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九龙帝尊
061 彻底灭绝匈奴的办法(旧版)

吾乃周天子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众位将领为了一个名额,开始了全军浩大的骑射比试。

最后夺冠的是岑都尉,展现出来的骑射技巧让很多将领心服口服。

其实在蒙恬心里岑都尉也是其中最好的人选,毕竟岑都尉是常年在北方抗击匈奴的老将领了,不仅非常熟悉匈奴作战的骑射技巧,而且对于北方的草原地形和形势了解甚清。

于是,蒙恬从各军团中调出精锐的兵力两万,其中主力一万,替补一万。

替补的存在,是为了以后出征匈奴的士兵死伤后,能够及时的补充人数。

而且将工部带来的马鞍和马蹄铁全部分派给他们,下了军令让岑“将军”在月底前将一万的骑兵训练完成,争取早日能够出击匈奴。

另外,蒙恬在暗中派出自己最忠诚家将,让其乔装成商贾,前往北地的匈奴集市购买奴隶。

其实,即使没有周铭的存在,蒙恬和大秦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完成抗奴大业,只是时间要往后两年而已。

但最可怕是匈奴的游击能力,简直防不胜防,所以从战国开始各国才会修筑长城来预防匈奴。

如何能一劳永患的解决匈奴问题?曾经嬴政这样也问过周铭。

以周铭领先两千年的见识来看,即使解决了匈奴,北方的浩瀚草原也会衍生出其他的游牧民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华夏几千年来,十几个皇朝替换中,唯有清朝没有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甚至一统了浩瀚的北方领土。

清朝能做到的主要是两点的原因,第一个是技术的隔绝,长城成为汉蒙天堑,汉蒙交流完全阻断。没有技术等资源,朦国人只得在草原上安心牧羊。

其二是最重要的是人口,清朝在朦国旧地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对朦国地区地块进行了划分,地块内的朦国部落不允许到地块外游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让聚沙成塔式的迅速崛起成为浮云。

为了满蒙友好,清朝统治者做了妥协,接受朦国大汗封号。同时推动朦国喇嘛教发展,清朝规定朦国每个家庭留一人守灶,剩下的人必须信黄教并全部出家,喇嘛教徒可免交赋税,以此巩固宗教成果。如此,生育人口的骤减,朦国地区人口越来越少,反抗更是遥遥无期。

在大秦,匈奴倒是不易学会大秦的技术。不仅大秦,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匈奴可谓是痛恨不已,青铜禁止卖给匈奴,所以人口是主要的原因。

河套以北拥有着非常广阔的草原,面积几乎是现在大秦的三倍。尤其在以北的地区,更是地广人稀,养个几千万人真的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所以周铭的让骑兵俘获匈奴,其实包括了给匈奴gao的“计划生育”的想法在内。

试想一下,如果每年抓个十几万的奴隶回来,匈奴本来就百万人口不到,不到十年便会不攻自破了。

如果匈奴最后像汉朝一样臣服也行,让他们每年供奉千万牛羊马,尽可能的压榨、分化他们。

当然前提是,大秦的战力一直要强于匈奴才行,否则被匈奴反攻回中原,闹出类似五胡乱华的惨剧就悲剧了。

但周铭并不担心,只要不改掉大秦的军功制即可,而且有他在呢。他打算让所有人形成一种潜默化,将匈奴的北方来当做大秦的牧场。

像以往的汉化,在周铭看来不需要。大明子民的华夏血统已经被污染的不能在污染了,在大秦周铭想要保留华夏纯粹的血脉下来。

游牧民族的威胁,周铭要在秦朝的时候彻底终结它们,不能重现五胡乱华,几千万华夏子民被杀的只剩下几百万的情况,不能重现清朝的扬州十日等惨剧,不会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情况,他要让大秦从身心彻底征服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

沛县,原县令李斌虽然被嬴政提拔成郡丞,但他并没有立即动身启程。

因为一件事,打扰了他的行程安排。

十天前,他在单父的好友吕文从单文写信给他,说是打算要来沛县投奔他,但至今未到。

单文县距离沛县何止几百里,感觉用马车跑至少也要花个十几天时间。

但吕文是他难得的几个好友,李斌自然不敢怠慢。

所以,李斌必须要等到对方的到来。否则等对方到了沛县,可能他已经离开,到时候吕文到了,不知他的去向就不好了。

而大秦让上任的时期在下一个月后,所以李斌并不急。

等到吕文到了后,再将自己的打算和安排告诉对方。

如果对方打算留在沛县,李斌觉得自己可以让新任的县令萧何帮他一二。

如果跟他前往长安县,那就带上他一块上路,在长安县当郡丞的自己,不会让他受委屈便是!

反正沛县虽然距离咸阳也是差不多几百公里,但他已经跑了那么长的路了,也不在乎那最后的几百公里了。

何况在咸阳城里,日后说不定自己就要鲤鱼跃龙门了,发展机会比在一个沛县强太多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