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明史不演义
第二章 底层挣扎(旧版)

孤山老叟

军事 |  历史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5月份开始连续暴雨20多天,黄河水暴涨,平地水深6.7米,黄河多处决堤,先是曹州(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紧接着是汴梁(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白茅堤(今河南省兰考东北)。

六月又北决金堤(在今山东梁山县一带之古堤)水势北侵安山,冲越会通河,沿河的郡县受灾。济宁路的单洲(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东平路的汶上(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大明路的东明(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济南路、河间路、河南等地受灾严重,这次历史罕见的大灾,让百万灾民流离失所。

七月,温州遭遇台风,海啸,地震。还是在七月滦河又溢水,造成水灾。

八月,山东又遭遇大暴雨,灾民饿的开始吃人。《续资治通鉴》里是这么描述的“八月,山东霖雨,民饥相食”。莒州(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地震。

十二月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地震。

1344年是个大灾年、除了水灾和饥荒,还有旱灾、蝗灾和瘟疫。元朝留下来的诗歌《颍州老翁歌》曾经详细描述了那年的河南大灾,赤地千里黄尘飞,一家十口不到三天就死光了,用破席子一卷就埋到荒坡了。

这一年朱元璋16周岁,史书上说是年十七,说的是虚岁。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在读高三。而朱元璋同志的生活比备战高考要苦上一万倍,他的父母大哥一个月内相继病死,应该是瘟疫闹的。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也没钱安葬他们,穷的真是一无所有,他的亲人们也是死无葬身之地。这时有个叫刘继祖的同乡发了善心给了他一块地,让他拿去作为朱家的墓地,就是后来的凤阳陵。

刘继祖因为这件事,后来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并且子孙可以世袭,直到明朝灭亡。

至正四年对于朱元璋来说,简直是祸不单行,不久他的二哥和三哥也相继被瘟疫感染,很快两个人就一起死了,只剩下朱元璋跟他的大嫂王氏还有8周岁的侄子朱文正。请记住这个名字朱文正,再过8年也就是1352年他的母亲会带着16周岁的他去投奔朱元璋,然后开始他奇迹般的人生。

朱元璋走投无路之下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可这和尚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朱先生刚当了一个月的和尚,饥荒就波及到寺庙了,朱元璋从此踏上了到处化缘的路,其实就是到处乞讨。

朱和尚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走呀走游呀游,一路要饭到了合肥,不曾想一病不起。这时候来了两个紫衣人,伺候的朱和尚很美,还把病给他治好了,然后紫衣人就消失不见了。每当读到此处我都会想起济公,难道朱和尚就是十八罗汉转世?其实这段不用想,也知道不是真的,我倒觉得他不会生病,朱和尚可是瘟疫中能活下来的极少数人,免疫系统得多强悍,所以我觉得不会生病,即使真病了,自己也能扛过去。所谓紫衣人也许是他发烧,烧糊涂了,出现幻觉所致。

朱和尚病好后又去了光州、固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颖州(今安徽省阜阳)流浪了三年,然后在公元1348年他回到了皇觉寺,这时候朱元璋20周岁。

朱元璋这三年足迹踏遍了今天安徽省、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从濠州向南到了庐州(今合肥),向西走过固始、信阳,向北走过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和几乎整个淮西流域。他的行乞路线穿过了弥勒教彭莹玉大和尚的地盘,此时已经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朱元璋从16周岁到20周岁的这四年在底层拼命挣扎,尝尽了人间冷暖,最悲惨的事他经历了,最幸运的事他也经历了,那就是身边的人都倒下了,而他却活着,虽然活的很惨,但毕竟还活着。努力活了四年的朱元璋在行乞的路上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至理名言。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和苦难他形成了坚毅果敢的性格。

一个起义者必备的条件他已经都具备了,坚毅的性格、丰富的社会经验、革命思想的萌芽、走投无路的绝境,此时就差一个火星了,就差那一点星星之火,朱元璋就可以风火燎原了。

下一章朱元璋即将开启他的创业之旅,草根逆袭的神话马上就要拉开帷幕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