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村人
第一章 刘氏家祠(旧版)

忧伤的少爷

短篇 |  短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们村的庙会,有句话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这方圆数十里内,恐怕只有我们村才有祭祖的庙会。

我们村在六十年前,也就是我爷爷的那一辈,全村都姓刘,因为我们村民风淳朴,许多人都慕名前来,随之其他姓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在这其中,就有二狗子,说是二狗子,实际上他已经快五十岁了,听爷爷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来了我们村,是个哑巴,耳朵也不合适,腿脚也不太好,而且稍微还有点驼背。

他刚来我们村时,所有人都不同意,唯独爷爷见他可怜,将他留了下来,这都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他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打算。

在我八岁的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全村都从山上搬到了山下,而他却依旧待在山上的那个破窑洞里。

要不是村里要修山上的路,会占用他的‘家’,说不定他会在那儿呆一辈子,自从离开‘老窝’后,他又去了更高的山腰处安家。

他每天都会游走在山上山下之间,但是他从来都不偷鸡摸狗,干一些鸡鸣狗盗之事,相比起我们村有些‘正人君子’,他定然是磊落许多。

家祠的庙会当然是我们刘家的庙会,其他姓的人当然也有,毕竟在一个村里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再者说,大家也都是乡里乡亲。

从庙会的前两天开始,大家就开始忙活,掌勺的是村里的‘手艺人’,他自幼学过厨子,爷爷那辈人,只有他一个是做厨子的,更多的是木匠。

他作为大师,身边围着一群人都在帮忙,洗碗的洗碗,摘菜的摘菜,不过都是些女人,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倒是十分和蔼。

院子里还有一人在写对联,这是每年的规矩,庙会的对联必须由他来写,因为他是我们村唯一一个当过教师的,并且毛笔字也是一绝。

他原本也姓刘,不过在他小时候,他母亲将他过继给了自己的姐姐,因此他也随之换了姓,改姓李,但是依然住在我们村。

家祠大殿坐着的,是我们村的‘德高望重’之辈,沙发最中央坐着的,是我们村目前辈分最高的,就像是我们的‘族长’一样。

我们的家谱,就保存在他的手里,家谱我只看过一次,只是模糊记得,我们家谱是光绪三十三年修订的,除了家谱,还有许多东西都是那时候做的。

仿作的‘青龙偃月刀’,还有‘雌雄双剑’以及‘丈八蛇矛’,还有清朝一个王公大臣提的牌匾,不过后来都被偷了,就连家谱也差点被贼给偷去。

因此,家谱一直就保留在老爷子手里,后来我们村一个和我父亲同辈的人,将家谱翻新了一下,一式三份,他也就随之留了一份。

我们的家谱上,一共有三个房头,我们是二房的,但是从我爷爷那辈起,就已经不在‘续谱’了,所以他才会重新修订。

据听闻,我们的先祖是清朝的一个大官,不过,我们供奉的先祖都是汉朝的诸位皇帝,听老辈人讲起,我们这一脉要是追本逐源的话,祖先就是汉高祖,所以供奉着他们的排位。

其中就有刘皇叔的排位,武圣关羽,和张翼德的雕像就在刘玄德的两边,除此之外,还有一件财神殿,专门供奉武财神。

院子里还有一班人马,是唱戏的,这也是每年的规矩,吃喝完毕,大家都要即兴唱两段,一来是助兴,二来也是敬神。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小孩,自从搬到山下后,这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许多的小孩我都不认识,他们追逐打闹,翻墙倒土,玩的不亦乐乎。

还有许多外地人,他们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回来,因为他们也姓刘,听父亲说,我们也是在山西大槐树下搬迁过来的,所以家族四分五裂,很多人都在追寻祖先。

家祠如今已经翻修过三次了,原先的基础也不知是什时候建的,据说是清朝时建的,但是我却不以为然。

爷爷经常说,那时候的家祠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金碧辉煌’,可是后来破四旧时,大部分建筑已经被毁,曾经的辉煌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经过岁月的璀璨后,大殿已经称为了‘断壁残垣’,出了大殿外,就还有一件柴房,一间厨房,还有一件偏殿,说是偏殿,其实是一间不足十平的小房间。

它的作用主要是逢年过节时,唱灯戏时需要搭台用的,再往平时,根本没有任何的用处,大门也已经不见了,门口处还有一间破碎不堪的茅草屋,就想是摆设一样。

整体的建筑坐西朝东,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家祠里除了供奉祖先外,还有山神爷的牌位,听说也是老物件,后来也被偷了。

翻修时只是将四周的荒草收拾收拾,然后将门口的茅草屋重新收拾了一下,还有偏殿重新加固了一下。

第二次是给山神爷重新修了一件庙宇,从此将家祠和山神庙给一分为二,后来因为修路,所以将家祠也搬到了山神庙。

二狗子的家就在家祠旧址的旁边,这一次可谓是大兴土木,全村的男女老少,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我们现在的家祠。

整体还是坐西朝东,大门在正东面,庙就建在我们村旧址的村口处,左边是我大伯家,右边是上山的路。

门口的牌匾上写着四个大字‘彭城刘氏’,大门是拱门,有两道门,踏进大门后,有一篇竹子,穿过这片竹子,就是二进门,上边的牌匾上写着‘汉室遗风’。

跨过两道大门,就算是进入了家祠,最南边就是我们的‘家神殿’,上面挂着的牌匾上面却写着‘佛光普照’。

爷爷经常说,也不知什时候我们的祖先信佛了,家神殿里面供奉的就是历朝历代的祖先,正中央有一张神卷图,上面就是光绪年间我们祖先的九亲图。

下边摆的就是众先祖的牌位,正中央的牌位就是高祖皇帝的,皇叔的牌位单独列在一旁,因为有二爷和张飞的雕塑要排列左右。

出了大殿,北边就是财神殿,供奉的当然就是武财神‘关二爷’,我曾询问村里年长的人,为什么有了二爷的雕像,又要单独修一间财神殿,他们说这是规矩。

当初我不懂这是什么规矩,后来我才知道,早皇叔面前,他永远是‘二弟’,但是将他单独拿出来,那可就是武财神,这便是规矩。

再往北边,是一件空房间,这间房子就是用来唱灯戏的,平时有人要聊天什么的,也就都在这间房子里,比如今天,人们都在这间屋子里闲聊。

这间房子的正对面,是大门,大门的隔壁是一间像门房似的房间,平时需要有人照看时,那人就住在这件房子里。

再往北走,就是厨房,今天的大师就在这里忙碌,厨房的对面是空闲的一片院子,摆着桌子什么的,还有抬棺材的木杠都摆在这儿。

再往北走,就是山神殿,自从我们原来的山神像被偷以后,村里的‘老爷子’请村里的‘绘画大家’有重新画了一副山神图。

说他是画家,倒也有点张冠李戴,因为他没有在绘画上,挣过一分钱,不过他的绘画天赋,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

村里原来不知道它又如此高的早已,是有人在他家地里的茅草屋里发现墙壁上的几幅画才知道。

墙上的‘王二小放牛’‘炸碉堡’等等几幅画可谓是栩栩如生,恐怕方圆百里,没人有他如此高的水平。

他曾经在我的作业本上画过一幅‘齐天大圣’,可是后来被我给弄丢了,为此,我差点厂子都悔青了。

他在绘画完毕后,村里的‘会长’请专门人将其做了出来,就是现在山神殿里供奉的这副牌位。

整体就这么几间建筑,原先我不知道庙宇为什么不坐北朝南,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建庙之前,是所谓的‘大师傅’设计的图纸。

‘大师傅’也就是和尚,他在我们村有亲戚,也是有点本事的和尚,因此村里几乎所有上了年纪的人都在念经,可以说佛教在我们村是大行其道。

父亲经常说他小的时候,只要是家祠的庙会,首先三牲是必须的祭品,而现在,就连庙会的‘斋饭’也都是清汤寡水的。

每次的庙会,他们这群所谓的‘和尚’肯定先要念经,念完经后才会进行其他的项目,换而言之,他们将我们的家祠当做了自己修行的寺庙。

因此,换来了很多人的不满,我们村的会长每年都会换,大家轮流做,今年轮到了村后的几家人,他们可不会惯着‘他们’。

‘和尚’们早早就在为今天做准备,可是几位会长却一点也不给谈们面子,不经大鱼大肉的招呼村里人,并且一改往常,将庙会搞得十分喜庆。

气的‘和尚们’就连人影也都没见,坐在屋子里,所有人都在聊天,有人说几年可算是出了一口气,不然又会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的。

作为家祠,那就应该是村里人自己搞,那就轮得到他们一群和尚在这里指手画脚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正在聊天。

忽然,庙外玩耍的小孩熙熙攘攘的大喊大叫道:“二狗子来了,狗子来了。”

说话间,二狗子就一摇三跛的从门外走了进来,几乎村里的所有人都将他当做傻子,唯有一个人却一直乐意和他聊天。

这个人也是爷爷一辈的,人们将他称为‘猿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称呼他,我请教了许多人,没人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他们两人,经常坐在一起聊天,纵使‘二狗子’是哑巴,耳朵也不好使,可是和‘猿人’聊天却是聊得十分入神。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