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狄公?洛水惊魂
第十章 交通要地的岔口镇甸(旧版)

从本章开始听

并将西突厥势力集团,彻底地击溃了之后,又向西驱逐出去了,不知有几千里之远。

从而一举奠定了,大唐帝国的草原大漠、瀚海戈壁等西北边塞,自此之后,再无较大的烽烟战事发生。

在经历了数以千年的金铁铁马、烽火烟尘、时光荏苒、风霜雨雪之后,岔口镇甸之所以,依然还是为晋北大地的华夏黎庶、百姓乡民们,坚持着他们骨血之中,延续千年的旧时古称。

除了综上所述的烽烟战火、历史传承之外,按照后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之中,对于岔口一词的定义:“此乃是道路分岔之处”的顾名思义。

纵观国朝贞观年间,前魏王李泰,所编纂、著述的《括地志》,其中对于天下十道、三百五十八州府,地理舆情一览图所述。

三晋大地由北而南、由上自下的山川水流、地理地貌的具体分布,分别是晋北之地恒山北麓、管涔山东麓、熊耳山西麓,四下皆为群山峻岭环绕,而由桑干水与浑水,冲积而成的云州盆地;

恒山南麓、云中山东麓、五台山北麓,四下皆为群山峻岭所绕,而由滹沱水、清水,冲积而成的晋东北沂定盆地;

吕梁山东麓、五台山南麓、太岳山西麓、中条山北麓,四下皆为群山峻岭环绕,乃是由汾水冲积而成的晋阳、晋州与蒲州盆地;

太行山西麓与南麓、太岳山东麓、太行山与王屋山北麓,四下皆为群山峻岭环绕,而由清漳水、浊漳水与沁水冲积而成的晋南潞州盆地;

大河以东,管涔山、芦芽山与吕梁山西麓,自南而北一直延伸到龙门、壶口,直至蒲州通向关中腹地蒲津渡口的黄土高原。

偌大的一个三晋大地、河东之道,除了上述这寥寥几条,可供大量的车马驮队、商货往来的盆地故道、官道驿路之外,其它所有的地方,要么满眼尽皆都是无边无尽、山山相望的连绵群山,要么则是被延绵不知几许的崇山峻岭、急流深谷,所横亘阻隔。

而岔口镇甸所处的位置,正是河东道并州太原府城,通向大唐帝国极北之地的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与辽东临海之地的安东都护府,以及河北道军事重镇幽州大都督府的滹沱古道、桑干古道与浑水古道,最为冲要的关键节点所在。

自岔口镇甸南向大约四百里地的路程,便可抵达河东道的军事重镇——并州大都督府有司衙门所在的太原府城;

由岔口镇甸斜向着东北的方向,沿着恒山南麓、五台山北麓之间的沂定盆地,过繁峙、灵丘、涞源,经由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出太行山而至易县、涿州,最终便可抵达河北道的军事重镇——幽州大都督府有司衙门所在的幽州府城;

自岔口镇甸北向而行,经由雁门雄关,横穿恒山山脉,沿芦芽山、管涔山东麓,浑水、桑干水古道,过山阴、怀仁而至云州军府,其后,乃自得胜古堡北出长城边塞,最终便可抵达大唐帝国塞外北地单于大都护府的驻地——受降城;

从单于大都护府的驻地受降城,经漠南草原过阴山、漠北大漠之后,大约三千里地的行程,便可抵达安北大都护府所在的漠北草原、瀚海高地;

由岔口镇甸西向而行,穿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而过,沿秦长城古道,经宁武关、神武关而至大河东岸的偏关,自老牛湾西渡大河,沿大漠西北向而行二百里地,自是可抵达朔方边军大营所在的胜州军府。

正是因为岔口镇甸所处的位置,乃是交通、连接,大唐帝国北地塞外的三大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与安东都护府;

也是交通、连接,大唐帝国边塞北地,两大重兵军事重镇:并州大都督府与幽州大都督府;

与并州大都督府,统辖之下的朔方、河东,幽州大都督府,统辖之下的范阳、平卢,这四支百战百胜的边军驻防大营,共计十六万之众的大唐将士、铁血虎贲;

以及两大重兵集团的大都督府,统辖编制之下,那些星罗棋布的军、守捉、镇、戍,等地方守备军队,犬牙交错的军事驿馆、急脚驿站,官道、驿路,纵横交汇的关键冲要所在。

直接关乎到了,大唐帝国北地塞外的三大都护府,边塞北地的两大重兵军事重镇,四支边军驻防大营、十数万精锐的大唐将士、铁甲骑兵,数十个州郡军府、数以百计的军、守捉、镇、戍,等地方守备军队,乃至关中、河洛等华夏腹地,大唐国朝根基所在的国运命数、军事安全。

也直接关乎到了漠北、漠南、河套、辽东等地,不可计数的羁縻州、羁縻都护府,百万之众的边民百姓,与戍边将士们,所需民计民生、兵甲军械、物资物料、粮秣辎重、转运调度,乃至安危存亡的紧要事务。

故而,早在大唐帝国立国之初,兵部衙门驾部有司,就继续延用了前隋兵部衙门,设置在岔口镇甸的军事驿馆,并在它原有的规制基础之上,加以了改建、扩建。

形成了一个无论是驿馆的规模,还是人员编制方面,都要远胜过其它驿馆的岔口驿馆,并将其直接归属在了,并州大都督府有司衙门的辖制之下。

大唐帝国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

已过而立之年,真正可谓是已经,做到了乾纲独断、羽翼丰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大唐天子、李治皇帝陛下,为了以遂其父皇,先帝太宗陛下,三次东征讨伐辽东之地的高句丽,三次不下、憾然罢兵,郁郁不得的未了遗愿,遂秘密下诏,准备东征辽东、讨伐不臣,并藉此来告慰,其父皇、先帝,在天的英灵。

龙朔元年四月,借助着神丘道行军大总管、邢国公、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于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大胜百济军队,覆灭百济其国的赫赫余威,大唐皇帝李治陛下,便正式开始了他,承继大宝、登基即位,这十二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东征辽东、讨伐不臣之国高句丽的战争。

是役,大唐皇帝李治陛下,任命兵部尚书任雅相,为坝江道行军大总管,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行军总管,尽起二十万之众的大唐军队,多路夹击、进攻高句丽。

一时之间,通往河北道边塞北地,军事重镇幽州大都督府的各条水陆交通要道之上,可谓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来车往、连绵不绝。

持续不断运往辽东战场,与辽水前线的,几乎全部都是,来自于大唐帝国天下十道的海量物资。

诚然,这其中十之七八的兵器甲胄、军需器械、粮秣草料、被服辎重、大宗物资、军需物料,以及皇家水师的舟船车马、行伍军队,都是依仗着前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而成的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幽州府城。

而另外的十之二三,来自于关中与河洛腹地的海量物资,以及不耐长期乘坐舟船,进行水路运输的后备府兵、劳役民夫、军马骆驼、骡马车队,仍然是沿着三晋大地的几条旧有故道,络绎不绝地向着幽州大都督府,所在的幽州府城输送而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岔口驿馆所在关键冲要位置的重要性,在大唐国朝的庙堂之上,掌控着机枢要务的相公大佬、高官显宦们面前,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而与此同时,也更加地凸显了岔口驿馆,无论是在房舍建筑的可用规模,还是行伍营寨、仓储存放设施,不耐久用的老旧程度方面,林林总总,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

故而,岔口驿馆二度改建、扩建,以及升级为兵部衙门驾部有司,直属管辖军需驿馆的奏报文书,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中书令、高阳郡公许敬宗,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府等,诸位大佬的书案上面。

于是乎,这份由兵部,与户部衙门两位左侍郎联名具书,兵部衙门驾部有司,与户部衙门户部有司,悉数官员们集体陈表,吏部衙门尚书、侍郎等几位高官,联名背书附议的专折奏疏,很快便得到了皇帝李治陛下的谕旨允准,并且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与效率,通过了三省相公大佬们的首肯示意、签章用印。

不得不说,负责督办这件,已是得到了当今天子的谕旨允准,三省通过专项事务的兵部、户部衙门的诸位京官吏员们,还是颇为有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与态度的!

在他们不辞辛劳、亲力亲为的精神感召之下,仅仅只是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光景,一座无论是在建筑的规模、等级的规制,还是行伍营寨、仓储存放设施等,诸多功能的设置方面,都要远胜于其它军府驿馆的岔口驿馆,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