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千年
五十八、公元前702年(旧版)

懒也要努力

军事 |  历史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左传》:春,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

虢仲,就是虢公林父。

詹父,周朝大夫。据《康熙字典》所记:“周宣王支子封詹侯,因以为氏,《左传》有詹父、詹桓伯”。说明詹氏族人也是姬姓同宗,且他们为宣王后人,算来与桓王之间还没有出五服,是比较亲近的亲戚。

两人都是周桓王的亲信,因为争权夺利,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虢公林父为了扳倒詹父,跟周桓王说詹父的坏话。

周桓王信了吗?应该是信了。不然,他也不会给予虢公林父更大的权力,让他全权负责讨伐曲沃武公之事。

先前说过,曲沃武公致力于造反事业,诱杀晋小子侯,遭受世人指责。

周桓王想介入晋国内政,但又怕实力不够,无法战胜曲沃武公。所以,他暗派虢公林父去执行此事。

结果,虢公林父联合芮伯、梁伯、荀侯、贾伯等人,去曲沃走了一遭,却被曲沃武公轻松瓦解了。

而詹父也趁着这个空档,重新获得了周桓王的信任。并且,经过他的申辩,让周桓王知道是虢公林父在诬陷同僚。

仅看这次的诬陷事件,虢公林父罪不至死,也没必要让桓王动这么大的肝火。

所以,虢公林父肯定是野心膨胀,干了拉帮结派的事情,威胁到了周桓王的权威。周桓王才派詹父为将,率领王师,攻打虢国。

要知道,在这之前,周桓王只对郑庄公动用过一次“王师”。可见,周桓王对虢公林父的憎恨,到了极点。

“王师”的战力还是很强的,至少比虢国军队强多了。

结果嘛,虢国都城被迫。虢公林父逃到虞国,就再也没了音信。

可惜的是,周桓王没有借此机会,将虢国领土收回来。这样,周国也能壮大一些实力。毕竟,在春秋时代,大国吞并小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周桓王作为天子,天下土地名义上都是他的,他吞并虢国,应该比其他诸侯容易。

可能是虢国人民强烈反对,可能是周桓王没有这个意识,也可能是周桓王有这个想法,但碍于天子的尊严。或许,都有可能吧。

不过,在我看来,若换成一位雄主,肯定是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左传》: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

芮伯万,前面章节就出现过一次。他曾经是芮国的国君,被其母亲和弟弟,联手赶出了芮国。他四处流浪,最后到京师成周,投靠周桓王。

而周桓王的女儿王姬,恰好是秦国国君的母亲。

再说秦国,秦宪公曾趁着芮国这个内乱之际,出兵攻打芮国,想吞并芮国。但因为芮国的坚壁清野,和荡社人偷袭秦国,致使秦军无功而返。

秦宪公虽然死了,但秦国觊觎芮国的野心,是不会消失的。

此时的秦国,七岁的赢曼是傀儡国君,政务都是由弗忌和威垒两位权臣处理。但作为国君的母亲,王姬肯定有干涉政务的权力。

是以,在周桓王的授意下,王姬说服弗忌和威垒,派兵护送芮伯万回国,助其重登国君之位。

从此,芮国成为秦国附属。

《左传》: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这是一个亲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也是一个国君因为贪得无厌而被赶出国的故事。

虞国,跟虢国一样,都是姬姓诸侯国。两国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唇亡齿寒”。

其实,两国都是公国,在西周算是第一等诸侯国了。但,由于两国距离镐京很近,又担当拱卫周国的职责。所以,两国几百年来,除了人口增多之外,领土几乎没有扩张。相应的,他们的实力也就几乎没有增长。

所以,两国名分上虽然还是第一等的公国,但实力上已沦为三等。

三等小国内发生的政乱,原也没有被记载在史册的必要。但因为这件事情,在当时极为轰动,成为天下笑柄,流传极广,就被记录在了鲁国的《春秋》之中。

《左传》: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

这是一场排座次问题,引发的战争。

显然,郑庄公、世子忽父子是睚眦必报之人。虽然时隔四年,但他们始终忘不了鲁国的“饩”之羞辱。

报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打。打服了,打怕了,就解恨了。

于是,郑国联合齐、卫两国,攻打鲁国。

那么,齐、卫两国,为什么愿意跟郑国合作,攻打鲁国呢?

须知,齐、卫两国,与鲁国可是盟友关系。而且,齐僖公与鲁桓公更是翁婿,齐僖公女儿文姜是鲁桓公的夫人。

不过,再好的关系,也会因利益而破裂。正所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郑、齐、卫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攻向鲁国。联军优势明显,连战连捷,进军到“郎”(鲁国都城曲阜近郊)地,与鲁军对峙。

“郎”地若失守,曲阜就危险了。

鲁桓公无法再强硬了。他害怕了,不仅派人向宋国求援,还派人向齐、卫两国请和,让他们出面,跟郑国说情。

鲁桓公母亲仲子是宋国公主,其夫人文姜是齐国公主。鲁国、卫国既是兄弟之国,又世代友好。

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加以鲁国许诺的重利,宋国、齐国、卫国同时出面说和。

有了以上因素,又加上郑庄公重病在身,郑国最终与鲁国和解,同意退兵。不过,鲁国付出的代价,应该是巨大的。

结束与鲁国的战事,郑庄公就要为身后事考虑了。他自知命不久矣,要为郑国的稳定,做最后的安排。他担心死后,有人会趁机入侵郑国。最大的怀疑对象,是周国、鲁国,也不排除卫国、宋国。因为这些国家,都与郑国发生过战争。

考虑到周桓王、鲁桓公,必然是不会跟他郑庄公结盟。那就要争取齐国、卫国、宋国的结盟。

与齐国、卫国结盟,容易理解,也容易办到。因为,郑国与齐国、卫国的关系本就是盟友,又一同攻打鲁国,再结盟约,十分合理。

那么,郑庄公为什么要拉宋国一起结盟呢?

须知,宋国并没有参加伐宋联盟,而且还出兵帮助鲁国,跟郑国作对。

郑庄公选择宋国,有他的理由。一是宋国与郑国相邻,又是大国;二是宋国国君宋庄公亲善郑国,在危难时期,曾在郑国,受到过郑庄公的保护。

有这层关系在,宋庄公都应该站在郑国一边。万一有其他国家,要趁着郑庄公去世的机会,攻打郑国。宋庄公肯定会出兵帮助郑国。这是郑庄公的想法,事实如何呢。请看下一章节,分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