422年)到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率师出征漠北,但所获甚微。

病逝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

等地。明成祖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

)待命。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

、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

、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为前锋,出兵北征。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省沽源县),获悉阿

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

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确切位置有争议)。这时六

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

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又将椑放在辇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

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不久太子朱高炽即位,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

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

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回顾了这些,黄逸觉得永乐皇帝是明朝历代皇帝最杰出的那位,出来朱元璋,其他皇帝显得文文弱

弱,这些皇帝在他面前就黯然失色,看来这次穿越是自己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