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昏君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十一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旧版)

十三醉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三月,穿了一冬的棉衣终于可以压入箱底。

皇庄内热火朝天,土豆,红薯,玉米,三样最耐旱的农作物被埋进土里。

佃户们心里忐忑不安,红薯虽好,可不易保存,也不知宣传上是不是真的。

“六哥,皇帝怎么就突然关心起春播了?”

“我怎么知道,好好的麦子不让种,一堆杂粮有什么用处!”

“听说产量高。”

“产量高有屁用,来年就全坏了。”

“唉……”

佃户轻叹一声蹲在地上,瞬间没了耕种的心思。

这一幕不止在皇庄,整个京师近郊都在上演。

顺天府尹刘宗周虽然一介儒生,面对北京城破也能做到大义凌然,慷慨赴义,自然是朱由检拉拢的对象。

通过几次会面,刘宗周明白了陛下的苦心,放弃东林的主张,决定站到皇帝这一边,吩咐手下衙役全部出动,全力配合春耕。

为了加快进度,朱由检竟然连锦衣卫和东厂都调动了。

这些平日横行霸道的番子一出现在乡村,士绅们顿时慌了,亲自下场督促百姓种植新粮。

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骂街,可田间地头到处充斥着不满情绪,心里早把朱由检骂了八百遍。

一些胆大的,两三个聚在一起,暗骂世道艰难,皇帝无德,不顾百姓的死活。

好像朱由检一片好心并没有得到理解,却在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诋毁皇帝的声音同样出现在江南,或是有人故意引导。

要不然,通讯如此落后的年代,千里之外的事情怎么会传到江南。

一群群儒生汇聚茶馆酒楼,就连去青楼听曲也不忘评论国事。

秦淮河边一处青楼,日头刚落入西山,就有客人登门。

“宋兄,听说皇帝下令京师周边大面积种植蕃薯,此事可当真?”

“刘兄也听说了!不但下令,还动用了番子和锦衣卫。”

“嘘……”

提起锦衣卫,另一个儒生有点害怕。

“怕什么,如今大街小巷都传遍了,他们抓的过来。”

……

儒生声音洪亮,完全不避讳外人。

二楼的一处圆柱后面,两个水做的玉人儿侧耳倾听。

“柳姐姐,你说皇帝真的如此昏庸?”陈圆圆低声道。

柳如是叹气道:“皇帝高高在上,咱们是没见过。

可一群儒生不知道思君报国,却在这种地方妖言惑众,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柳姐姐是在替皇帝打抱不平?”

“咱们的身份哪有资格替皇帝说话,就是看不惯这些儒生,白天一个个正人君子,一到晚间全斯文扫地。

除了一副臭皮囊,那有半点值得称赞的地方!”

“呦,我当是谁呢,原来是柳姐姐在发牢骚。

这帮儒生要是不来,姐妹们喝西北风去,说大话也不怕闪了舌头。”

同位秦淮八艳的顾横波替儒生打抱不平道。

柳如是心口起伏,“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你们这些人导致的。”

“妹妹要是有本事,就早点离开,去了京师说不定还能遇到皇帝,荣华富贵不是瞬间到手。”

“柳姐姐,咱们走。”

陈圆圆拉起柳如是,不想二人在争吵下去。

“陛下,据探子来报,江南儒生妖言惑众,请示要不要抓人。”

李若琏刚接到奏报,就连夜赶到了皇庄。

“百无一用是书生,理他们干嘛,朕让你找的人还没有到京?”

“已经在来的路上,连同家眷一起押解进京。”

“人到了直接送来皇庄,尽量不要走漏消息。”

“臣遵旨。”

黑暗中,一队锦衣卫秘密夜行。

赵文博和一家老小坐在马车上,心里惶恐不安。

老父亲已经过世多年,自己也绝了进入官场的心思,可还是没能逃过牢狱之灾!

“相公,妾身有点害怕。”

“都是相公不好,连累了你们母子!”

望着面前的妻儿,赵文博七尺汉子也难免落泪。

和他一同押解进京的还有弟弟赵文渊一家。

他们父亲赵士祯去世前,曾是明朝的火器专家,

他途入士,一辈子不得志,最后还被卷入了妖书案,落了个身首异处。

兄弟两因此避祸于老家,专心研究火器方面的知识,不问世事。

谁想还是被人惦记,锦衣卫突然破门,押着一家老小离开了家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