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出差阴到多云福福福福福风格
测试2(旧版)

从本章开始听

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德尔塔”凶猛,疫苗还有用吗?张伯礼:继续打!

环球网

发布时间:07-30

06:54

环球网官方帐号

本文转自【人民网】;

日前,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确认引发此次疫情的是毒性大、传染性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而在6月份,“德尔塔”变异毒株也曾引发了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感染后有何症状?如何防范?

“德尔塔”变异毒株有何新特点?

7月27日,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德尔塔”毒株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邱海波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重症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在7月27日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邱海波介绍,100多例确诊病例里出现2例重型病人。目前来看,重型病例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从总体来讲,多数重型病人有一些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肥胖等基础性疾病。目前相关病例发病时间还不到两周,仍需继续关注。

如何救治重症病例?在邱海波看来,目前已形成的诊疗方案对绝大多数病人行之有效。治疗需个体化、一人一策。邱海波还强调中西医结合,以此阻断病情从轻型向普通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此外,重型病例的治疗上,专家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恢复期血浆以及综合抗体方面的治疗措施。邱海波介绍,对普通型、重型患者,俯卧位通气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从目前看来,南京2例重症病例病情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防范“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德尔塔”引发的上一轮广东疫情中,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国产常用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疫苗接种“加速度”。“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为老年人,同时也有孩子。因此,这两组人群应加强疫苗接种。

7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南京此轮疫情病毒毒株已明确为“德尔塔”,它的传染性更强,毒性也有所增加。由于病毒变异,出现了一些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的病例,但根据此前经验,接种疫苗的预防转重率可以达到90%以上,应继续积极推广疫苗接种。

在个人防护方面,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7月27日发布通告,明确要求,个人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离开南京,严格落实勤洗手、戴口罩、常测温等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

在管控源头上,专家建议,要做到“三个加”,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速、核酸检测频次要加量、防控措施要加码,不能有丝毫松懈。

鉴于南京疫情出现跨省传播现象,并发生多起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正值暑期,是旅游、出行、聚会的高峰期,人员往来频繁、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