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每天解锁一种基因
大唐兵神李靖(旧版)

南枪小杜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凉州刺史韩擒虎外甥。

李靖仪表魁伟,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晋阳起兵后,效力唐朝,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为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何必做一个读书人。”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之讨论孙吴(孙武、吴起)之术的人,只有你啊。”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3]

大业(605年-617年)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这时,反隋暴政的叛乱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即唐高祖)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于是李靖把自己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告密。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即唐太宗)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建唐称帝,册封李世民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参见洛阳、虎牢之战)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南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为了削平南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重庆奉节)平定萧铣。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靖为李瑗出谋划策,一举击败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为他请命,李靖这才免于一死。[5]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李渊高兴地对公卿说:“朕听说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绩特别卓著。天长日久才发现卿无限忠诚,尽量给你嘉奖赏赐,卿不必担心功名利禄了。”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任。李渊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靖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了攻灭萧铣的十策。李渊对此颇为重视,二月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李渊又以为李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李靖组织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做好下江陵的准备。同时,他见巴、蜀之地归附唐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李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这对于稳固巴、蜀政局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年九月,李渊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又任命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为北路军;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为南路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为东路军。四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

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如今军队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如果我们乘江水猛涨出师,顺流东下,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纵然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这样擒获萧铣,定可一举成功。”李孝恭依从其议,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顺流东进。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前进,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8]

这时,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驻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进击。李靖劝告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健将,士卒精锐骁勇,现在荆门刚刚失守,他把精锐兵力全都派出来迎战,这是救败的军队,恐怕锐不可挡。我们应当暂且把战船停泊在长江南岸,不与敌人交锋,等到他们士气衰落,然后出击决战,一定能攻破敌军。”李靖的避其兵锋,挫其锐气,然后一战可擒的战术是很正确的,但李孝恭由于连战告捷,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遂命李靖留守军营,自己率兵出战。果然不出李靖所料,双方一交战,孝恭军大败,即逃奔南岸,损失很大。文士弘获胜以后,即纵兵四出抢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获。李靖见敌军队伍大乱,遂不失时机,迅即指挥唐军出战。文士弘军一时难以收拢,措手不及,结果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一万人,获得舟舰四百余艘。[9]

攻下夷陵之后,李靖又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军继后。文士弘战败以后,萧铣非常恐惧,这时刚刚在江南征召士兵,结果征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赶到。李孝恭带领大军继续进攻,李靖又击败萧铣的骁勇大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缴获了大批舟舰,却让李孝恭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诸将对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认为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却遗弃江中,以资敌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说:“萧铣的地盘,南出岭表,东距洞庭,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对方的援军四集,我们将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如何使用呢?如今放弃舟舰,使塞江下,援兵见到了,一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不敢轻易进去,往来侦察,往返拖延要一个月,我们一定能攻下。”李靖的疑兵之计果然奏效,长江下游的萧铣援兵见江中到处都是遗弃散落的舟舰,以为江陵已破,都疑惧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将赴江陵朝见,在行进途中听说萧铣已败,便都到李孝恭营中投降。

唐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萧铣见内外隔绝,外无援兵,城内又难以支持,走投无路,遂开门投降唐军。李靖率军进入城内,号令严肃,秋毫无犯。这时,诸将都以为萧铣将帅抗拒官军,罪大恶极,建议籍没其家财产,用以犒赏官军将士。李靖立即出面劝止,晓以大义,说:“王者之师,应保持抚慰人民,讨伐罪恶的节义。百姓已经受到战事的驱逼,抵抗作战难道是他们的愿望。况且狗自然会对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不能与叛逆者同等看待,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现在刚平定荆州、江陵,应当采取宽大的政策,来抚慰远近的民心,投降了我们而还要没收他们的家产,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义。只怕从此其他城镇的敌将,拼死抵抗都坚守不降,这不是好的决策。”

李靖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不贪财宝,确比诸将更高一筹。他这一做法颇得人心,由是江、汉纷纷望风归降。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的政策宽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战而降。[10]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因其战功卓著,李渊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11]

安抚岭南

攻取江陵的战斗历程,表现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干,他进一步得到了李渊的倚重。战事刚一结束,李渊即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12]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李渊下诏劳勉,授任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总管[13]。[14]

李靖以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遂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不和,辅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际,窃据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勣等七总管东下讨伐。辅公祏派大将冯惠亮率三万水师驻守当涂(今安徽当涂),陈正道率二万步骑驻守青林,从梁山用铁索横亘长江,以阻断水路。并筑造建月城,绵延十余里,以为犄角之势。李孝恭召集诸将议军事,诸将都说:“冯惠亮、陈正通都掌握了强大的兵力,是想守险不战,因此构城筑垒而固守,仓猝之间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阳,掩袭辅公祏的巢穴,丹阳一旦攻破,冯惠亮等人自然不战而降。”李孝恭想采纳诸将的意见。[15]

李靖透辟地分析了敌方形势,认为“辅公祏的精锐兵力,虽然集中在水、陆二军,然而他自己统帅的军队,也都是骁勇的士卒。冯惠亮等驻守的城栅尚且不能攻取,辅公祏已经固守的石头城,难道是可以轻易攻取的吗?如果我军直奔丹阳,旬月之间都不能攻下而滞留在那里,前面的辅公祏没有平定,后边的冯惠亮也是一大隐患,这样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恐怕不是万全之计。冯惠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的贼将,决不会害怕野战,只因为辅公祏立下计谋,命令他们持重防守,只想不出战拖延时间使我军疲劳。现在如果我们进攻冯惠亮、陈正通的城栅,就可以打他个出其不意,消灭敌贼的机会,只在此一举。”[16]

李孝恭赞同李靖的意见。李靖于是率黄君汉等将领先攻打冯惠亮,苦战击破冯惠亮,叛军被杀伤和溺死者万余人,冯惠亮败走。李靖率轻兵先至丹阳,辅公祏大惧,派遣将领左游仙领兵守会稽作为援助,辅公祏拥兵东走,去往游仙,到了吴郡,辅公祏、冯惠亮、陈正通相次被擒获,江南悉平。李渊为了嘉奖李靖的军功,赐物千段,并赐奴婢一百口,良马一百匹。设立东南道行台,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李渊十分钦佩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