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圆梦弥憾
第二十六章 敲定发行(旧版)

从本章开始听

除了中影以外,国内真正具备大规模发行能力的,在09年这个时间段一共只有三家:华宜兄弟、伯纳影业和光纤影业。

这其中,华宜兄弟类似好莱坞七大那样的公司,以制作发行A类电影为主,基本不做独立电影发行业务。

而伯纳主打香港电影发行,于冬基本上垄断了香港电影内地的发行。

光纤影业之前是伯纳的小弟,跟在老大哥身后蹭蹭香港电影的热度,时不时的也主投一下自己看好的香港电影,也是在今年才渐渐的将重心转移回内地,《气喘吁吁》、《斗牛》等都是光纤今年主打的项目。

相对前两家,光纤的包容度更大,条件也最好谈。

这不,光纤影业的二哥张钊亲自联系了林奇,并约在林奇下榻的酒店咖啡厅见面。

这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也是在他的带领之下,光纤影业一年一个台阶,从06年到10年,实现了让业界震惊的光纤加速度,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如果《精武风云·陈真》没有出现的话。

票房被同期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全面压制,张钊成为了背锅侠,11年离开了光纤,创立了乐事影业,又实现了乐事加速度。

更实在老贾远逃米国之后,独自扛起了乐事影业,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事实证明不是张钊的问题,实在是友军不给力。

总之这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人,懂电影,更懂商业。

“《活埋》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想要获得票房上的突破,就不能走寻常路。”张钊并没有和林奇上来就谈代理发行的问题,而是给林奇推销自己的宣传思路。

“魔都电影节21日就要闭幕,如果《活埋》交给我们光纤来运作,我会把档期定在6月24日,也就是《变形金刚2》上映的日子!”张钊自信地笑了笑。

“那不是以卵击石么?”林奇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看似以卵击石,其实不然。”张钊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很多人都觉得和大片同档期上映是找死,其实他们只是看到了大片的票房收割能力,却没看到大片在收割票房的同时还把票房大盘提高了呢?”

林奇忍不住点点头,后世的《分手大师》走的就是这个路子,选择和《变4》同天上映,结果愣是凭着不算优秀的品质,拿下了两个多亿的票房,堪称碰瓷儿界的典范。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100个人涌进电影院,有十个人选择看你的电影,就比只有5个人去电影院,全部选择看你的电影要合适的多。

去电影院的人,哪怕只有1%的人选择看《活埋》,按照《变2》四个多亿的票房来算,《活埋》都能拿到400多万的票房。

“这是宣传方面,我再说说发行。”张钊看到林奇的表情已经出现了认同,赶紧加了一把劲,“光纤在6月是没有任何电影上映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争取到更多的排片率。”

摆事实讲道理,说话有理有据,林奇承认自己被说服了,但是:“张总,您说服了我,接下来咱们可以谈谈发行的问题了。”

“呼···”张钊也是松了一口气,魔都电影节的这几天,光纤可谓是颗粒无收,连名的都没听过的国外电影他们不感兴趣,少量的国产电影还大多名花有主,如果不能拿下《活埋》,这魔都就算是白来了。

两方经过商讨,最终达成了一致——光纤获得《活埋》的全天朝发行权,宣发费用100万,由林奇方面垫付,之后从票房当中率先扣除,光纤方面则收取总票房10%的发行费用。

由于这是一部独立电影,因此光纤方面也没办法争取更多的票房分成,最终只帮林奇争取到了45%的分账比例。

这方面林奇还算满意,而最让他开心的,其实还要属《活埋》的海外版权被兜售了出去。

RideAttractions公司,翻译成中文应该叫做路边吸引力公司,最终从一众海外片商当中脱颖而出。

这个电影公司可能国内观众不是很熟悉,但论及发行能力却丝毫不弱,北美欧洲都有渠道,最关键的是他们选片的眼光非常的好。

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大表姐主演的《哦冬天里的骨头》;2016年第一丧片《海边的曼彻斯特》都是这家公司发行的。

100万美金,林奇打包出售了《活埋》的欧美发行权。

至于日韩、港台以及东南亚的版权,则被威旺国际收入囊中。

这是一家创意灵感来自网飞(Netflix)的发行公司,主打东亚范围内的影片在线租赁服务,这两年刚刚进入电影发行领域,但依靠湾湾财团的支持,发展的也是有声有色。

50万美金,别看比欧美的买断费用低,但整个东亚地区的票房上限也没欧美高啊,就这还是托了陈昆的福,我昆哥的《画皮》可是亚洲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

林奇也体会了一把贾科长、墨镜王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