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圆梦弥憾
第二十四章 一鸣惊人(旧版)

从本章开始听

《活埋》的首映式一直持续到了七点左右才结束,这比预期之中迟了不少,主要还是因为现场观众的提问太过热情,也太过疯狂,磨磨蹭蹭地,于是就到了这个时候。

即使首映式结束之后,记者们依旧将陈昆团团围住,整个剧组就只有陈昆和林奇两个人,记者们对导演兴趣不大,于是陈昆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离开放映厅,陈昆的身边还是聚集了一大堆人,熙熙攘攘地在电影院门口又采访了约莫十分钟,这才放过了陈昆。

夜晚,渐渐深了,魔都的热闹和繁华却还没有结束;当清晨再次来临时,整座城市又一次复苏过来,迎接崭新一天的朝气和生机。

林奇一大清早就醒了过来,今天还有一整天的繁忙工作。

《活埋》的首映式结束了,但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是官方场刊的媒体评论,然后是电影在各大影院的正常反映,再是观众对电影的反馈;与此同时,媒体也将展开对陈昆的采访,电影的宣传必须迈出第一步,然后是寻求发行公司,再是安排档期,如果没有找到发行公司的话···不!不可能!

繁忙?昨天的首映式是最不繁忙的部分了。

虽然昨天下午的首映式十分顺利,媒体和观众的反馈信息都十分喜人,但对于林奇来说,那些不过是现场的气氛而已,尤其是在像电影节这样的盛会上,观众往往会在放映厅里展现难以置信的热情,可是在观影结束之后,却没有人会记得这部作品,更不要说奖项上投票了。

首映式的狂潮仅仅只是一个假象,真正的较量是从影评开始的。

随手从酒店的架子上拿下一期电影节最新一期的场刊,令人欣喜的事情发生了,《活埋》出现在了最新一期的封面上。

这出乎了林奇的预料,在他的预想中,虽然《活埋》的质量在那里摆着,但由于自己只是个新人,而电影展映的时间又不算好,能出现在第二页就已经是让人惊喜的成绩了。

其实林奇想的也没什么错,不过应了那句话,全屏同行衬托。

两部备受关注的内地华语电影口碑并不理想,主办方也是愁的不行不行的,在自己家门口把奖项颁给外人,虽然能彰显自己的大国风范,但你要说心里不难受那是不可能的。

就在主办方一筹莫展的时候,没想到东边不亮西边亮,《活埋》以黑马的姿态横空杀出,关键是持续了十几分钟的掌声实在是太扎台型了。

遇见这么强力的友军,不吹还等什么呢?

“陈昆的独角戏,点亮整个大屏幕!再次展现出了电影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看电影》杂志的评论标题十分显眼,清晰地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一部迷人而残酷的密闭空间生存电影,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将惊悚和悬疑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隐藏在剧本背后的现实政治意义更是拓宽了电影的深度,为一场生存游戏赋予了社会意义。

在这不得不夸奖一下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林奇,他对于节奏的掌控和氛围的营造,让人眼前一亮,据悉他才刚刚从北电导演系毕业,假以时日,此子前途不可限量!

只是这一次,他不是电影的主角,陈昆才是。

作为一名当红偶像小生,陈昆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展现了自己从影以来最惊艳的一次演出,他的表演游走于坚强和脆弱、绝望和希望、痛苦和恐慌之间,迸发出了难以置信的能量,为电影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向人们宣告,我陈昆是一名演员!

诚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剧本的薄弱和错杂还是削弱了核心的深入,但陈昆的表演完美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呈现出了一部自《SAW》以来最为有趣的密室电影。”

赞美,毫无保留地赞美,作为全国最权威的一份电影杂志,《看电影》为《活埋》打了9分的高分(满分10分)。

《看电影》的影评为《活埋》开了一个好头,但显然这不是唯一的赞美之声。

作为魔都电影节的多届评委,周立铭应该是国内最著名的影评人,有着天朝罗杰·艾伯特之称。

这位性格爱憎分明的影评人,毫不吝啬对《活埋》的赞美之词。

“一次近乎不可能的挑战,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这就是周立铭影评的标题,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密室电影向来不缺少佳作,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完成镜头和视角的调度,这是第一个难题;而如何在有限的表演空间里完成角色的塑造和主题的阐述,这则是第二个难题。

在《活埋》之中,这个难题达到了极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口棺材之中,并且只有一名演员出镜,将类型电影发挥到了极致。

在如此极致的框架之下,导演林奇对于观众情绪的把控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节奏控制能力,跌宕起伏的剧情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视线;而且还在氛围营造方面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天赋,让人回想起了当初M·奈特·沙马兰在《灵异第六感》里的惊艳表现,在惊悚和悬疑之中紧紧地抓住希望的绳索,将悬念保持到最后一刻。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华人拍出来的电影,更夸张的是他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

我个人绝对不会喜欢被活埋的滋味。

在如此有限的资源支撑下,表演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而陈昆展现了令人惊喜的演技,不仅带动了观众情绪,更重要的是,让主题得到了升华。

在国家机器和大型公司面前,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脆弱和悲凉。

一句“对不起”,却支撑不住生命的重量!

单纯从剧本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细节的缺失和格局的局限,制约了深度的挖掘;但这却是一部表演胜利的作品,情绪的放大和挖掘让观众真实体验了一把过山车的跌宕起伏,在观影结束之后的恐惧和庆幸,正是电影成功的标志。

一个木盒子,一名演员,拍摄出一部令人窒息的佳作,这是一次近乎不可能的挑战,但科特斯却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更重要的是,它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一名演员——陈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