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十万死士,我邀请皇帝造反
枪乃百战之王见解。(旧版)

牛牛红火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从个人审美上来看,我很喜欢长刃燕尾矛和大身枪这样霸气的枪头。但是总会遇到一些小枪头拥趸,对此冷嘲热讽。不断地向我复读“枪头不过两”,嘲讽起来理直气壮的,不知是一知半解还是信仰坚定。对于这些复读机,我很是厌恶,觉得有必要认真讲讲这个话题。

自从出现“枪头不可过四两”、“枪头不过两”之说,这两个说法似乎就成了金科玉律,被许多人奉为真理,以为是万金油。然而此二者互相之间有冲突,有些人连哪句真,哪句假都不知道。据我所知,前者先出现,后者是跟风的夸张说法,可能是为了叫起来顺口。仔细考据一下就知道,一斤=590克=16两,一两约37克,四两约148克。如果做一个37克的铁枪头,还要打造出一定厚度、宽度和长度的枪库,用来套木杆,那么剩下的枪尖部位基本就是一薄铁片。这个东西刺无甲的人应该有一定杀伤力,毕竟连一根针都能刺伤人,但是遇上盔甲就废了。6枚一元硬币,大约36克,这点钢材能打造出一个多强劲的枪头?反正古枪头里没有这种型号,四两以内的古枪头倒是有不少。

小枪头不是什么新发明,商周时期就有的东西,某些人愣是当成先进设计。以为长枪比前朝枪矛先进,小枪头这么轻捷灵巧,长枪还能造更长。

《周礼考工记》——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注: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周尺23.1厘米,酋矛4.62米,夷矛5.54米。春秋时期的车战,水战,正需要超长矛。相反,当时步兵陆战还不一定用得上超长矛,毕竟全是奴隶炮灰,战争是贵族车兵主导的,没人指望步兵能做多少贡献。

所谓“枪头不过两”,不过是为了强调枪头要轻,才能得心应手,灵动多变。枪术发展很兴盛,流传到今天的传统枪法,很多都是各家枪法的延续。只不过很多枪法流派,名已亡,技尚存。不能说原汁原味,但也比全部失传了强。

小枪头在步战中,尤其是无甲、轻甲对战时,由于更加敏捷,相对于大枪头,它更容易占得先机,战胜对手。而且,小枪头由于重量轻,即使枪杆很长,也比同长度的大枪头更容易操控,理论上小枪头可以造得比大枪头更长。

之所以推崇小枪头,主要就是因为以上两点,这是从应用环境和格斗搏杀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从制作成本来考虑,分量轻的小枪头,成本更低,更利于军队大规模装备。中后期军队的很多长枪,都是竹枪,几乎占了50%以上,这点很多明代文献能证明。

北方边军步兵,使用超长枪对抗骑兵。主要是戳马和刺骑兵的弱点,比如面部,喉部。戳马时武器折损率很高,总有折断的。即使是硬木杆也不能保证戳马不断,硬木杆成本高,消耗大,于是北方很多拒马长枪都是竹枪。戚继光说北方无稠木等优质木材,只能用竹枪应付,其实是委婉的说法。而南方军队广泛使用竹枪是因为取材方便,制作简易,戳披甲率低的农民军够用了,成本低是竹枪的最大优点。

同样是枪矛类武器,戚继光的蓟镇骑兵所使用的线枪,就不遵循“枪头四两”的上限,而是全长64厘米的大枪头,刃长约42厘米,又名“透甲枪”。从《练兵实纪》的记载可以看出,“线枪”和“长枪”是两种不同规格的枪类武器,它们的形制和使用环境都不同。线枪是骑兵马战用的,要捅的披甲骑兵,所以枪头分量要大。骑兵又不能像步兵那样列密集枪阵,枪捅断了也无所谓。骑兵是要单打独斗的,而单挑的话,马枪又不如步枪那样手法灵活,伸缩自如,容易被马刀骑兵砍到枪杆或者抓住枪杆。所以枪头要长,防止枪杆被砍断。枪刃也要长,防止敌人用手抓枪。是在长枪前端设置倒钩、圆盘铁刃、铁刺等。一些长枪还会设置小铁锤,用来打击重甲兵。是在枪头下设置一截长条形铁刃。

虽然想砍断结实的枪杆没那么容易,但是也要防止意外发生。戚继光给骑兵线枪改制,加长枪头,增加锋利度,肯定是有实战依据的。文献上就有不少枪杆被砍断、打断的记载。

《三国志张既传》裴松之注——魏略曰:阎行,金城人也,后名艳,字彦明。少有健名,始为小将,随韩约。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

《三国志典韦传》——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

《金史蒲察世杰传》——复以兵三百至斗门城,遇宋兵万余,宋将三人挺枪来刺世杰,世杰以刀断其鎗,宋兵乃退。复以四谋克军败宋兵于土华,复围陕州。世杰尝擐甲佩刀,腰箭百只,持鎗跃马,往来军中。敌人见而异之,曰:“真神将也。”

《金史石显传》——太祖衣短甲行围,号令诸军,窝谋罕使太峪潜出城攻之。太峪驰马援枪,将及太祖,活腊胡击断其枪,太祖乃得免。

《新五代史元行钦传》——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

《山中见闻录》——倭前乘与挟矛横两刀前驱尝我军,壮士朱珏瞋目呼,短兵断其矛,再击之刀坠斩之,手剑杀七人,倭大奔,遂之歼,走者仅百余。

另外,都装备了钩镰枪。但是当时已经很少使用枪矛类武器了,主要依赖马刀和弓箭。

从《出警入跸图》《平番得胜图》《四镇三关志》和《武艺图谱通志》等资料看,中后期骑兵使用的长兵器,有三股叉、文武镗、偃月刀、斩马刀、骑枪等等。枪矛类兵器,远不如那样在骑兵中流行,至少是没有了曾经半壁江山以上的普及度。

可能是由于明朝当时流行布面甲,防御力不如铁扎甲。且披甲率不高,甲骑具装消失等原因。三股叉和文武镗这样的叉类武器,类似于戟。出现了小支上翘的戟,骑兵常用这种戟。甲骑具装一流行,马戟就被淘汰了。

《四镇三关志》里的边军装备,注意“长枪”是竹枪,各种枪的名目不同。有些兵器无图式,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叫法不同,另一部分是真的没图。“铁枪”是否为纯铁枪?“马耳枪”是什么形制?“虎枪”难道是清代虎枪?有很多未知的谜。

虽然马枪已不占据主流,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剑形枪、透甲枪和透甲锥等枪矛类武器,有大量文物留存。这些大枪头不一定都是骑兵使用,但有很大一部分明显适合骑兵马战和戳刺破甲。

大枪头经历过起步、发展、鼎盛、衰退、落寞。但在冷兵器时代,其始终没有消失。甚至大枪头依然崭露头角。

大枪头适合马战,利于破甲。当枪骑兵不再流行,披甲率大大降低时。这些剑形枪,透甲枪,透甲锥之类的大枪头,就凉了。

是否有一次性骑枪?

有些人根据一些枪骑兵的战术,认为骑枪不利于格斗。太长了,戳中人就得撒手弃枪,然后用短兵战斗。

还有一些人,误解了《练兵实纪》的线枪,顾名思义,以为“线枪”就是枪头跟线一样细的枪。再结合某些古画,确实就是铁丝枪头,这玩意儿肯定是一次性的。什么马枪武艺全是传说,一次性骑枪才是主流。

戚继光只说过旧式线枪“柄短刃秃,粗恶不堪”,哪里有铁丝枪头的意思?那些古画里的铁丝枪,我怀疑是标枪。甚至很可能是画师懒得画长长的枪库,直接用一根线表示,因为连戟刀的枪头都变成了铁丝。重甲还是挺流行的,拿根铁丝枪是想干嘛?欺负无甲士兵或者当标枪投掷还能用用。《武经总要》和长枪,就没这种款式,标枪也不是这样。

无论是已失传的《马槊谱》,还是《通典》里的武举马枪测试,亦或是《武艺图谱通志》中比较简略的骑枪谱,都表明古代骑枪是反复使用的武器,其技术很复杂。结合史书记载,几乎没有证据能证明古代有一次性骑枪。事实上,骑枪的高阶技术,其难度很可能超出大众想象。

《武艺图谱通志》

《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又断木为人,戴方版於顶。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枪”。(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方三寸五分。)皆以儇好不失者为上。

按照《通典》的记载,考生需要持一丈八尺的马枪(唐代小尺30厘米,大尺36厘米,一丈八尺至少5.4米。即使按汉制,也是4米16的骑枪),纵马运枪,将放置在4个木人头上的方板击落。方板宽10.5厘米,击落方板后木人不能倒。木人立在矮墙上,可能是分别列在四周,且没有固定的很牢,因此很容易误把木人击倒。如果像木桩那样深深钉在墙上,就没必要强调不要把木人击倒。最后要求考生动作灵活不失误,才算优秀。

这个科目考的是对马枪准头和力度的把握,由于这根马枪很长,必须要双手运用,这同时又考到了脱离缰绳,仅靠双腿控马的骑术。

我根据记载和一张照片,想象并魔改了一下,尝试着还原那个画面。马枪枪头比较小,不够霸气,我改成了两刃马槊,另外一根是普通东汉马槊。

纵马运枪,击落方板,板落而木人不倒。连续完成4次同样的挑战,动作要麻利,且不失误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还有一些在马上双持长兵器的强人,这点和一些骑兵的战术很相似。但是骑兵好像没有双持异种长兵器的,他们玩的点火附魔战术挺有意思。

《晋书刘曜载记》——安与壮士十馀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会日暮,雨甚,安弃马,与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岭,匿于溪涧。翌日寻之,遂不知所在。会连雨始霁,辅威呼延清寻其径迹,斩安于涧曲。曜大悦。安善于抚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歌之曰:“陇上壮士有陈安,驱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聂骢父马铁瑕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聂骢窜严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

《晋书石虎载记》——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石闵率骑千馀,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琨等大败,遂归于冀州。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馀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馀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俊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告廆、皝庙。

《白孝德传》——白孝德,安西胡人也,骁悍有胆力。乾元中,事李光弼为偏裨。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铁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右足加马鬛上,嫚骂光弼。光弼登城望,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此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白孝德可。光弼乃招孝德前,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要几何兵?孝德曰:可独往耳。光弼壮之。终问所欲,对曰:愿选五十骑于军门为继,兼请大军鼓噪以增气势,他无所用。光弼抚其背以遣之。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辔便辟,可万全者。龙仙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鬛。稍近,将动,孝德摇手示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乃止。孝德呼曰:侍中使余致辞,非他也。龙仙去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孝德息马伺便,因瞋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谁耶?曰:我,国之大将白孝德也。龙仙曰:是何猪狗!孝德发声寔啖,持矛跃马而搏之。城上鼓噪,五十骑继进。龙仙矢不暇发,环走堤上。孝德追及,斩首,携之而归,贼徒大骇。其后,累战功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鄜坊邠宁节度使,历检校刑部尚书,封昌化郡王。以家难去职,服阕复旧官。大历十四年九月,转太子少傅,寻卒,时年六十六,赠太子太保。

东方骑兵的马上兵器玩法挺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不太依赖夹枪冲锋,喜欢各自为战的缘故。而西方骑兵,把夹枪冲锋战术发展得登峰造极。

夹枪冲锋的优势在于,集团战的第一波对冲威力很大。队形越密集,效果越恐怖。它的缺点在于,枪骑兵之间单挑的时候,骑枪很容易被双手运枪的骑兵拨开,然后就被对面刺中。面对大太刀和偃月刀骑兵,也可能被拨开,或许马刀骑兵也有完成这个动作的机会。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