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孙翊,能有什么坏心思?
第五十二章 这些内侍该管管了!(旧版)

醉枕江山

军事 |  三国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没多久,一身素白衣衫的孙权便来到了校场,向孙翊拱手:

“主公唤臣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内侍没跟你说?”

孙翊有些诧异。

宗正寺目前事情不多,孙权大部分时间都在孙策灵堂里给孙策守孝。

还有不到一个月,灵堂就要撤了。

等孙翊出征回来,就可以直接搬过去了。

以后跟政事堂、枢密院议事的时候也方便。

正经的前面的议事堂,等正式堂议的时候再过去。

而且孙策的书房也更大。

孙权摇摇头说道:

“张内侍只说主上请臣来校场,便离开了,并未提及其它。”

孙翊微微皱眉,这些内侍太监看来也应该安置个內苑衙门专门统一管理了。

让他们去传个话,竟然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可历代官制,孙翊只对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制度有过大致的了解。

可偏偏这四个朝代都有过宦官弄权,祸乱朝政的例子。

其中尤其以汉、明两个朝代为重。

可偏偏唐朝和宋朝的太监是否掌权,皆依靠皇帝,而且这两个朝代都出现了太监掌握兵权祸国的例子。

孙翊有些忌惮。

再者侯府内侍不过数百人,也不值当专设内侍省。

只把他们当做普通下人使用罢了。

可现在竟然连个话都传不明白,也是没谁了。

或许孙翊找错了传话的人。

不过,从侧面也能看出,去给孙权传话的内侍,应该没怎么把孙权放在眼里,传完话转身就走。

连听孙权询问都没听。

孙权好歹是孙翊的亲兄长,还是宗正寺卿,相当于孙氏族长。

去传话的内侍都敢慢待,多少令孙翊有点恼火。

回头跟徐婉商议商议,看看怎么设置一个内侍省,不会让宦官掌权,尤其是兵权,又能很好的将府内的内侍统一管理才行。

这些内廷的阉人,没有内廷官职的时候,只能被称之为内侍,可如果有了职责,就成了宦官,管理宦官、内侍的,则是太监、都监。

汉朝、唐朝制度中,除非你能保证后世之君,能一直压制太监,不让他们有任何掌握权柄的机会,那是最好的选择。

但,可能吗?

谁能保证朝廷没有衰落的机会?

谁能保证到了后期的君主没有信不过前朝臣子,而以宦官太监相制衡的时候?

祖训自然可以,但并不完美,孙翊目前可能做不到。

那就剩下宋朝和明朝的制度。

宋朝内廷分为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两个衙门,也被称为前后省。

内侍省为后省,入内内侍省为前省。

后省官缺以前省补充,权利、职责也比前省大。

同时,前省又带有些许监管后省的职责。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可后省官职到达一定地步,竟然是可以到前朝做官。

这就离了个大谱了。

北宋六贼中有一半太监,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孙翊对前后省的具体职责区别划分也不太明白。

而明朝从宣德年间,朱瞻基培养太监读书,帮他处理朝政开始就出现宦官掌权的迹象。

后来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直到发展到后期跟前朝官员争斗,直到大明朝灭亡为止。

那么,不让太监读书,不让太监处理朝政,明朝就不会出现太监弄权的事情了么?

在孙翊看来,明朝太监弄权无论有没有朱瞻基让太监读书批阅奏章的事情,都会掌权,也都会发展壮大。

原因很简单,相对比宋朝,明朝太监没有专门制衡的机构。

直到清朝建奴入关,历代皇帝开始打压宦官,给宦官加了诸多限制,才避免了宦官弄权的事情。

可清朝的制度,孙翊的兴趣不大,也没研究过,更不了解清朝皇帝是怎么做的了。

唉,头疼!

说来话长,但这些年头在孙翊脑海中不过停留了片刻就消失了。

孙翊抬头看向孙权道:

“二哥自己找地方坐吧,孙辅回来了,我已经让吏部罢免了孙辅一切官爵,命新任庐陵太守孙邵严查、审讯孙辅同党。”

“无论是谁,但凡与曹操有勾结者,一应抄家、斩首,其家眷贬为奴隶,发往金陵修缮侯府、衙署等。”

“又让孙河领解烦军前往庐陵,将孙辅部曲、心腹全部斩首抄家,同样,其家眷全部贬为奴,发往金陵!”

“所抄没的家产,冲入中枢府库!”

“但对于孙辅本人,毕竟是宗室,二哥你又是宗正寺卿,所以,我想让二哥以家法族规来惩戒孙辅。”

“包括孙暠,我也会将他交给宗正寺来处置。”

“无论二哥如何处置,我都不会插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