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此刻正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向一个籍籍无名的士人讨教。
对于这位野史上声名两个极端的皇帝来说,一方面是他振兴朝纲,大力兴昌水利,减免赋税,与民同休,出现了宣德盛世,更是御驾亲征,一举覆灭瓦剌部的骑兵主力,极大的保障了北疆地区的安全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亲征后,突然荒于政事,据记载明宣宗至少有连续数月不曾上朝,更是派人在全国各地搜笼蛐蛐,以此取乐。
李凤源想起历史书上对明朝的评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国历代最有骨气的王朝。
此刻,朱瞻基从怀里掏出一副画卷众人皆凑了过去,只见画卷上是一扁小舟,舟中一人正在遥望着远处的迷雾,一座小桥,一滩河溪。
这所谓何意境?
有人捻着胡须,陷入深思。
有人似有若悟,摇头晃脑。
黔国公沐晟和英国公张辅自然也是把这幅画的内容放在了心上,各坐在位子上,竟也是一副深思的模样,紧皱着眉头。
如何?凤源兄可做的?
黑袍金丝的朱瞻基紧紧的盯着李凤源,眼里一片期待。
能在这种场合硬钢国子监的博士,可见学识是有两把刷子的,自己马上要前往山西考察,身边最缺有才能的人,这幅画就是入门的考验。
半晌后,李凤源还在苦苦思索着,y
这时,一个带白静的青年人戴着传统的黑檐帽,微笑着从案席最后面走出来,朝着朱瞻基行了一礼,朗声道:在下不才,已然成诗,惟愿一试。
朱瞻基一愣,赶忙说道:哦,请先生不吝赐教。
黑檐帽士子很享受朱瞻基的礼遇,他从一开始在后面就全程目睹了黔国公沐晟和英国公对于黑袍青年的恭敬,就已经大致猜出了他的身份,而朱瞻基此刻出的考题,自以为机遇来临,所以此刻跳了出来,想要得到朱瞻基的赏识。
黑檐帽的士子轻咳两下,不紧不慢的边走边念:
九流渐分逝,北朝沧淮峻。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语毕,众人脸上都是一片思索品味之意,这首诗意境还算中等之姿,音律也有分辨,可是总感觉差点什么。
差点什么呢?
朱瞻基也是脸色一顿,这首诗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程度,轻轻一叹,目光落在了李凤源的身上,顿时愣住了。
此刻,李凤源已经抬起头,微笑的看着朱瞻基,好家伙,原来是你啊,蟋蟀皇帝,蛐蛐皇帝,这个年纪,又能让三杨之一的杨士奇这般恭敬,纵观整个大明也就四个人。
永乐大帝,还有他的三个好儿子外,也就只剩下一个人了,好圣孙,朱瞻基,李凤源缓缓吐出六个字。
所以李凤源已经打定主意,不管怎样,一定要先交好这个未来的明宣宗。
所以当朱瞻基略带失望的眼神看到自己的时候,李凤源就已经在心里想到了一首诗,刚好符合眼前画里的意境。
李凤源上前两步,靠在窗前,缓缓念了起来:
淅沥轻雨推行舟,
旧梦飘絮入江南,
最是天边烟雨色,
一语无言思满绪”。
音落,朱瞻基已经激动的走了过来,拉着李凤源的衣袍,正欲说什么。
只听杨士奇一声大吼,公子注意身段。同时,疯狂的朝李凤源使眼色,示意不要多说什么。
朱瞻基不悦,斜视着杨士奇,杨士奇快步走近前,低声说:殿下,此地不是谈话之地,不如去寒舍一聚。
说完,杨士奇对着众人打哈哈,称身体有恙,先行告辞。
众人一阵挽留后,杨士奇带着朱瞻基和李凤源快步走出了醒楼。
殿下,今日此举大大不妥之处啊。走出醒楼后,杨士奇痛心疾首的走在朱瞻基后面,继续解释道:
殿下即将附山西之地,考察疏通运河堵塞之务,此举是为了借此机会,增加您皇太子的筹码,稳固东宫太子的地位,可如今您公然招揽李凤源,是必会增加有心人的人非议,您之前做工作的可就毫无意义了,汉王,赵王也会以此为题,否定您在圣上心里的地位。
李凤源一惊,这老狐狸官场事务分析嗯很透彻啊,已经根据自己今天的表现推算出了日后的政治局势。
朱瞻基也是一愣,没您说的这么邪乎吧。
杨士奇瞥了一眼李凤源,您以为今天晚会上左都御史陈瑛是谁的人,杨士奇压低声音,他是汉王的幕僚,负责纠劾百官,平日里就没少打压太子的人。
所以,我提前离场,就是为了保护李凤源,他明年才会参加科举,所以礼部那里不会有记录,而他本人也学贯古今,可堪一用。
杨士奇小声的招呼着朱瞻基,向他传授着帝王之术:而如今您对他有礼遇之恩,他必不会二心。
杨士奇转身拍拍李凤源的肩膀,严肃的说道:凤源,你今日得罪了国子监和礼部人员,以他们的心胸不可不妨,你收拾一下,随公子去外考察,此去山高路远,你可能应得?
李凤源一愣,随即乐开了花,这不就是瞌睡了送来枕头,自己正在发愁如何才能交好未来的明宣宗,这不就给自己送来了决好的机会。
于是李凤源快速躬了一礼,愿随公子前往。
好,此去短则三月,多则半年。你要多多照顾公子,必行若成,回来后,国子监必有你一位。
杨士奇重重的拍着李凤源,严肃的承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