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朕能召唤诸天
第3章 司马仲达(旧版)

卢火火

玄幻 |  穿越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大理寺评事颜真此言不无道理。

自从父皇薨逝,内有朝局动荡不安、外有敌国虎视眈眈。

各节度使肩负着守护边疆,抵御外敌的重任。

而且,各节度使拥兵众多。如果处理不好,轻则边境失守、重则会有联合外敌,举兵谋反的风险。

但是,律法就是律法,是立国之根本。是天条,也是秩序。

天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

如果律法讲究人情、屈从权贵,那国将不国,也必然导致天下民怨沸腾,反叛势力也将变本加厉。

况且,李泗此人虽胆大妄为,但却缺少主见,自小事事要问母妃。

李泗母妃容妃,样貌平平,能从一个卑微婢女,俘获父皇芳心,升为贵妃,其谋略胆识,非一般人能及。

这次密谋叛乱,筹谋已久,计划详尽,如果没有容妃在幕后出谋划策,是不可能这般顺利的。

“斩。”

李玄只丢下这一个字,便昂首走出太极殿。

……

长生殿,李玄坐在龙椅上,稍事休息。

在他面前,是堆叠如山的奏折。

这两日李玄疲于应付,还没空唤出系统。

李玄心念一动,换出系统,系统面板上有明晃晃的一行字。

【恭喜宿主完成任务,系统发放随机奖励一份,是否领取?】

李玄默念,领取。

【恭喜宿主,获得文臣令一枚,可召唤诸天万界权臣一名。】

【是否现在召唤?】

是。

突然,一阵微风掀起,一名老者款款从暗处走到了李玄的面前。

此人浓眉鹤发,一双名目古井无波,却炯炯有神。

来者正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仲达。

“臣司马懿,拜见陛下!”

“仲达快快请起。”李玄赶紧起身,扶起司马懿。

司马懿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帝王,眉宇之间,满是正气。

对于权臣而言,辅佐一位明君,乃是毕生的荣幸。

而在他面前的这位年少帝王,没有傲气,有明君之象。

“有仲达辅佐我大唐,我大唐再兴盛世有望。”李玄如获至宝,对司马懿也充满了尊敬之情。

“陛下谬赞了。”司马懿谦逊道。

“敢问仲达,武功修炼到何境界了?”司马懿走近之时,李玄就感受到一股凌冽气息。虽不及赵云那般煞气凌人,但也绝非低阶凡俗之辈能比。

“鄙人武功不才,刚突破宗师境,让陛下笑话了。”

李玄闻言一惊,系统召唤出来的文臣竟然也是大宗师。

虽然实力比不过赵云这般武将,但九品及以下高手,也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

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有勇有谋,能文能武,有这般武功造化,也不稀奇。

“即日起,封司马懿为御史大夫,监察文武百官、并协同大理寺和刑部进行重大案件的三司会审。”

“微臣必将竭尽所能。”司马懿跪拜接旨谢恩。

待司马懿退下后,李玄开始翻阅奏章。

奏章之中,大多都是替容妃求情的折子。

朔方节度使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镇守灵州,是抵御突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突厥国力增强,屡屡在灵州边界犯乱。但忌惮朔方十万大军,也只敢小打小闹,不敢真的对大唐宣战。

但是底线就是底线,臣子犯罪,就是突破底线,就必须付出代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如果朔方节度使,是明事理之人,是忠诚的臣子,就应该理解朕的做法。

如果贺延拔将亲情凌驾于王法之上,那也应该敲打敲打。

“陛下,关于容妃被处斩一事,是否封锁消息?”

近侍太监刘进忠在一旁建议道。

封锁消息,以免朔方节度使贺延拔伤心过度,军情不稳。

想必,这也是许多大臣的想法。

“不用。不仅不封锁消息,还要八百里加急,将容妃被处斩一事,报告给贺延拔。”

消息想要封锁,是封锁不住的。

李玄身为一代君王,做事向来光明磊落。

况且,借此机会,也正好可以试探试探贺延拔的忠心。

父皇在位之时,尚且有部分节度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

如今李玄初登帝位,局势不稳,各节度使狼子野心只会有增无减。

李玄需要对他们进行敲打和震慑。

李玄将替容妃求情的折子,纷纷扔到一边。直到,看到最后一道奏折。

这道奏折是户部尚书徐庶所奏,反映幽州水患的。

幽州水患已使数万百姓流离失所,庄稼失收,饥民和乱民激增。

“进忠,传户部尚书。”

近侍太监刘进忠,领命前去宣户部尚书觐见。

“臣,户部尚书徐庶,拜见陛下。”徐庶穿戴整齐的官府,躬身跪拜。

“起来吧。”

徐庶起身,躬身站立。

徐庶也是先皇钦点的托孤大臣,年迈体衰。

在李玄的记忆里,初次登基,正是徐庶事事躬亲,才使政局乱中有序。

“幽州水患,一个月前,国库就已发放赈灾银两,为何不见起效?”

李玄记得,上个月,就已经批准国库发放库银用于赈灾。

但是根据奏折所言,饥民却有增无减。

“启禀陛下,两百万两国库赈灾银两,远远不够。”户部尚书徐庶道。

“还需要多少?”

“算上安置百姓,修缮房屋,发放救济粮,至少三百万两。”

“准。那就再拨三百万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李玄是懂的。

天下的子民,都是李玄的子民。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这李唐天下才能太平。

况且大唐幅员辽阔,虽时局不稳,但江南、苏浙等多地富饶已久,纳税诸多。

此外,鲜卑、高句丽等附庸国,也是逐年纳贡。

国库银两应是富足,水患赈灾理应不是什么难事。

户部尚书徐庶闻言,一脸为难之色。

“陛下,国库……只剩两百万两银子了。”

李玄闻言大惊,我李唐一千六百万国土,国库竟然连三百万两银子都没有?

国库账本是户部所掌。国库库银的流入与花销,户部是再清楚不过了。

“徐庶,你给朕说说,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大唐幅员辽阔,为何库银如此之少。

“启禀陛下,国库空虚,乃节源开流所致。”

“一方面,十大节度使军饷、粮草、募兵开销甚多,各所辖州县八成税收,都用于军费开销。这一部分花销占国库近六成收入。”

“另一方面,朝中个别大臣,土木大兴,修建官邸别院,所耗甚多。这一部分占国库近三成收入。”

户部尚书徐庶的意思,李玄听明白了。

国库库银不足,并不是税收减少了,而是花销变大了。

一年近五千万两国库收入,六成,也就是三千万两被各节度使用于军费开销。

各节度使以军费开支为由,大肆搜刮所辖州县税收,李玄早有耳闻,但碍于目前局势,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各节度使镇守大唐广阔疆域,稍有不慎,将会危及大唐根基。

但除开这三千万两,也应当剩下两千万两。

是修建什么庞大官邸,花了一千五六百万两银子?

“徐庶,给我查,是何人修建什么官邸花销了这么多库银?”李玄厉声道。

“臣,查过了。”徐庶温吞吞道。

“左丞相李适之……修建私人别院,支出库银三百万两;修缮府邸大院,支出库银五百万两;修建喷泉花池,支出库银三百万两……”

“哼。”李玄听完,怒发冲冠,手重重拍在案桌上。

“好一个李适之。如此,胆大妄为。”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回陛下,正是先皇薨逝,陛下初登基的那几日。”

这是趁李玄刚登帝位,根基不稳,趁火打劫。

如此肆意妄为,朕岂能容你?李玄愤愤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