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大禹
第一五四章(旧版)

光之语

玄幻 |  东方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太师离开益帝的宫中,就直接去了大禹的寝宫,向大禹报告了益帝的请求,说益帝要派人来看望慰问大禹。大禹也明白了益帝的意思,他就是想向大禹证明暗杀活动与己无关。大禹告诉太师,要做好与督察御使会审参与暗杀活动郎兵的准备。太师也明白大禹的意思,就是要明示天下,追究益帝对属下有管教不严用人失察的责任。

送走了太师之后,益帝就赶紧把内庭九府长官叫来,向他们通报了郎卫府长官刺杀大禹失败的消息。听到这样的消息,大家都很绝望和沮丧。益帝就宽慰大家,这次暗杀活动,只是郎卫府长官个人私自安排的活动,与内庭的各府,与益帝没有关系,不会追究大家的责任。

但是,益帝告诉大家,此次暗杀活动失败,一定会波及内庭,至少要追究益帝用人不察的责任。内庭各府的官员要有所准备,要划清与暗杀活动的界线,不要惹火上身,更不能在这个时候得罪外庭的人,给益帝惹上更大的麻烦。益帝要求,内庭各府一定要配合好朝庭对暗杀活动的调查,不要再生是非。

嘱咐完各府长官,益帝就把典客府长官留下,让他带着自己递交给大禹的竹简,向大禹表示慰问,并请示大禹,允许益帝要面见大禹,向大禹告老。益帝嘱咐典客府长官,要察言观色,了解大禹内心的想法,看看大禹周围人员的动向,回来后,再研究应对大禹和外庭的对策。

典客府得到益帝的授命,就开始准备面见大禹的竹简,向大禹陈述益帝对大禹的关心之情,并要表明,益帝对郎卫府长官刺杀大禹的行为十分痛恨,请求大禹严加惩戒以儆效尤,还要向大禹请示益帝告老面陈的时间。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典客府长官就带着益帝批阅后的竹简,来到了大禹的临时寝殿茶房。侍臣通报之后,大禹让来人晋见。典客府长官就急忙进入茶室面见大禹。行过君臣之礼,大禹赐座,命人上茶。典客府长官随即将益帝的竹简递交给大禹,并躬身施礼说道:这是益帝的亲简,让臣下转交给禹帝。

大禹接过竹简,只见竹简上写道:惊闻内庭郎卫府长官刺杀禹帝,益深感用人不察之悔恨,责莫大焉,肯请当面谢罪,敬问帝安。

看过益帝的竹简,大禹说道:内庭出此大逆之臣,实属意外。益帝为人忠厚,难免被小人蒙蔽,当思而省之。吾虽受杵逆所惊,并无大碍,益帝不必过于牵念,以免病体难安。

听了大禹的话,典客府的长官接着回道:回禹帝,下臣一定转告益帝,天佑禹帝,福泰隆安,让益帝节惊节恨,安心静养,以免禹帝牵挂。接着他又说道:益帝久居深宫,思念禹帝,肯请禹帝恩准,益帝将择吉日亲来,向禹帝问安告老,面聆禹帝教喻,以重整内庭,严肃内纪,严防杵逆之事重现。

大禹说道:老身暂居茶房,迁居不便,请益帝几日之后,再来相见。老身也惦念益帝龙安,几日之后,还请益帝相就,共叙旧事,欢娱时光。

送走了益帝的典客府长官,大禹就通知夏启前来相见。要求夏启,抓紧时间审问参与暗杀活动的郎兵和郎卫。凡如实招供者,减罪一等。拒不认罪者,连坐朱族。

接到大禹的指示,夏启就召集秋官府参与审问的官员开会,让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撬开郎兵和郎卫的嘴,问明实情,然后进行三堂会审,公示天下。对拒不认罪的人,一律严惩,罪加一等,连坐朱族。

两名受伤的郎卫官,拒不回答审问,激怒了审问官,就对他们连施酷刑,往伤口处撒盐,往十指上钉竹签,用重锤一个一个地砸碎他们的脚指,逼迫他们说出郎卫府长官组织暗杀的全过程,交待益帝与暗杀活动的关联。

两名受伤的郎卫官,都是益帝的亲信护卫官,对益帝忠心耿耿,抱着必死的决心参与暗杀活动,早就有了赴死的准备。所以,不论用什么样的酷刑,就是一个字也不说。

审问官们一看,从两名郎卫官的身上也问不出啥东西来,就放弃了对他们的审问,只是拿他们两个做靶子,当着郎兵的面上刑,用以恐吓参与暗杀活动的郎兵。有几个郎兵在残酷的用刑面前吓破了胆,就开始招供,把整个暗杀活动的组织过程,都说了。他们共同证明,益帝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暗杀活动,但郎卫府长官多次在益帝面前暗示要除掉大禹,益帝并没有表示反对。

秋官府的预审工作基本达到了审问的目的,可以对参与暗杀活动的人员定罪量刑了。所有的口供都签字画押,刻上了竹简,形成了确凿的证据,只要经过三堂会审,就可以顺利定谳了。

大禹看过所有的口供,对定罪量刑的事儿,也就有了底儿。他就派人通知益帝晋见告老。接到禹帝的通知,益帝故做镇静,但内心惊恐万分。说实在的,益帝的心中,对大禹如何处置自己和内庭,也没有个底儿,也有凭天由命的思想。益帝也明白,如果此时,大禹父子下定决心除掉他,也是有理由的,天下人也不会产生过多的异议。

对于大禹父子来说,铲除益帝并不费力。但是,他们要考虑到对天下各部的影响。天下各部虽然联盟一体了,但各自为政,主权在握,不受朝庭的政命节制。如果哪位大君反对朝庭,拒绝朝庭的王道教化,拒绝执行盟约,大禹父子也拿人家没办法,只能出兵讨伐。

现在,三苗的叛乱尚未平息,大禹父子也不敢轻易地激怒天下各部,特别是不敢激怒益帝的亲族和友族部落。所以,没有天下共认的理由,大禹父子是不敢轻而易举地除掉益帝的。但是,此次益帝内庭的郎卫府暗杀大禹,益帝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抓住这样的机会,定益帝的罪,追益帝的责,公示天下各部,天下各部是可以接受的。

为了稳妥起见,也是防止有人利用大禹父子与益帝的矛盾,制造事端,背叛朝庭,大禹并不想利用这次暗杀活动的失败,定益帝的罪,将益帝除掉。大禹仍然想稳住天下大局,集中力量平叛,除掉三苗叛乱之后,再解决益帝的问题。

现在看,益帝两次有过,闭门反省,静心养病,远离朝政,深居宫中,对大禹父子的危害并不大,大禹父子也不必非要此时将益帝除掉。况且,益帝的存在,那些与益帝相亲相近的部落,也就不得不接受朝庭的盟约,接受朝庭的统一教化,接受朝庭的调度,共同参与平息三苗的叛乱。这对大禹父子来说,就是现实最好的选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