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之我是一把剑
陈近南(旧版)

苹果大叔002

武侠 |  传统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陈近南编辑

据说陈永华曾化名为陈近南,以“玄天上帝”信仰为掩护,成立这一秘密组织。该会以异姓结盟,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尊化名为“万云龙”的郑成功为龙头大哥,从事反清复明的行动。日后并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成为让清廷头痛不已的秘密社会势力——天地会。1674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这时三藩叛乱,受耿精忠约,郑经率师伐清。郑经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于是协助女婿郑克臧总管台湾政务,遂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1680年3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

本名陈近南字号复甫所处时代清朝出生地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去世时间1680年3月

目录

1人物简介

2经营台湾

3台湾外志

4与鹿鼎记

5金庸

6儒家文教

在台湾实践

清朝儒家在台湾

7大事记

8备注

人物简介编辑

陈永华(陈近南)——台湾教育的倡导者,字复甫,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石美人。

陈近南剧照

陈近南剧照

陈永华父名陈鼎。陈鼎明朝天启七年1627中举人;1644年中进士。甲申之变后回乡躬耕,永历二年(1648),郑成功攻克同安,授陈鼎为教谕。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当时陈永华十五六岁,为博士弟子员。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后并且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后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但据考证,陈永华此人平时不善言谈,只有在部分政见等政治方面的谈论才能发挥。

陈永华建设台湾,以“足民食”为起点。他亲往各地,教军屯田,储备粮食;教民煮糖晒盐,以利民生;教匠烧砖,改善民居。同时划定行政区域,励行里甲互保,使民众安居乐业。衣食俱足后,又兴建台湾首座孔庙,奖励教化。同时规划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来培育、拔擢人才。

郑成功以台湾数十万军民为根本,在陈永华一干人等的策划下,郑成功在台湾开始和日本、暹罗、安南各地通商;开通闽、浙、粤等地的通商管道。陈永华死后,葬在今台南县柳营乡,后来清朝把他的骸骨迁葬回泉州,现存的仅是空冢。此外,民众为感念他的德泽,还设庙祭拜,就是今日府前路上的“永华宫”;“永华路”同样也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

经营台湾编辑

永历十二年(1658),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1662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1662年5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康熙三年(1664),金门、厦门丢失,陈永华随郑经回到台湾。第二年,晋升勇卫,并加监军御史之职。陈永华亲自考察台湾南北各社,弄清开垦情况,回来后颁布屯田制度,进行屯田垦殖。土地刚开垦时就一年三熟,不仅戍守之兵,而且当地居民都可以丰衣足食。在农闲时候又进行军事操练,所以人人都有勇知方,先公而后私。

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但郑经认为:“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规定台湾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于是,台湾人民“自是始奋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施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造圣庙学院。1666年春正月,圣庙建成,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学校初建,急需大量的教育人才。陈永华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延聘大陆知识分子渡台,“以教秀士”。另一方面,当时迁居台湾的明代遗臣“多属鸿博之士”,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协助传播中原文化。

清翰林学士李光地听说陈永华病逝,向皇帝上疏祝贺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台湾外志编辑

冯锡范同郑经回台,见永华把握重权,而诸事方正敢为,且又屡受微讥,心实忌之。姑为阳好,阴与国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轩奸谋。轩教锡范解辞兵权以许之,范喜其善策。一日,会永华于公所,范曰:“自愧扈驾西征,寸功俱无,归来仍居其位,殊觉赧颜。诸凡检点明白,即当启辞,杜门优游,以终余年。”永华信以为实焉,归来即先上启,解辞兵权。经以示锡范,锡范曰:“伏甫勤劳数载,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静摄,情出于真,宜俯从之。但其所部将士,可交武平伯焉是。”经依锡范议,允永华告辞,将所辖部旅交刘国轩。轩启辞者再,经令命至三,轩始统永华军,而锡范仍任侍卫如故。永华方悟为锡范所卖,悔之无及,心大悒怏。

永华退居无事,偶尔倦坐中堂。有顷,左右见永华起,揖让进退,礼仪甚恭,似接客状。宾主言语,唯唯应诺,徐而睡去。逮觉,即唤左右将内署搬徙,让居客。左右问其故,永华曰:“瘟使者欲借此屋,吾业许之。”左右曰:“瘟使者欲何为?”华曰:“到此延请诸当事者。”左右曰:“谁?”

华曰:“刑官柯平、户官杨英等,余尚有不可言者。”嗟吁而已。数日,永华死,继而柯平、杨英等亦死,悉如永华言。(清江日升《台湾外志》刘文泰等点校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

与鹿鼎记编辑

“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鹿鼎记》写这位天地会的创办人兼总舵主,同时也是韦小宝的师父,的确写出了一位出色的帮会领袖的不凡气概。

陈近南在第一回——也就是原来的“楔子”--便以惊鸿一瞥的姿态出现。那时顾炎武、吕留良、黄宗羲几位反清文士在月夜舟中秘密会议,不料早有官兵扮成船夫,一一听在耳内,揭发出去,他

各个版本的陈近南

各个版本的陈近南(9张)

们提到的反清人物,转眼之间便有灭族大祸。早有一位书生出手杀死官兵灭口,回头重新点亮蜡烛,自报姓名(原文如此:“那书生笑道:‘贱名适才承蒙黄先生齿及,在下姓陈,草字近南。’”)令人倾慕已极。

陈近南与另一位同宗的总舵主陈家洛比较,显然成熟及有真实感得多。对于陈家洛,金庸着重写他的武功、谈吐、抱负、感情,但写陈近南,金庸更着重写他所组织的帮会,他的统领才能及权威,他的政治头脑。陈近南的处事方针,永远是从大局着想,包括收韦小宝为徒,让他当上青木堂的堂主。他了解天地会的兄弟,懂得容忍他们的短处,紧紧维系他们的团结一致,推进“反清复明”的目标。

事实上,作为一个组织的领袖,武功是次要,目光、判断、公正的处事方式才是最重要,陈近南能够服众,就是因为他除了有很高的武功之外,还具备这一切条件。

但是陈近南也有他的局限,那就是他的封建思想。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台湾郑王爷的部下,要向郑王爷效忠,而且把对明朝的忠心,与对郑家的忠心等同起来,因而受制于郑克爽这种作威作福的无知小子,终为他所偷袭杀死,一世英雄,死于鼠辈之手,可谓冤枉之至,天地会事业因而付诸流水,陈近南似乎还有可批评之处。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就算对郑王爷忠心,对他儿子客气一点可以了,岂能任他喝指?而且反清复明是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影视剧中的陈近南

公,郑王爷对他的“知遇之恩”是私,又岂能公私混淆?金庸写陈近南,是抱着同情了解的态度,但并不赞成他的封建思想,写陈近南的愚忠,正是点出这样的英雄也有重大缺陷,令人惋惜。

公私不分,是陈近南的致命伤,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是他的缺陷,但从天朝人的观点看,可能不过是社会常规,在现实生活中,毕竟这种例子很多,特别是在商业机构,把父亲的雇员当奴仆指使的“少开”何其多,把东主的子女当主人服从的雇员又何其多,纵有人认为不好,但习以为常,不依此精神办事的人反而觉得标奇立异了。

陈近南的致命伤,其实也是“台湾郑家”的致命伤,郑克爽轻视陈近南,千方百计除去他,结果延平王一败涂地,郑克爽投降,接受清廷封赐,在北京不住受韦小宝的同僚上门滋扰侮辱,后悔已迟。要是“郑家”不纵容家人多方破坏陈近南的事务发展,“台湾郑家”纵不能反清复明,也会有一段长时期海外称王,箝制陈近南,郑家无异自毁长城。

倒是康熙——又是康熙,真的“明见千里”,把公私分得清清楚楚,他跟韦小宝这好朋友大谈为君子道,怎样是“一人奉天下”,而不是“天下奉一人”、怎样做皇帝的人不可叫天下的人不要自私自利,但自己却去自私自利,还以为自己的自私是为公,怎样做皇帝是上天给他的恩典、做得不好上天要另派一个人来做,总之皇帝不能把天下看作是自己或自己一家所私有,必定要为百姓服~务才对。

因为康熙明白公私之道,所以康熙便成功,而台湾郑家便败在他手下。可惜,说是容易,实行起来,康熙少而郑家多,要做陈近南,恐怕空负一身才华,到后来也要死于无名之辈的手上。

不过,有趣的是,像陈近南那样有才干的人,总是要依附在郑经那样的人之下,宁愿为忠臣而把君主的事业发扬光大,也不自立门户,闯出自己的事业,像诸葛亮,也要刘备三顾草庐才出来,为报知遇之恩而代他打天下,以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阿斗这样的人服~务未免不值得,但不是为了报恩,卧龙先生恐怕一生高卧草庐之中,这公私之间,又如何分辨?

金庸编辑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or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人这样的赞誉,在金庸小说群侠中是难得一见的。这样一个人物,自然要说一说。按照小说的说法,陈近南本名陈永华。陈永华,确有其人,是台湾郑氏的军师,又是姻亲——陈永华的女儿嫁与郑经的长子郑克璧为妻,因而,陈永华拥立大公子自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小说里没有提这层关系,我们也只当没有好了,若非历史小说,原不必拿历史来对照的。

《鹿鼎记》中的陈近南

《鹿鼎记》中的陈近南

小说《鹿鼎记》开篇便是吕留良向儿子解说“逐鹿天下”和“问鼎天下”的含义,由此《鹿鼎记》的大旨已明。但这一段如果在影视剧里表露,未免枯燥乏味,所以每一个版本都略去了,但这样一略,观众看《鹿鼎记》就摸不着东西南北了,直到小说最后才出了个鹿鼎山,封了个鹿鼎公,总算有了出处,但从鹿鼎山、鹿鼎公上,谁又能明白小说想要表达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不知鹿死谁手?”的大义来,以及由此引申的“无论谁得鹿,鹿死是一定的,这鹿就是百姓”的含义呢!

陈近南的出场,在小说里是第一章结尾处,出手杀了清廷的探子救了黄宗羲、顾炎武一行,待顾炎武他们出船看时,尽然是一个中年书生,文质彬彬的说:“贱名适才承蒙黄先生齿及,在下姓陈,草字近南。”由此,一个武林高深又颇具文质的陈总舵主就跃然纸上了。

金庸小说里有两个陈总舵主,一个是《书剑恩仇录》里红花会的总舵主陈家洛,一个《鹿鼎记》里天地会的总舵主陈近南。红花会应该于史无据,但天地会确是有的:天地会又称洪门,有说是陈永华创立,也有说起于雍正时期的南少林“五祖”,武侠片中常提及的洪熙官、洪文定父子就与此又莫大关系。洪门后来又称洪帮,在后来也有称红帮的。在旧上海,红帮是仅次于青帮的江湖大帮。

陈家洛这个人似乎不怎么惹人喜爱,武功之外的其他各项能力都值得怀疑;但陈近南却是被江湖共赞为“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而且见了陈近南的人,又往往更进一步,大有“闻名不如见面”的感慨,以至深深为之折服。

陈近南的第二次出场是在天地会香堂。茅十八的“就算立刻死去”的话,比起前面的顺口溜又过分了些,难怪刁钻无赖的小宝不肯相信。但小宝一接触到陈近南,故事又特别的戏剧话,本来小宝是说惯了谎话的人,一生骗人无数,唯独在陈近南面前不说假话——因为在陈近南面前,说真话要比说假话轻松得多了。

韦小宝在小说里身份复杂,但大多身份都是不是本意:出身自然是不能选择了,当假太监是被海大富逼的,当神龙教的白龙使也是被逼无奈,当和尚是圣意难违,拜九难为师本意是要接近阿珂……但有两个身份是他真心实意要的,一个是与康熙作朋友,也是韦小宝的师父,一个是做陈近南的得意弟子。与康熙作朋友,虽然如海大富所说是小孩子家的妄想,但毕竟他们难得的交谊;给陈近南作弟子,虽是机缘巧合,也是势所必然:

青木堂群雄无首,定下了谁杀了鳌拜谁当香主的盟约,结果却被韦小宝误杀鳌拜,一时哗然。陈近南审时度势,见堂中没有适合人选,就故意收小宝为弟子来领导青木堂。这样做固然有些冒险,但小宝在帮中没有什么背景,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换掉,比不得其他帮众根深蒂固。这固然是一种权谋,所以陈近南一开始还是犹豫的,只是试探性的问小宝:“如果我要收你做徒弟,你愿不愿意!”而此时的韦小宝,一路上已经久闻茅十八盛赞陈近南,一见之后种种怀疑完全冰释,对陈近南已经又敬又爱。陈近南话一出口,小宝就抓住机会倒身下跪,行了拜师礼,让陈近南无从抵赖。[1]

天地会与沐王府谈判,突然有李西华前来,意见之奇,武功之高,令人侧目。陈近南问讯,说不曾听过李西华的名字,李西华感叹:“如果你要说久仰,我一定小看你了”,两人交手,初战下来似乎未有胜负,待明白李西华是友非敌,陈近南又对李西华坦言自己使用了凝血神爪,并表示惭愧,李西华则更为敬重。这一段描写,将陈近南的武功、人品、性格都描画得很深刻:首先,陈近南武功之高,在于不露声色能致人于死地;其二,无论对何人,都不虚与委蛇;其三,敌友分得很明白——怀疑是敌人,就先下杀手,证明是朋友再速加对治。《鹿鼎记》中与凝血神爪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的还有化骨绵掌,但读者一看到化骨绵掌就觉得阴森可怖,听到凝血神爪却觉得是正派功夫,这固然是功夫的性质略有差异,更重要的是使用的人的区别;这正好比是《天龙八部》中化功大法和北冥神功的差别。

《鹿鼎记》中的陈近南

《鹿鼎记》中的陈近南

陈近南与小宝接触很少,但每次见面都有重要意义,把小宝立为青木堂堂主后,接连解了海大富下的毒和假太后的杀手,这里也可见陈近南的功夫,更在海大富等流之上。

陈近南遭冯锡范伏击,小宝用石灰粉解围。事后,陈近南并没有像茅十八一样迁怒于小宝,反而还夸小宝机智。可见陈近南并不迂腐,内心更是豁达。

小宝见陈近南忧心忡忡,就把自己苦心积攒的有关大清龙脉和宝藏秘密的碎羊皮拿出来,交给陈近南;陈近南却让小宝好好保管,并让他拼出碎羊皮,记住内容,然后再毁掉他。这里可以确定的是,小宝拿出碎羊皮,是出自一片孝心;陈近南不自己拿,是对小宝的信任。彼此都没有一丝一毫的虚情假意。

通吃岛上,陈近南晓施琅于大义,本来施琅已经回心转意,却被冯锡范和郑克爽搅局。又被郑克爽偷袭得中,终于殒命。临死前,还特意交代小宝不能杀郑克爽。在小说中,陈近南对郑家可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但他的死却恰恰是因为郑家的二公子。

读者在此时,就特别为陈近南不值,认为这完全是因为陈近南愚忠所致。并说,杀龟大会上,陈近南和顾炎武被推为总军师,可见陈近南的威信已经压过台湾郑氏,为什么不取而代之。我想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这里大致说一下我的想法:在我看来,陈近南是那种没有私心的人,这样的人要他自己做皇帝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会这么想?另外,杀龟大会上的人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战力,靠他们根本不具备自立的资本。

不管怎么说,陈近南死了,唯一欣慰的是,小宝在台湾做父母官时候,把董太夫人人的石像推到改立陈永华的像。但这个只是小说家的痴想罢了,要是愿意,就陪着傻傻的乐一回好了。

儒家文教编辑

在台湾实践

台湾依儒学而建构儒家文教形式的空间,是陈永华始创的。明永历十五年(1661),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

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

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清朝儒家在台湾

延平王父子和陈永华在台湾振兴的儒学,属于浙东学派,其时甚短。台湾入清版图之后,台湾儒学以及因之而推展的儒教,基本精神和格局,变成闽学或朱子儒学……

综合上面本章论述,大体上可以勾画出一个清代台湾的儒家空间实践示意图:最内圈表示文教的神圣中心,包括庙学、书院、文昌祠、关帝庙、妈祖庙等,是台湾黎民之心灵得到德教空间;第二圈表示聚落,是台湾黎民之身心得以避风雨躲灾害的安居空间,由于儒家主张仁慈应及于矜寡孤独废疾者,也应从阳明透达于阴幽,所以聚落空间包含了善养所和义冢;第三圈表示圳水灌溉的农耕大地,是台湾黎民之身心得以获得滋养而不饥馑的生生丰厚空间。

大事记编辑

明崇祯七年(西元1634年)生

永历十年(西元1656年)郑成功谋复明室,延揽天下士,兵部侍郎王忠孝荐於成功,授以参军。

永历十二年(西元1658年)郑成功命永华辅佐郑经,亲率大军北伐,入长江,直趋南京。

永历十五年(西元1661年)成功克复台湾,驱逐荷人出境,永华随之入台。

永历十六年(西元1662年)成功急逝,经袭其位,授以谘议参军,草拟一切规章、制度,百政俱举,被誉为当时之孔明。

永历十七年(西元1663年)清靖南王耿继茂陷金厦,永华佐经回台湾。

永历十九年(西元1665年)兼授勇卫,加监军御史,亲历南北二路,教军屯田,煮糖晒盐,教匠烧砖,划定行政区域。

永历二十年(西元1666年)兴建台湾首座孔庙,以永华为学院,教之养之。

永历二十八年(西元1674年)清三藩事发,清廷无暇东进,郑经会师伐清,克臧监国,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

永历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郑经军事失利,从大陆撤退,永华阴自惭护驾西征无效,忧之而终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即病逝,与夫人合葬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后。

备注编辑

栏目中陈永华资料中部分故事未经证实,只能从部分野史中寻找部分,希望读者注意,同时希望拥有史料记载的朋友添加史料名称与说明和连接。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韦小宝.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2-09-10]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