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百年家族的发家史!
第一章:【繁华初启】(旧版)

融贯

同人 |  影视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1946年的港都,自战争落幕以来,城市人口已由原本的60万迅猛增长至近100万。这座城市的拥挤程度犹如繁星点缀。

尽管战后残留的废墟与房屋短缺加剧了困境,但人们并未被压垮。

他们在街头巷尾巧妙地安顿,如艺术家般布置自己的临时家园:薄薄的草席铺成床,竹筐、扫帚和炊具有序排列,甚至在狭窄的空间里,孩子们也能找到属于他们的游戏天地。

这个时期,廉价劳动力与未来的经济潜力如磁石相吸,等待着资本和技术的涌入,共同孕育了香港接下来几十年的繁荣奇迹。

当时,城市天际线的至高点无疑是“新汇丰银行大楼”。高达70米,屹立于远东之巅,它不仅是首个装备空调的大厦,还曾见证了日本统治时期的风云变幻。

战时,它曾是政府的象征,铜狮一度被日军运往别处,然而战败后,它们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回归,成为历史的见证。

1946年的香港,法规严格限制民房高度,五层已是极限。

居民们居住在传统的唐楼和骑楼中,交易物业以“栋”、“幢”计,而“分层出售”和“分期楼花”的概念尚在萌芽阶段。

直到1948年,吴多泰和1954年的飞艇泰才将其引入市场,改变了人们的购房方式。

随着财富精英和企业家的涌入,1949年的房租飙升至令人咋舌的水平。

租客需支付高昂的“顶手费”和月租,房东在短短两年内就能收获丰厚回报。

然而,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地产价值因战事忧虑而下跌,而租金却因市场需求而居高不下,如宁波包家在1948年租下一间千尺物业,顶手费已高达2万港币,每月租金更是惊人的450港币。

1946年的港币汇率稳定,1英镑等于16港币,1美元则兑换4港币。

警察的月薪120港币,银行普通职员100港币,这些数字在当时显得颇为可观。

生活成本相对低廉,如乘坐电车只需3分钱,天星小轮横渡港岛九龙只需5分钱,一块面包仅售3分,而在中环,“镛记酒家”的炒河粉虽小贵,也只要三毛钱,而粥的价格已经悄然涨至8毛。

1946年的维多利亚港畔,香港的风貌犹如一幅独特的画卷。

在这个时间点,工人们如同齿轮般运作,多数工厂的日程表如同钟表般精准,每日16小时的辛勤劳作,工资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微薄的30100港币,象征着他们的辛勤与坚韧。

然而,正是这种低廉的劳动力,孕育了香江的工业奇迹,从塑料制品到服装纺织,再到玩具和生活小物,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全球市场。

对于年轻人来说,成为警察或者加入社团(码头工人的另一种形式)比进入工厂更受青睐,女性的选择同样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她们宁可做富人家庭的女眷,也不愿委身于贫穷的伴侣。

这是一个法律交织的时代,资本的力量在这里无处不在,金钱与权势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街头的风景则是中西交融的风情画,妇女们的衣饰既有传统的白衫黑裤和麻花辫,也有现代感的旗袍,少妇们身姿绰约,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男性群体则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有的是朴素的汗衫长裤,有的则是衬衫配上笔挺的西装,配以油亮的头发和腕间的腕表,象征着社会的分层。

繁忙的街头行人,步伐匆匆,映射出战争过后香港的复苏活力。

1946年的交通网络中,黄包车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电车和新兴汽车共享街道。

那时的出租车数量寥寥,不足200辆,私人汽车和货车则稍多。

车夫们,如同这座城市艰辛生活的象征,他们以强壮的身躯承载着客人的需求,尽管衣着简陋,赤脚或破衣上身,但那份执着和坚韧让人印象深刻。

每趟车费虽低至5分,却难抵时代变迁的冲击,在古老交通工具与传统轿车的对比中,黄包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最后在1950年代初的“一分钱游港”风潮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股坚韧不屈的精神,至今仍被人铭记。

8月的尾声,炽热的阳光洒在港岛西环,林志超站在保德街一幢古老的骑楼下,他的外表整洁,气度非凡,完全没有落魄的痕迹。

手中紧握的纸条,地址清晰无误,没有被汗水模糊,他坚定地迈步,准备踏入未知的新生活。

在城市的边缘,一座古老的骑楼下,生活着一群坚韧的居民,他们仿佛被命运推挤至此,将生活的痕迹巧妙地安置在狭窄的过道里。

孩子们在斑驳的光影中嬉戏,母亲们则用臂弯守护着怀中的婴儿,尽管简陋,却透出生活的韧性。

这情景,无疑是香港人口激增的鲜明写照,预示着未来还将有大量的人潮涌入这座繁华的城市。

面对林志超步入骑楼,那些面孔上流露出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渴望拥有哪怕是最基本的庇护所。

骑楼的过道仅能抵挡些许风雨,暴风雨来临,他们只能紧抱孩子,祈求上苍的宽容。

他们期待男人能找到工作,然后争取一个栖身之所,哪怕是拥挤的小屋,对他们来说也是幸福的象征。

即使是木质的临时居所,在此时此刻也显得无比珍贵。

来到二楼,林志超发现自己并未明确表哥的具体住址。

他的这位表哥曾在香江度过艰难岁月,战乱时携家人回归乡野,直到香港重归安宁,才再次返回。

通过表哥的信件,林志超得到了这个地址,满怀期待地前来寻求帮助。

虽然只是远亲,但这份亲情的力量让他寄予厚望。

广东人素来以团结互助闻名,尤其在亲人之间,接纳他或许意味着他能免于街头流浪的命运。

“不如我大声呼唤,也许会有人认出我。”

他心里想着,开始试着呼叫:“福叔...福叔。”

声音刚落,门扉纷纷开启,令他有些意外,他担心会被误认为是打扰者。

邻里们纷纷打量着他,眼神中带着疑惑和戒备。

“年轻人,你找谁。”

“李福是你认识的人吗。”

阿婆和大婶们接连发问。

......................................................................................................................................................................................................

PS:求评论,求鲜花,求评价票,求打赏,求月票!

保底四更,一条评论加一更,五百鲜花加一更,一百评价票加一更,一百书币打赏加一更,三张月票加一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