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被时空隧道劫持以后
066 好爽的秋收!(旧版)

外星客

同人 |  小说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万事顺心,日子就好过,日子好过,就会度年如日。

绿源农工贸公司收了玉米水稻以后,一眨眼,就到了收获花生、棉花和红薯的时候了!

收了水稻后到收获花生、红薯和棉花之间的这个期间,钟晴和苏珊又去出了一趟差,一路所见所获,这里就略过了,特别来说说公司农耕部收割晚秋作物。

凌云等几个小伙伴知道,在地球上,花生、红薯和棉花这几样作物,那是非手工干不可的活儿,而花生和红薯,现在很多人家都没有牛了,还得人工用锄头来挖,有的产棉区,到了棉花采收季节,每年还不惜不远千里到其他地区去请劳工来采棉。

小伙伴们曾经是想都不敢想机器能收获花生棉花的,当然,他们对智能机器干这些活儿,自然是要到现场去看看的。

收花生、棉花和红薯,都需要天气好,而且需要连续晴天,因为泥土湿度稍微大一点儿,就是没法收的。虽然在蓝钻星球上,夏无极端天气,秋无连绵阴雨,但有时也是要下上几天的。因为等好天气,花生和棉花都已经延误了三四天了。

最近,连续晴了好几天,可谓秋高气爽,农耕部的人见泥土的湿度已经很小了,合符收割条件了,就计划抓住这几天的晴好天气赶收,因为万一再下雨,红薯倒是还能再延后一些时间,但花生和棉花,可不能再等了,只要赶着先把近二百亩花生和三百亩棉花先收了,就不着急了。

这天,农耕部开始同时收获花生和棉花了。

自然,向往要和金勇利两人分头到现场监视设备运作和临时处理偶发问题,这次到现场去观看机器收割,就是凌云、钟晴和苏珊三人自行去观看了。

花生地和棉花地,因为无需占用适宜种植水稻的沟底平田,都分布在山坡上,而且都在一条山沟的两面山梁的斜坡上,相隔也不远,抬头远望,这一面就能看到另一面。

上班前,凌云、钟晴和苏珊就提前骑上电动车,从公司出来,越过公司外面的大片平坝,经过菜蔬队上了山坡,翻过山梁,往山下走一段,就是种植花生的片区了。

他们就打算先顺路看了收获花生,再到对面山坡上去看收棉花,然后就回公司去。

因为是山梁上,为了使坡地的坡度尽量小一些,以免水土流失,花生地分为了三层阶梯,两百亩花生,有七八块大小不一的呈狭长形的条形地,但因为是要适应机耕,最小的也有十几亩,大型机械是能够随便掉头的,只不过因为没有水稻田那样集中,机器频繁掉头和换地,作业时就需要多用点儿时间。

凌云、钟晴和苏珊找个山坡边上,停好了车,就往就近的已经下地开始收获了的一块地走去。

这一次,因为要抢晴好时间,虽然只有二百来亩花生,机耕队队长彭斯还是安排了四台智能收割机,分别从四块地开始收获。

这时,向往在那一头地的另一块地的地边,机耕队队长彭斯正好就在这头的这个收获现场,他见凌云、钟晴和苏珊来了,知道他们是之前没见过收花生、棉花,特来看看的,就说:“小凌兄弟,你们几个也来看看?这收花生,比收玉米和水稻,要慢一些的,因为花生是要从泥土里面收起来的,所以必需要泥土湿度很小,才能筛去泥土,留下花生,这就要配合犁铧,把泥土卷进头道筛箱,然后泥土还地,大体上干净了的花生,进入二道筛箱再晒一次,花生从二道筛箱进入储存箱时,还有一次反向筛选,就是把花生筛进储存箱里,把比最大的花生粒还大的石子儿留在筛箱里,卸花生时,把石子儿卸下来倒到山坡上草从中去。不过,收花生虽然要慢得多,但是四台机器全部出动,今天还是能把所有花生收完的。”

“谢谢彭哥讲解!”小伙伴们说,“那这么说,起码要铲六七厘米厚的泥土在机箱里去筛罗?”

彭斯说:“是的,不过,我们设定的是八厘米,稍微深一点,虽然又要慢一点儿,地里的花生就收得更干净一些嘛。”

这台智能收割机在地里走两三个来回,就开到路边来卸车了。

但见前段的机背上的管子伸向一辆中型翻斗车,把管头弯向车斗,花生就“哧哧哧哧”地流进翻斗车,竟然装了满满一车!

娃,要是人力,要多少个人工,才能挖出这么多花生啊!可就这么一小会儿,就是满满一车花生呢!

这时,就见后端机背那根大一号的管子伸过来了,把管头弯向大翻斗车的车斗上,约一两厘米长的花生藤段儿就“唰唰”往车斗里流,很快就装了冒冒一大车花生藤段儿。

装花生的翻斗车,就朝粮油加工厂拉去,及时冲洗和干燥,装花生藤段儿的翻斗车,就朝养牛场开去,及时风干。

卸完花生,就见彭斯拿了个箩筐,放到收割机中段的侧面地下,就见机体上有长方形接缝的地方,伸出来一个漏斗,把几块汤圆大的石子儿倒了出来,彭斯拿回箩筐,漏斗就收了回去,收割机又开始继续收割了。

小伙伴们凑上前去,一看箩筐,惊问:“彭哥,咋才这么几块石子儿啊?”

彭斯先愣了一下,没想明白小伙伴们会问这个问题,但很快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笑了笑说:“每年收花生,石子儿都少得很呢,我以前倒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你们问起来了,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蓝钻星球上的农业,采用智能机器作业,已经好几百年历史了,你想啊,就算种花生每年要换一片地,那也是隔一年就要这么筛一次呢,所以地里基本上就没有石子儿了嘛。”

“哇,这太棒了诶!”苏珊说,“地球上我老家的地理里,那是随便挖一锄,都会有石子儿的呢!”

凌云、钟晴问:“彭哥,这花生藤,打成短截儿,用来干什么?”

彭斯说:“这花生藤,用于喂牛喂养,比玉米秆和稻草还好呢,所以也特意收回去风干,作为储备饲料。”

苏珊说:“是的,我老家爷爷喂牛那阵,就要把花生藤晒干堆起来,用于冬季喂牛,只是现在农村里很少有牛了,青草都吃不完,而现在不缺柴烧,农民就把花生藤烧在地里,草木灰就成了钾肥,可后来政府禁烧秸秆,农民就把花生藤堆在山边上、水沟里,任其慢慢朽坏掉。”

彭斯问:“这么说,你们地球上的农业,不存在资源循环利用罗?”

苏珊说:“一家一户单干,谁能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制呢?而且因为政府一刀切禁烧秸秆,连草木灰还田都免了,而人畜粪尿又都是直排到堰里河里去了,更加谈不上堆肥,再加为了省工省力,庄稼全靠化肥催呢,农家肥就彻底告别了耕种!”

说话时,凌云发现了一个问题,问:“彭哥,我看到,收割机收花生后,泥土细得很呢,花生地肯定就不用再翻耕了吧?”

“是的,就是翻耕,也只不过能稍微深一点儿,哪能有过了筛子这么细呢?”彭斯说。

“哇,一举多得啊!”小伙伴们感叹道。

几人说着话,智能收割机前面“嘴”里“吃着”花生藤,“肚子”下面旋犁“吞吸”着泥土,但“肚子”后半部又在“吐”着细泥土,最后面还有块耙子,把吐出来的泥土耙平整,小声地“嗡嗡嗡”地又开过来了。

凌云说:“彭哥,谢谢您解答,我们知道了收获花生了,这会儿准备过那边去看看收棉花,我们就要回办公室去了,再见!”

“好的,你们去吧,金老大在那边呢,再见!”彭斯说。

小伙伴们就骑上车,一溜烟朝山下放马下去,越过沟底平地,上到对面山坡上的棉花地里。

棉花地有三百来亩,比花生面积要多一点儿,但因为同是山坡地形,也分成了十二三块地。

因为整棉摘棉机器人是以人工摘棉的形态而设计制造的,所以三十台整棉摘棉机器人,是一个挨一个、一个机器人摘两行,在一起摘棉的。

这时,小伙伴们走到棉花地边,见已经摘完了一块约十几亩的地了,他们来到正在摘棉的第二块地边,和正在关注着摘棉的金勇利打了个招呼,就观察着机器人怎样摘棉,

但见杂工部来了几十个员工,每人背了个大竹背篼,每两人专门轮番“伺候”一个机器人。

前次看机器人整面芽时,棉芽是掰下就丢在了地里的,机器人就没有伸开背后的背篼。

这时看到的正在忙活着的机器人,背上的机壳伸开着,就形成了一个背篼。机器人的四只手不停地摘下棉花,摘下来就反手放进背后的机壳背篼里,“伺候”机器人的杂工部员工,就要随时跟着机器人走,机器人背后的棉花一满,就会说:“主人,快来卸棉花。”“伺候”机器人的员工就会把竹背篼放在机器人身后,机器人就撑起背篼,把棉花倒进竹背篼里,然后机器人的背篼回位,又继续摘棉。

机器人摘上三背篼,就能装满一竹背篼,然后杂工部员工就把棉花背到停在路上的翻斗车边,上到斜梯上,把棉花倒进车斗里。

前一个员工把棉花背过去往车里倒时,另一个员工就背着竹背篼,立即跟着机器人走。

凌云问:“金哥,您这次怎么不通知机器人厂家来指导作业呢?”

金勇利说:“既然弄懂了,能够正常作业了,我想,还是不麻烦厂家了,毕竟人家从黄钻洲来往一趟,不容易嘛。”

钟晴和苏珊说:“摘棉机器人确实比人工快多了,但还是要人工辅助,没有收花生那种多功能智能收割机巴适呢!”

金勇利说:“小妹儿,也算很可以了,你们看,才多久一会儿,都摘完了一块地了,看这个样子,恐怕今天就要收一多半呢,说不定明天上午就收完了呢。你们是不知道,往年杂工部一百八十人全都来,还要摘三四天才摘得完呢!”

苏珊说:“棉花这东西,要不是机器人是用手指动作摘棉,其他旋转式机器,还真拿棉花没办法呢。”

“不过,”金勇利说,“机器人厂家说,他们的下一代机器人,就要想办法不用人力辅助呢,但愿他们早日研发成功!”

凌云问:“金哥,那机器人摘了棉花后,棉花秆儿怎么处理呢?是不是要调杂工部的员工来扯棉秆呢?”

金勇利说:“不用,等棉花摘完后,就把那四台智能收割机调过来,只消一天,就把所有棉秆粉碎了,洒在地里,翻耕后就埋在泥土里了,沃烂了,就又是肥料。”

凌云又问:“是马上就种小春呢,还是要再等一下?”

“可能还要等一下,因种油菜,应该还要十多天,种小麦还要二十多天,可能会种了油菜就收红薯,红薯收了,才会种小麦,当然,这就要看农耕部老大张兴农怎么来安排了。”金勇利说。

凌云说:“怎么播种,我们算是见识过了,但收红薯,我们还没看过,金哥您能先说说吗?”

金勇利说:“收红薯,还是不能完全离开人的,因为,红薯是要窖藏保鲜的,不能碰破了皮,还不能完全由机器收获,只不过是在把红薯从泥土里取出来的这个环节上,不需要人力去用锄头挖了而已。具体是这样的,人工先把红薯藤割了,自然是拉到养殖场去,然后给收割机套上专用犁铧,把红薯翻到泥土面上来,再由人工来收拣装筐,然后拉到专用的恒温恒湿仓库去窖藏着,需要时,要用多少就取多少。应该说,在有了智能机器人后,农耕部的的活儿,用人力最多的,就要算收红薯了。”

凌云说:“谢谢金哥了,我们就得回办公室去了,再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