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回来的尊严
第二百二十五章 德国工匠精神: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旧版)

空喊

都市 |  都市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女士们,先生们,我也讲几句。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血液和灵魂里,已经把工匠精神深深地铭刻了。”海浪般的掌声过后,海子总工接着阐述。汉娜妹妹发明的同声翻译仪器,让我们不再有语言隔阂和翻译的时间差。

“工匠精神强调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是一种坚守,是对材料、工艺、造型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与精神的敬畏与传承。

德国产品一直以其优异的质量享誉世界,推动德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力便是德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经不单单只是德国的一种产品精神,而是整个德国在工业发展中的体现。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

但是如今,在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1、『德国制造』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

“Madein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

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2、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

有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以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纪式晚期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为什么?

二战结束后,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废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战火摧毁,德国人死活也要把当年的照片找出来,把当年的设计图找出来,一定要按原样一座座地重修起来。今天你跑到德国去看,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几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由于德国的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因此人们说,德国建筑师重视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3、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

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我曾在柏林与一家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聊过天,我说:“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这位经理这样回答我:“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

4、探求本质,考虑长远

今天德国人一般只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建高楼,那也是世界级的大高楼,但有一个条件,这种高楼从任何方向倒下来时,不能压到另一栋楼。所以越高的楼房,周边留有的空地就越大。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德国人建房子时,是一定要考虑到当它倒下来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的。

5、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

“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

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掌声过后,铁心侠车间主任走上台,激动地讲述他的体会:

“各位专家、领导、同志们,我很激动,公司让我发言,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我想谈一下C国制造在智能制造上到底缺什么?我总结大概有5个短板。

第一,精细加工。有一次我修理一台机器人,修机器人有很多的关节,一般就是6轴,里面有一个轴承座出了问题,我想委托外单位做一个,我们要求的同轴度是2微米,但国内最好的供应商只可以做到5微米,没有办法我就到德国找了一家公司做出来了,把这台机器人修好了。这说明我们的基础工业差距很大,精细加工需要很好的培育。

第二,精细装配。比如瑞士手表,好就好在技师会制造工艺,会制造模具。我们的工艺手工比例很小,大部分工匠的能力都放在制作能力上。

第三,精细检测。我曾经跟过一个德国的技术开发部门的管理者,我跟他去考察一个供应商,我看他考察供应商看什么?

他第一个就去看检测部门,他说品质好靠的是什么?就靠你的检测手段!你能看到多细微的东西,能力就有多大。所以精细检测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鉴定它是否好。即便你造出来了,但是你没有办法鉴定,品质还是差的。

第四,精细材料处理。这是企业的一项技术秘密,所有的工艺参数不会外露,因为这个材料的处理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比如说我要抄袭一个东西,外面的形状和尺寸都可以量,唯独是材料热处理没有办法量。

第五、高精度的传感器研发。智能制造靠的就是传感器。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给它太多的传感器,它最多就是一个搬运的机器人,按照你给它的程序搬运。如果你要它智能化,你就要给它传感器,有湿度、有压力等等,使它有灵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

没有特长怎么能叫工匠?

说一个案例,就是机器人里面的感应头,这个感应头原本我们是造不出来的,我们花了1年的时间把它造出来了。既然可以买的到为什么要造他?

我认为从事设备维护,工匠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为企业降本增效。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价格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

怎么做?其实核心部位都是手工做出来的,在什么都没有的前提下去摸索。你必须要去做一些工具,工匠就要学习,要会研究工艺制作工具。

C国师傅的感觉,德国师傅的数据。

两句话:多练生感觉,多记生数据。我曾经跟过6个C国师傅,10个德国师傅,C国师傅教会我两个字:感觉,德国师傅教会我两个字:数据。

感觉怎么出来的?有时候我看了师傅做了一个设备上的调整,一调就好,我很好奇,就问师傅怎么调出来的,你教我一下。C国师傅本事大就大在什么都不教,你多做做就会了,我一做就是三年,终于把这个操作学会了。

去年我到德国学习,我跟德国师傅做一个操作,一根轴弯了,德国师傅说你用火焰把这个轴矫直,我就拿着东西去做,被德国师傅一把抓住,说给你一个东西。我一看他给我了一个表格,上面都是数据,什么样的轴加温加多少等等都写的清清楚楚,我按照他给我的表格2个小时做好了。

我跟C国师傅学一个操作用了三年,我跟一个德国师傅2个小时就学好了,我很崇拜德国师傅,他们的确是有特长的,于是我就注重数据的整理和记录,直到有一天我却怀疑数据不管用。

在我的厂里有一个德国师傅和我的关系很好,一个故障出来了,他是不相信感觉的,他是相信数据的,你说一个故障出来的时候哪来的数据?在没有数据的时候这个方向怎么判断?

于是在这个故障面前,他花了8天时间把故障查出来,我花了45分钟时间查出来,我不是说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本事,我觉得他的感觉没有我们好。我们的中医其实也说不出来什么数据,而是感觉。

我修机床其实是用阴阳法,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技能。一个轴承要转起来靠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没有阴的话,轴放在空中怎么会转?所以我排除故障的时候就看这个问题是阴的问题还是阳的问题。

因此我花了45分钟诊断出来以后快速解决掉,后来我想这两个事情合起来就是,既要有C国师傅的感觉,又要有德国师傅的数据,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技工。

学习,不断地学习,缺什么就学什么。工匠最大的特点是会制作工具。然后形成标准,试验数据,我们排工艺流程,做工具清单,提出环境要求,最后作出安全规范,这个标准化的东西就是企业最值钱的东西,拿了这个东西就可以规模化。”

最后发言的是关孟飞,他对比了德国人和日本人工匠精神的差异。

“各位领导、专家,我是汽车维修工程师,因为咱们天宇有日系和德系车,所以,我很有幸学习了这两个国家车辆维修技术,也是一点感触吧。

我认为:日本是把人发挥到极致,德国是把设备发挥到极致

我跟德国的技术接触的比较多,它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精致。他们设计和制造每一款产品,在需要设备投入的时候,是什么技术新就用什么技术,有新的技术德国人马上就会用,普及新技术的能力特别强,而且不大讲究成本,该投的就要投进去。

我在汽车行业所以也免不了和日系汽车进行沟通。跟日本人打交道我就发现他们的概念不一样,他是什么技术成熟用什么东西,能省的地方尽量省,所以他们的生产线比较简陋。

日本是把人发挥到极致,德国是把设备发挥到极致。这是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日系企业在生产管理当中还是比较出彩的,所以德国人为什么要学日本企业的管理,因为它的确可以为企业降本增效,它把现场的管理做到极致。

作为C国制造来说,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我认为我们既要讲究德国人经典制造上的风格,又要提倡日系的精准管理,这两者如果捏在一起难度非常大,当然也要看偏向什么地方做什么产品,如果偏向经典产品还是精致化的,如果是管理的话还是倾向日本人的管理模式,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关孟飞发言结束后,我宣布一小时自由讨论。会场热火朝天,人声鼎沸,有人请教汉娜、海子总工,也有相同技术部门的工程师在探讨技术、工艺和流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