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僧法海,我佛慈悲
等级详解及相关资料(旧版)

二公子

同人 |  影视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菩萨五十二阶次,即菩萨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所要阅历的五十二个等级,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述,包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详细是:

1、十信:也叫“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十住:也叫“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3、十行:也叫“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4、十回向:也叫“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5、十地:也叫“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6、第五十一位;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7、第五十二位: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即是最高圆满的果位——佛。

十信位

‘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决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便利。’

一、决心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全部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决心。’

二、念心谓对过去劫中轮回情况,信任明晰,忆想无忘。经云:‘很多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想,得无忘记,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谓以精纯、无间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进趣真正清净境地。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天然显发。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才智,名曰慧心。’

五、定心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方针在即,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创造,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谓坚持心进无退,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经云:‘心进安定,坚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谓以护法心力,将佛光回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映。经云:‘觉明坚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谓将心回向于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谓由心住净戒,而得安闲,故能遍游十方国际,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意。经云:‘住戒安闲,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关于修行十信位的时间,《璎珞经》谓,修此十信,经一劫甚至三劫,可至初住位;《仁王经》云,十千劫中行正路,其进退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不定;《起信论》则谓,经一万劫修此十信,可得成果。

十住位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继续进修,作真便利,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显发光明,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便利,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而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创造,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修德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晰。由明晰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肠涉知,俱得明晰,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爸爸妈妈,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便利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化他,善巧便利,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便利具足住。’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组成,日以滋益,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组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便利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真佛子,而绍继佛种也。经云:‘构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务,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设灌顶,名灌顶住。’

十行位

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已得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欣。由浅至深,始自欢欣,终至实在,而成十种:

一、欢欣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利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欣行。’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全部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量,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灵通无碍。经云:‘种类出世,穷未来际,三世相等,十方灵通,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全部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全部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安闲。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异,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榜首,可谓至尊至重。经云:‘种种现前,咸是榜首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实在行谓前圆融得相,一一皆是无为实在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实在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实在行。

十回向

回即反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反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全部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转向法界万类众生,满意梵行,进入相等法界。

一、救全部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具有神通,成果诸佛所行事已,当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心为最,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回此无为之心,趣向寂灭之地。经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全部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谓前离众生相,则是可坏,今复坏前可坏,离于能离,则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而归趣于本觉。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三、等全部佛回向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全部佛回向。’

四、至全部处回向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理地,如佛无异。经云:‘精真创造,地如佛地,名至全部处回向。’

五、无尽积德行善藏回向谓前至全部处是国际,等全部佛是如来,然如来为全部国际之如来,国际即全部如来之国际,国际如来,涉入无碍,积德行善无尽。经云:‘国际如来,相互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积德行善藏回向。’

六、随顺相等善根回向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相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相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全部众生回向设既修真因,善根成果,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相等,故能成果全部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经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果,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全部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全部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经云:‘即全部法,离全部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摆脱回向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才智明晰,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安闲无碍。经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摆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满意成果,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不同之相,了不可得。经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十位置

谓菩萨所证之位置,依此渐进,终至佛位。然位置有浅深,故始自欢欣地,终于法云地(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分为十阶位:

一、欢欣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路,尽佛境地,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灵通,觉通如来,尽佛境地,名欢欣地。’

二、离垢地谓由进佛境地,明晰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显着发。经云:‘净极用生,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满意,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照破全部情见。经云:‘照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名胜谓由前焰慧,照破全部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便是诸佛境地,无有能胜。经云:‘全部同异所不能至,名难名胜。’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显着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至。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润泽,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等觉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证入妙觉果海,无复进步,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步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妙觉

指觉行满意终究佛果。修行至此阶位,则可断尽全部烦恼,才智满意,悟得绝妙涅盘之理。且可超越四魔,照达全部事理,一念一时知全部佛国等事。经曰:“常住一相,榜首无极,湛若虚空,全部种智,照达无生,有谛始终。唯佛尽头,众生底子,有始有终,佛亦照尽,甚至全部烦恼、全部众生果报。佛一念心,称量尽原,全部佛国、全部佛因果、全部佛菩萨神变,亦一念一时知,住难以想象二谛之外,独在无二。”

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色界】分四禅十八天:

一、梵众天、

二、梵辅天、

三、大梵天(初禅三天);

四、少光天、

五、无量光天、

六、光音天(二禅三天);

七、少净天、

八、无量净天、

九、偏净天(三禅三天);

十、福生天、

十一、福爱天、

十二、广果天、

十三、无想天、

十四、无烦天、

十五、无热天、

十六、善见天、

十七、善现天、

十八、色究竟天(四禅九天)。

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①、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②、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⑤、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⑥、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十八不共法:

⑴、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⑶、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⑷、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⑸、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舍。

⑺、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⑻、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⑼、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⑽、慧无减:佛陀具一切智慧,无时无刻不再观照智慧中,是名慧无减。

⑾、解脱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是名解脱无减。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苦的感受。

⑿、解脱知见无减: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名迷惑,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果位”的等级可以分成三种:“罗汉”、“菩萨”、“佛”。“罗汉”:是自觉者,也就是说达到这种果界者,只能达到自我觉不可以度化他人,也是“三果界”中最底层。“菩萨”:是自觉、觉他者,也就是说达到这种果界者,不但可以达到自我觉悟,还可以度化他人。它在“三果界”中处于中间位置。“佛”:是自觉、觉他、觉行三果界圆满者,也就是说达到这种果界者,不但可以自我觉悟、度化他人,还可以度化众生,他是“三果界”中最高的果界。

“沙弥”——未受戒的男僧;“比丘”——受过戒的男僧,“沙弥尼”——未受戒的女僧;“比丘尼”——受过戒的女僧。“法师”——对通晓佛法的僧人的尊称;“经师”——对通晓经藏的僧人或善于通读经文的僧人的尊称;“三藏法师”——对通晓“经藏”、“论藏”、“律藏”的僧人的尊称;“主持”(方丈)——指掌管寺院所有事物的人,因为在过去主持住的地方一方见丈,所以又称为“方丈”。“助持”——指以后准备升方丈的人。“监院”——指监管寺院中所有事物和纪律的人,在寺院又被称为“大和尚”。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①、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②、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③、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