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
第四章 儒家修身正心(旧版)

草鞋子

同人 |  动漫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佛门禅宗的神秀曾经写过一个佛偈子:

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在佛门看来,这个偈子境界不够,并没有真的“空”,比不上慧能的“菩提本无树”,但放在儒家修身正心来说,却是恰到好处!

与“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有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做学问,首先要知道怎么去做,这就是“先致其知”。

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尽可能做到专注,也就是“诚其意”。

然后是“正其心”,身体专注,心也要端正纯粹,不能一堆杂念,开小差。

只要做到“意诚,心正”,就能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止于至善”。

“知止”之后就开始了心灵上的修行,也就是儒家心境的第一个心灵境界:“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定”,“静”,“安”,“虑”,就是真正的儒家修行的四层心境。

其实不光是做学问,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

就好比练剑,首先要知道练剑的标准动作,然后专注去练习,驱逐心里杂念,只要能做到“意诚心正”,那剑法就算是登堂入室了。

等到剑法练到圆满,只要意足够诚,心足够正,就能开启所谓的“顿悟”……也就是短时间进入“定”境!

王阳明的《传习录》,就是以《大学》作为开篇来深入解释心学的。

如何做到“意诚心正”?

王明阳在《传习录》里也说了:只要念念不忘,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时时刻刻不忘用“意诚心正”来要求自己,时间长了,就好像种下去的果实,迟早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

高景前世就喜欢王阳明的心学,所以才会在“人性善恶”上犹豫不决。

只是儒家“修身正心”法,讲究一个“意城心正”,所以尽管可能无法拜师荀子,但也没有违背本心。

没想到到头来却落下这么个惊喜。

荀子笑道:“怎么?你不愿意?也是,就凭你刚才一番话,已经可以为我师了……”

高景脱口道:“我愿意!”

语气带着迫不及待的急切。

荀夫子捋着胡须,笑呵呵的抬头,道:“伏念,相关礼仪就交给你去准备了。”

“是,师叔。”

伏念躬身行礼,然后又冲高景行礼:“见过小师叔。”

颜路也笑着行礼道:“见过小师叔。”

周围的儒家弟子面面相觑,最后一起躬身:“见过小师公。”

高景就算有两世的心理,也不免被这一幕给震得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的维持不住心境。

只得讪讪的同样弯腰:“见过……见过诸位……”

什么师侄,师侄孙的,他真喊不出口。

在其他人眼中,直到此时,高景才表现出孩童该有的手足无措。

荀子哈哈大笑,拉着高景的手道:“哈哈,小师弟,你且随我去,刚才的话,师兄尚且有几处疑惑,你我探讨一番如何?”

虽然是在询问,但压根没给高景拒绝的机会。

荀夫子名言:“老夫不会武功。”

不会个屁哦!

八十多岁的老头,拉着他走得飞快,高景就跟被火车拉着走一样,毫无抵抗力!

……

随着荀夫子带着高景离开,围观的人群也渐渐散去。

但关于高景的消息,也跟着传递到各个势力手中。

一个八岁孩童,卑贱之身,舌战群儒,以辩论驳倒一众儒家弟子,以三问难住儒家掌门,以“致良知,知行合一”让荀子代师收徒……

无论放在哪里,都是头条新闻热搜。

儒家讲礼,特别是现在这个时期的儒家,礼节更加烦琐,需要时间来筹备,至少也需要好些天。

也就在第三天,关于高景的调查,都出现在各个势力的面前。

其中儒家自然也不例外。

伏念跟颜路一起,听着下面弟子的汇报:“……六国合纵攻秦,秦相吕不韦率兵于蕞城击败五国联军,蕞城一部分百姓弃城而走,小师公最早就是在那群百姓中。

因亲人都死了,小师公脱离百姓,独自离开,之后陆续在各个城镇发现过小师公的踪迹……路线虽有偏离,却一直朝齐国而来。”

颜路在旁边好奇的问道:“一个孤儿,谁会留意到他的踪迹的?”

弟子苦笑一声,表情佩服道:“因为小师公很特殊,每到一处,就摆下一个摊位,售卖药草,但他不收钱财,只换取学问……

每份药材需要教他十个文字,或一句学问……所以很多人都嘲笑过,甚至还常被人殴打驱逐。

一路行来,很多人都对小师公印象颇深,故而一问便知。”

伏念跟颜路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惊叹跟佩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难怪小师叔有这样表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