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
戟法(旧版)

吾爱孟夫子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方天画戟,古代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科普一下

看着把玩着吞天戟的宁十一,老者也是笑着摸了摸胡子,然后也是一挥手,周边再次出现幻境!

今日老夫传你戟法!他日定不要埋没此戟!

方天戟的画杆似有八荒火龙之灵,触之有焚烧之感;画戟顶端利尖之处透着煞戾无匹的杀气让人凶性渐涨;方天四角之刃仿佛藏着修罗之力

戟为长兵之一,其用法与枪法矛法刀斧法均不同,惟以其钩造之特殊,主力点之不同,故用法亦随之而异,惟过门衍接等处,跳不出盘头夹花诸种方法。戟之主力在于援,故有冲铲、回斫、横刺、下劈刺,斜勒等法;其次重胡,故有横砍、截割等法;再次重内,故有反剔、平钩、钉璧、翻刺等法;末则重柲,有肘逼击、挑击、直劈等法。总之,练习器械,须先知其主力所在,更深究其主力点,宜以何法使用,然后循序渐进,始能应心得手。·否则,若盲然操戈,随意指击,一旦对敌,鲜有不惊遑慌乱,无所措手者;此为习武者之大忌。即如戟法,一势自有一势之主力,一势自有一势之妙用,而熟能生巧,变化无穷,互相发明,互相利用,虽寥寥数势,转辗相生,何止千百,实非专以花拳绣腿,眩人耳目者所能及其万一。愿学者昏能精研深究,推阐而发明,庶古代武术,流转千古,不至为朽木腐草之忽忽湮没也。

戟术犹如龙,龙有八处可用,即头、口、身、尾及四爪。龙头能攒,口能刁,身能贴能靠,爪能抓能钩,尾能摆能缠,戟术亦然也。古之戟法已成绝响,兹就先进万籁声先生

戟术共六路,其基本法为挑、拿、锁、截、刺、勾、内涵,凡四十八法,变化无穷,即:“贴、靠、搜、提、崩、挂、攉、挑、截、拦、托、化、转、还、挫、拉、摇、扑、滑、押、封、闭、折、闪、推、晃、格、扫、打、搂、探、扎、掤、缠、吃、架、抄、贯、抛、片、支、剁、刁、攒、钩、躲、拢、翻”。其变化百二十反串,即:“摇扑护法,扑带还法,扑搜挑法,扑折退法。扑拘劈法,扑冲捉法,扑支扎法,扑托进法,扑贴刁法,贴刁攒法,贴提提法,贴截拢法,扑格进法,反提靠法,反截片法,贴靠贯法,抛片搂法,推晃冲法,攒托劈法,提攒拉法。戟头朝下,搅转三圈进法,各曰‘孤树盘根’。里转三圈托劈法,名曰‘拨草寻蛇’。提劈法戟头朝上,搖晃转圈,名曰‘摇旗磨旗,外为摇旗,内为磨旗。有提搂攒法,贴搂扫法,扫上搂下,名曰‘铁扫帚’。有‘乌龙摆尾’之名,乃大劈戟法。下插到步,名曰“懒龙翻身’,乃大片戟法。有‘黄龙占杆’之名,乃里外推法。抛戟搂法,托化劈法,提拢搂法,拢搂擐法,退步扑法,到步斜进反劈法。提拢捉法,上下晃,名曰‘白蛇弄风’,一云化法。有拦提进法,外推钩拉托里劈拉,外片钩托里劈拉等戟法”。是为六路戟法反串之大凡也。

看着眼前老者的虚影,一遍遍的演示着,宁十一也是不敢错过一个画面!

戟法有“推托”二字,化法有“拘搂”二字,护法有“提撩”二字,招法有“刁攒”二字,又有“贴靠”法,进法有“抛片”二字,又有“提拢”法。另有连环变化一种,习者亦不可不留意焉。即用时“凡贴必刁,凡刁必攒,凡攒必拉,凡拉必钩,必托,凡托必劈,凡劈必搂,凡搂必提,凡提必截,凡截必抛,凡抛必带,凡带必还,凡还必钩,必劈”是也。

另有戟法歌诀曰:“此戟本是一条龙,张牙舞爪令人惊,戟法好似龙探爪,回拉总要奔前胸,青龙低头托戟势,掏着前手不放松,走开到步劈山勇,换手劈山莫留情”!

第一式开式(琵吾式)

第二式初手摇扑。由前式向后门左步,同时将戟扑下,即用月牙砍下。

第三式背身返提。不动右步,将左步收回,与右脚成一直线,背身以戟月反提。(左脚跟向后,即将脚尖朝里。)

第四式回身翻截。回身上右步,将戟抱拢,月牙向上。

第五式进步推挫转还。开左步,偷右步,将月牙外向成圈翻出,如此连进三步

第六式里外三转还。上右步成横进三步,戟随身自里向外转还推出,月牙平行,不可向上。

第七式乌龙摆尾。上左步,月牙向后摆开。

第八式大劈凤凰三点头。回身上右步,再上左步,同时戟头外向钩挂,劈出成右式,柄置左膝头,右手固定之,左手可上下活动,摇三次,月牙向下。

第九式摇旗。仍按前式将戟头向里转还。

第十式缠劈。再外转还上右步劈下。

第十一式燕子掠水。上左步,将戟向里捞回。

第十二式点脚。斜并右步,将戟头向外成圈点下(月牙向下)。

第十三式崩上。向后开右步,将戟崩起(月牙向下)。

第十四式打下。不动步将戟头点下。

第十五式向回一带。再开右步,向回一带,拖戟回走,转身将戟向前推出。

第十六式头路戟法,至前式已终,再度转身顶膝式,一则可为收式,一则为第二路之起式。

另有:戟法虽分六路,变化只有十八式。式名为:神龙出水,青龙昂首,望月式,三环套月,半月式,金鸡啄粟,神龙吐珠,青龙探爪,落地金钱,倒打金钟,横扫千军,骊珠在握,胸罗星斗,夜叉探海,乌龙穿塔,回马剌,进步提撩,抱月式。

三、秘传画戟十四法

画戟为古法,亦极简单,惟以其刃太多,故使用时宜先进主力,前已论之矣;主力既定,用援用内,无适不可,其间斜勒平钩,今之钩连枪法,实脱胎于此,就此而论,故与世俗所传之画戟法,其大相悬殊。其法只十四势,似简实繁,生克变化,极尽神妙,无一势虚设,无一势赘累,熟习之自得心应手。惟古法失传已久,世人既自俗传之非真,欲免其真传,亦无从探索。

(1)横刺

先用左手执戟,如枪法之起势,进前二步,同时用右手接住,起一盘头,然后向右一宕,再向左方用援横刺,取敌上路。身直立向前,头部偏左,目注于援,戟斜上出。比肩略高,援左内右。

(2)斜勒

依上式不必收戟,从左转身向右斜后方,如回马枪势,用迈步前进二步,此为用援之内刃,钩住敌人之后,勒之使倒,而顺势擒之之法,主力全集于援之内刃,身体向前,头目回顾于援。

(3)肘逼击

依上式收戟转身,起一盘头,用左肘紧靠戟柲逼之外击,足用左斜弓步,此盖防援未能钩搭敌人,或钩搭而脱落,若不转手取之,必为所算,故须用戟柲击之。

(4)反剔

依上式用肘逼击后,转手使戟援向右,内斜向左上;·来自“武宗”公众号·然后腾步转身,翻内上剔,如笔挝中之斜冲劈势,足向上式之反对方向作左斜弓步,此为取敌人腰肾二步之势。

(5)冲铲

依上式收戟,先起一盘头,略将右手缩拢,绞步转身,复正前方原向后,双手举戟,援之外刃向前铲去;足成左弓步,此为取敌胸部之势,戟宜平置。

(6)钉壁

依上式收戟,起夹花转身,至背后时,即用戟内,从左面向敌人右腰横筑一下,然后转手,将戟翻向右方,向敌人左腰横筑一下,此为左右并攻之法,手法极宜迅疾,使人防不胜防,转手时犹须不露声色。

(7)平钩

依上式不必收戟,但将戟平置,向前一探;再将内向左转拢进,使敌入我戟之内,然后用内钩搭之,翻身腾步而进,如举篙搭岸,使船急进也。与第二式略用,不过彼用援而此用内,彼斜出而此平钩。

(8)直劈

依上式前进二步,先将戟柲往前一送,双手移至离胡三尺之处紧握,倒过戟柲,用滑步转身,双手抢柲,向前力劈。·来自“武宗”公众号·此为虚实互用法,与回马枪亦复相同,不过专取敌人之顶门。

(9)翻刺

依上式先将双手回置原握处,起大盘头夹花,转身略作后退状,先撒左手向后一晃,复原转回戟柲,转援向右外,从右翻身,向斜下方猛力劈刺。

(10)截勒

依上式不须收戟,但故意向外再宕出三四尺,即乘此闲隙转手使援向左,然后用柲回截击,如敌人已过戟胡,急退后一步,用胡上向外之忍,勒取敌人,与斜勒仿佛。

(11)挑击

依上式收戟后,移两手握于柲之中央,起夹花,身体随花旋转。盘至右方时,用柲向左斜.上方挑击,盘至左方时,用柲向右斜上方挑击,左右各行一次。

(12)横砍

依上式撒双手复原处,注全力于戟胡,转手使胡向右,然后即用胡刃,向右猛砍,戟之部位,略带下斜势,如大刀中砍法相似;此为取敌中下二盘之势。

(13)回斫

依上式不必收戟,右砍之后,乘势将戟翻过头上,单手提戟。此时内向上,援与胡皆向下,用内之刃,向右下斫去,同时变右侧弓步为左弓步,全身向左;此为取人上盘之势。

(14)冲刺

依上式抽回戟柲先起一花,然后将戟从右上方向后宕去,翻至垂直与肩背成直线为度;一瞪足变换步法,戟援从右下方泛起,向前上方冲猛刺;此为取敌喉颚之法,乃戟法中之杀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