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十五年
(旧版)

半盏浊酒

军事 |  人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一部基于正史的文稿。此作品绝大多数内容在《史记》、《汉书》等史册中有迹可循,极少部分为自己构思补充所写。所以此作品可以作为《史记》改编的文稿进行阅读,但不足以完全当作《史记》、《汉书》的翻译整合版。本稿主要书写的是,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195年之间的十五年中所发生的事情。

阅读前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此作品对于部分时间点有相对详细的标注,帮助读者了解每个时间节点发生的对应的事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秦末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也就是每年的月份排序是10,11,12,1,2…这样的顺序。但是由于史料中矛盾错误和缺少相关记载,可能一部分时间点并不准确,只是帮助大家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对于际月表以后的时间点(公元前201年以后),作者因史料不足,判断不清,没有详细描述。这部分内容,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只标注了年份,重点在于写清事件,可能事件的时间有所偏差。

2,因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文人,所以有些战役司马迁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书生误国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说,楚汉之争中,粮仓的作用;安邑之战是曹参打败孙遫后到了安邑才破城,也就是说木罂渡河没有效果。此作品以实际效果论英雄。

3,因为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所以“私史”《史记》中的主观态度很明显,比如项羽的数次屠城一笔带过,此作品将酌情描写这种对历史进程有着影响深远事件。所以可能会和以往的楚汉时期书刊侧重点不同。

4,《史记》中很多内容与电视剧,戏曲故事是完全不符的。所以请诸位阅读之前有一定心理准备,因为很多事情会颠覆你最初的认知,让你不易接受。比如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虚构的;巨鹿之战前后跨了两个月,并非三天。

5,作者是个历史爱好者,而不是文学爱好者。所以此作不注重文采和剧情的描写,而重事实结果。比如固陵之战,项羽急于撤军,刘邦不可能在坚守不出的情况下重创楚军。还有很多歧义问题,就不一一解释了。

6,因《史记》、《汉书》两部正史内容大多数相同。《史记》成稿于西汉,早于成稿于东汉的《汉书》一百多年,《汉书》中此部分内容绝大多摘抄自《史记》。所以《史记》和《汉书》中有歧义的内容以《史记》为准。虽然《史记》中存在一些明显错误和记载混淆,作者秉承着尊重历史原著的态度,并未加以纠正。只是进行了一点点文学修改,使阅读起来更具有连贯性。因为个人传记中有明显修改的痕迹,所以传记和表中有冲突的地方,绝大多数以表类记载为准。

7,如果有读者朋友质疑此作品的真实性,那大可不必。因为此作品不是正史,只是绝大多数内容基于史书的记载。您可以去质疑《史记》、《汉书》的真实性,纠正二十四史中的错误,用您的文集取替二十四史的史学地位,而不是针对一部以《史记》改编的文稿。另外,《资治通鉴》及各种读后感并非正史,有很多记载疏漏,存在一叶障目的情况,并不足以用来论史。

8,此作品仅代表一家之言,旨在将二十四史中的故事以白话版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方便大家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解。阅读之前,请忘记电视剧内剧情,不要被固有印象影响。此作品只适合能客观看待历史的读者。如果无意间摧毁了您心中崇拜的偶像,使您气愤,请您放弃阅读,可以看看精彩的电视剧!

9,文稿中难免有适当情节的添加修改,疑虑处可以对照《史记》进行阅读。《史记》中记载的事件,基本与此作品一致。此作品只是在没有相关记载的地方,完全是虚构的事件上加以修改,并入了一些作者自己的理解推测,用以加强故事的连贯性,这部分内容并非史料记载。

10,作者阅读了《史记》中所有的本纪,世家,列传以及《秦楚之际月表》等各种表,用其他史料(汉书、华阳国志等)中极少内容加以补充,以太祖高皇帝刘邦为主线进行书写。其中也囊括了很多知名人物的事迹。但由于作者只是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水平有限,所以必然会有错误、遗漏和值得商榷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简述一下史记中明显的可疑点:

1,刘盈在公元前210年出生,此时刘邦应该是押解刑徒逃亡的时候,所以不太可能存在老人给刘邦一家算卦的事。

2,刘盈的皇后张嫣是公元前202年出生,那刘邦30左右就娶了吕雉。而吕雉不同意嫁公主出现在公元前200年以后,此时张敖已经和刘乐生下了张嫣。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12月打败秦军,公元前207年1月才俘虏王离。而本纪中说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4,关于王陵,有两处记载,一处是襄侯在南阳,一处是豪绅跟刘邦入汉。最后豪绅王陵之母又为了豪绅王陵能投靠刘邦而自杀,不合常理。

5,关于夜追韩信。淮阴韩信之前是楚军门卫,后来是汉军治粟都尉,肥缺。逃跑的可能性极低。而韩王信是韩王成封的han国将军。韩王信离开巴蜀回han国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韩王信是贵族,讲究礼仪,符合登坛拜将的需要。韩王信被被封韩太尉,还参加了定三秦。而淮阴韩信一直到彭城之战以后才带兵。刘邦没有理由封一个楚军过来的人为大将,封了后不让他带兵,一年后才让他带兵。

6,关于章邯,在年表中记载被俘虏,在传记中记载就是自杀。

7,关于汉初三杰的韩信攻必取,战必胜。韩信明明没有打下安邑和历下,全部是等到刘邦的其他部队来了才破城。而且在垓下,韩信三十万人被项羽十万击退。这种战绩怎么能叫攻必取,战必胜?

8,项羽明明被刘邦击败了多次,为什么会说出自己未尝一败?

9,吕泽是汉八年离世,结果汉十年左右又出现胁迫张良。

10,关于陈豨,传记中写的是履历不清,结果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却记载的清清楚楚。

11,际月表和传记中的时间多处不符,甚至传记中的事件先后都有错误。

疑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作者也不妄自猜测真相。对于以上疑点,作者只是提出,在作品中还是以原著为准,仅为一家之言。真假请各位自己分辨。

《史记》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所著。司马迁的祖父在战国时期为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公。所以《史记》的可信度是相当高的。但是司马迁因李陵之事被汉武帝宫刑。所以,《史记》之中充满了拔高项羽、韩信,贬低刘邦,刘彻的味道也就可以理解了。《史记》一直被司马迁后代收藏,经过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才开始流传。所以不存在刘邦,刘彻能篡改记载的可能。《史记》因为涉及宫廷秘事在东汉时期被删掉一部分内容。后来班固获得《史记》,又做《汉书》。所以相比《史记》,《汉书》对于楚汉的记载,可信度就低了很多。

关于很多人说《史记》中存在很多司马迁的主观态度、记录不实,作者在此做出解释。吕太后本纪中记载的都是黑历史,对于吕雉的贡献也毫无记录。吕雉对于维稳大汉是有很大贡献的,这些内容非本稿内容,各位可以自行了解。高祖本纪中对于刘邦的光辉战绩一笔带过,对于彭城之战却大书特书。刘邦的光辉战绩被记录在靳歙,郦商等人物的列传之中。从这点看来,司马迁还有史官的良知,只是在写作手法上严重误导了一部分没有读全《史记》的读者。项羽本纪中,对于项羽的光辉形象着重描写,对于项羽的数次战败则是完全被遗忘。这应该是因为项羽是刘邦对手的缘故,所以美化项羽。淮阴侯列传中,对于战役过程是详加描述,对话占了大量篇幅,功绩却少的可怜。这是因为韩信作为功臣因造反被皇室诛杀得缘故。在曹参,周勃等人的传记中,基本都是战功的记载,对于战役的过程反而没什么记录。这是因为他们都得以善终的缘故。由此看来,司马迁是否公正,各位会有自己的判断。

作者在此提醒读者,论史,请拿出史料证据。请用史料来佐证你的观点,而不是开口就是我认为,张嘴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要上来就批判作者的论据不足,论据不足是史料原因,也总比某些人毫无根据的猜想更可靠。因为元朝的戏曲对于后世的影响太大,所以很多人已经被这些基于戏曲的民间成语故事洗脑严重,加上电视剧的传播影响,使很多人思想顽固,不能接受正史记载。对于这些人,请您放弃对本稿的阅读,没必要给自己造成不悦。作者欢迎并感谢纠正错误的拍砖,但是不会和没教养的人进行无脑的口水战。

最后,仅以此作献给爱好楚汉历史的朋友,祝愿大家阅读愉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