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府:我的舰娘帝国
俾斯麦的历史原型(旧版)

从本章开始听

俾斯麦号战舰(Bismarc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德国所建造的战舰,是以19世纪有名的德意志帝国首相“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命名,也是历史上第四艘以该首相名字为命名对象的军舰。

俾斯麦号于1930年开始设计,原本设计时即要求超越英德海军协定的规格(标准排水量42000吨,远远超过英国海军条约战列舰乔治五世级的35000吨)。于1940年服役时,和其姐妹舰提尔皮茨号(Tirpitz)满载排水量甚至达到50000吨,是当时大和以外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以及比大和还贵的造价)。其主炮采用8门52倍口径(以美英计算标准则为47倍)380毫米/SKC34炮,(在游戏中为其初期装备,也是2014年3月以来新出现的战舰主炮。)。由于德三设计师缺乏经验,俾斯麦级上出现了大量一战时期战列舰的设计痕迹,显得较为落后,例如穹甲防护,垂直的主装甲带,薄弱的上装,战舰首尾的轻型装甲带和(提尔皮茨号后来放弃治疗增设的)鱼雷发射管等。俾斯麦号可以说集中了当时德国的全部力量,但是由于理念的落后大大制约了她的战斗力。

俾斯麦号相对同时期顶尖级的新款战列舰的差距较大。首先,其15寸主炮受制于“高速轻弹”的落后理念(俾斯麦弹重800KG,在二战时期应用的15寸级炮中是最轻的。)穿深有限,美国北卡罗来纳和南达科他的MK6主炮皆为16寸,而黎塞留和维内托的15寸主炮都有比肩16寸的穿深.

防护方面,俾斯麦号采取了介于全面防护和重点防护之间的设计,或曰“不够全面的全面防护”。俾斯麦拥有穹甲(有明显弧度并且延伸到舷侧的穹顶状装甲)和较强的主装甲带(320毫米厚)构成了较强的舷侧防护,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让穹甲和垂直装甲共同参与了侧舷方向的防护,而非完全沿袭了一战时的穹甲设计。但是,穹甲的高度有限,重要设备又不敢布置在穹甲之上的部分,因此这种设计浪费了舰内的大量空间和一些吨位。穹甲之上的上部装甲防御力不高,在远距离交战中穿甲炮弹有可能从上部装甲区击穿,更重要的是水线下区域的防御力也较差,其与威尔士亲王号对战时,被击中后漏油减速伴有左倾和艏倾,最严重时右侧螺旋桨顶端出水空转。(威尔士亲王自接战开始有3轮的直击命中俾斯麦,其中造成水中破坏的是第六轮和第九轮的齐射,而这关键的命中均在俾斯麦舰艏部位的轻质装甲(约30MM厚)所以威尔士造成的伤害其实和俾斯麦的水下防御能力并没有太直接关系,暴露的反而是舰艏轻质装甲的设计问题。当然作为代价威尔士被俾斯麦和欧根携手大破8英寸弹5发命中,15英寸弹3发命中,一度右倾达到20,最要命的是有一发命中了乔治五世级防护最薄弱的舰桥,炸死了除舰长外的一票指挥人员,险些当场失控)相对于主装甲区高度接近6m的黎塞留,4.8m的俾斯麦经常和纳尔逊一起被称为皮带式主装甲带。(俾斯麦的设计师之一海因里希·施吕特尔对俾斯麦的防护布置较为不满,他曾对其妻子吐露他认为其侧舷装甲带应该延伸至更低处。当然,纳粹德国在军舰设计上的要求落后是长期的问题……详情可以参考Z计划的O级巡洋战舰和同为1938年提出的克虏伯为荷兰设计的1047号计划战列巡洋舰案的区别)总而言之,俾斯麦的防御体系在近距离接战中效果好,但在远距离炮战中特别是受到高俯角的穿甲弹攻击时,防护力较为不足。

其孱弱的防空也是一大弱点,性能差劲的的37手拉机经常被人拿来调侃。(不过同期的战列舰多数都有不重视防空的毛病,事实上美国人也是到了中途岛一战后才开始全方位疯狂配备高性能防空炮,德国坚持37手拉机一直坚持到了最后而已)根据相当资料显示,俾斯麦防空能力的不足绝不仅是37手拉机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同时使用了两种火控不一致的10.5cmSKC/33炮塔,前部4座DopLC/31、后部4座DopLC/37,两者根本无法统一火控,导致在迎向英军时一个时间段至多4座、一般只有2座能起作用。这样一来其真正有效的防空火力其实只剩下4座高角炮和20门(其中12门是单装,只有两座四连装)20毫米高射机枪有效……可以说就是个驱逐舰等级的防空啊。

然而俾斯麦也并不是一艘没有任何优点的战舰——或者说,其优缺点根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俾斯麦较薄的上部装甲经常遭到批评,但实际上这个设计是与其防护体系紧密相关的:俾斯麦的上部装甲与其布置在甲板下的50毫米甲板装甲,以及纵向的舱室装甲一起构成了第一层防护,虽然较为薄弱,但是这层装甲与穹甲之间有着很大的空间,这使得高爆类武器或者半穿甲弹在穿透这层防护之后能量大幅度减弱,无法击破穹甲。考虑到英国人的巡洋舰根本不配置穿甲弹而只配置半穿甲弹和高爆弹,俾斯麦虽然作为战舰的防护过低,但却很好地克制了英系巡洋舰,作为“战列巡洋舰”是完全适格的。俾斯麦的水密舱结构设计也很复杂,全舰至少有22个主水密舱,独立水密舱多达数千个(严格来说这也是继承自一战时期德国的造舰传统,虽然过于复杂的结构使得其排水量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1],但此设计在抗沉性方面效果还是不错的,甚至创造了一战时的不沉传奇——塞德利茨号),可以有效保护舰体的核心部位。

同期的欧洲三舰客中,黎塞留级和维内托级的航速和装甲都是牺牲了脚程(续航力)换来的,黎塞留在18节的航速下只有5000公里的航程,维内托更为极端,14节航速下只有4700航程(维内托也被人戏称为“澡盆无双”),这也和两级设计上被定义为地中海(即前文所谓的澡盆)区域内作战用舰有关,而俾斯麦却兼具了29节的最大航速(过载下可达到30.1节,部分资料甚至声称过载航速能达到31.5节)和19节8000至9500的海里的高航程,这一点让俾斯麦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战略作用。俾斯麦优秀的适航性和续航能力、加上其本来就是战舰规格(只是相对于其时代是低了)的攻防使得其即使在原教旨的炮战中斗不过各国新锐舰(……至少斗过英王乔治五世级还是没问题的,咳咳)依然可以作为“战列巡洋舰”使用,而且是完美做到了“打得过(英系)巡洋舰、跑得过(英系)战舰、跑得出巡洋舰航程(虽然第一个是歪打正着第三个是德系必不可少的)”;纵然实力压倒当时欧洲新战舰的H级战舰[2]还止步于造船台,战列巡洋舰“抢战列线优势”的作用体现不出来,至少还可以在破交方面起到作用(元首の超弩级海盗船)雷德尔哭了:渣渣!花了比英国五艘战舰还贵的钱造了两艘结果只能用来当海盗!你可也得能干那么多票摧毁比自己的价格还多的资源……敌在海军建造局![3]。

从这些特性上看,俾斯麦级虽然与同期的欧洲新锐战列舰设计思路迥异,却减小了因为时代的推移而完全被淘汰的风险至于德国的舰队建设偏重……这不是海军的锅,Z计划的舰队建设还是算得上平衡的,后面的事都是某元首自己决定的。而考虑到二战中战斗形式多样化,战列舰间的纯粹炮战逐步减少而航空战的重要性有所增加,俾斯麦的设计方式(考虑到防空炮相对容易增设)如果有条件的话,反倒可以歪打正着地符合与航母战斗群相结合的战术用途。当然在设计俾斯麦时没啥可能考虑到这一点,毕竟德国的航母没人权。而战列舰的防空装备主要作用是驱散敌机而非干涉制空权,至少在这一点游戏还是符合历史的。37手垃圾反而不是重要问题,只要能生产新型防空炮就可以替换。一言以蔽之首重“巡洋”的战舰(原战巡)比首重“攻防”的战舰更容易改变应用思路,可惜某位元首的思路……说起来都是泪。至于优质中口径防空炮海军版生产的问题,咱换个话题成不……

俾斯麦号仅仅出击过一次任务--“莱茵(Rheinübung)演习行动”,和她一起同行的为德国祥瑞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PrinzEugen)。1941年5月19日早上,俾斯麦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秘密离开波兰格丁尼亚的港口,准备进入大西洋拦截来往英国和北美洲的运输船队,切断英国的海上补给线,但随后两舰行踪在挪威卑尔根附近海岸先后被瑞典巡洋舰和英国侦察机发现,英国皇家海军调动舰队前往拦截。5月24日清晨,双方在丹麦海峡爆发海战。

ps:摘自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