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晓云
(旧版)

田园

青春 |  校园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高大为回到家里,给两位老人做好饭,伺候他们吃完饭,信步走出户外,沿着房区小道耷拉着脑袋漫无目的地溜达。

他来到街心公园,下意识地坐到一条破旧的木制长椅上,仰望天空。西天边上最后一缕晚霞退下去了,天空由淡灰色变成深灰色,又从深灰色变成黑色。在那些若明若暗的群星中,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它旁边不远的地方是月牙,洒向人间微弱而清冷的银光,使这冰雪大地显得更加寒冷。

然而,高大为的头脑却是热乎乎的,昏沉沉的,胸闷得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气,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儿。

他将目光从天上收回来,看着四周,华灯初上,楼群中的万家灯火透着温馨与祥和。他在心中暗暗地问自己:为什么灾难偏偏落在我们家,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他的心绪很乱。自从看过肖玉玲写来的信,她同自己一起趟过凌水河,登上兔子岭,遥望滨海工学院的情景清晰地出现在他的脑际。这不仅是肖玉玲的梦,而且是他和她上大学第一天的现实。尽管他曾经下大力气控制自己,不去想大学的情景,可是他和她双双步入最高学府的殿堂那一情一景却顽强而清晰地经常出现在他的脑际。因为那是他和她实现毕生理想的光辉时刻,是他和她梦寐以求的日子,是他们长到这么大最快乐的一天。

那是两年前的8月30日。肖玉玲拎着高大为的旅行袋,高大为扛着行李,两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他们渴望已久的滨海工学院。一进院门,一所“工”字型的九层大楼出现在他们面前,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很大方很漂亮的门脸儿。负责接待新生的那位高年级学生告诉他们:“这是我院的教学主楼,可同时容纳六千名同学上课。”

那位高年级同学领他们一边走一边指着主楼后面的两幢白色的五层大楼对高大为说:“你看,前面那幢就是水利一馆,是你们水利系的教学楼。后面那栋是水利二馆,是试验楼,专为你们研究海浪运动用的。”

那位同学还一会儿指着左边,一会儿指向右边,口里不停地介绍:“那幢是化工楼,那幢是机械楼,那幢是电气化楼。这边这幢是图书馆,这幢是电影院。那幢是俱乐部,那幢是校医院。这一大片楼是教职员工家属楼,那边西山坡的一片红楼是学生宿舍……”

高大为闭着眼睛这样一幕幕过完校园的“电影”之后,脑子里又出现了父母痛苦的病态。校园和父母像电影的两个分镜头在他的脑海里交替出现,不断变换,反复无穷,永不休止,搞得他头昏脑胀,心里一点缝隙都没有。

他的脑子想得太多了,压力太大了,感到疲备不堪,再也没有力气支撑了。于是他再一次的闭目养神,努力控制自己,让自己什么都不想,叫寒风给又热又涨的头脑降降温,冷静冷静。可是,这是做不到的。他的脑子刚刚休息了片刻,往事又像电影似的出现在他的脑际:高大为心中永远装着那片多情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有个很大的村庄叫汤池乡,位于辽宁省盖平县东北七十多华里的地方。

汤池乡后街有个大院,原来住着一家大地主。八路军来了,打倒了地主,把房子分给穷苦农民,高大为随父母住进那个大院的正房。正房是幢七间的大瓦房,共住三家。高大为一家三口人住在西头。

解放初期,平山钢铁公司到汤池乡招工,乡里许多身强力壮的汉子报名去当工人。高大为父亲就这样进了平钢,家里留下妻子和宝贝儿子。

高大为已经长成小伙子。他长了个聪明脑瓜,又肯用功,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每次期考都是名列榜首。

这会儿刚刚放寒假。这是高大为念小学的最后一个假期,再过半年,他就从小学毕业了。这几天的寒假对于十几岁的高大为和他的同学们,是最快乐的日子。他们打雪仗,滑冰车,藏猫猫儿,玩得非常开心,像过年那么高兴。

这样快乐的寒假生活,高大为仅仅享受了一周,就主动刹车了,不再整天都去玩了。他到西院找来汤富民,到前院找来刘玉和,到后院找来王恩奎,与这三个同班的男生商量:“中学那么难考,我们得在这个假期里好好用功。可是一个人静不下心来,总是坐不住,脑子总想玩。如果咱们四个人坐在一起学习,就能坐得住,所以我们四个人成立一个课余学习小组,你们看行不?”

“行。”

“你这个主意好。”

“我愿意。”

那三个小朋友一致同意组成个学习小组。高大为对他们说:“我家人口少,地方大,就在我家学习,你们愿意吗?”

“愿意。”这三个同学在最近这学期考试中,汤富民考第三,刘玉和考第五,王恩奎考第十二,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愿意与头名状元高大为在一起学习。

在这个寒假里,他们把所学的功课做了总复习。开学后,白天在学校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每到晚饭后,那三个小伙伴陆续来到高家。高大为母亲点亮了从集市新买来的罩灯,照得屋子亮堂堂的。她手里做着针线活,坐在儿子身后,陪着儿子一直学到深夜。寒冬腊月,她给孩子们升火盆,披衣服,送开水;到了夏天,她给孩子们赶蚊子,扇扇子,送冷手巾把。

这四个小学生没有辜负母亲的辛苦,都考上中学了。高大为的成绩是全校最高的。上中学那天,乡政府派三辆大马车欢送孩子们。高大为欢天喜地登上马车。妈妈在马车旁一面给儿子往书包里装熟鸡蛋,一面流着眼泪说:“妈就有你这么一个孩子,从来没离开过你。你不在妈身边,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高大为见妈妈流泪了,心里一酸,热泪就冲出眼眶。妈妈抬起手来给儿子擦着脸上的泪珠,咀里不停地叮嘱儿子:“在学堂里和同学好好相处,好好念书,别想妈,要记住常给妈写信来。”

马车走了,母亲一只手遮着流泪的脸,一只手扬起来,频频向儿子招手告别。这时候,高大为挺不住了,眼泪成行地从脸蛋上往下滚,扬起双臂向妈妈告别。

马车出了村庄,沿着大道向县城奔跑。车上的学生过了不久便从和亲人惜别的气氛中醒过神儿来,先是唧唧喳喳,然后有说有笑,亮开嗓门儿唱起了歌。他们开心,他们骄傲,全校毕业一百八十多人,只考上十三个男生,八个女生。全乡父老乡亲夸他们,都说他们的父辈积了德,生出了“文曲星”。这是共和国诞生后毕业的第一批小学生。从农村考进县城中学,宛如旧社会考中状元那么荣耀。

马车一辆接着一辆进入县城中学的操场上。车上的学生像小鸡出笼似地从车上跳下来,扛着行李,拎着装有洗脸盆和牙具的网兜,奔向新生报到处。

新生报到处设在一幢二层楼房的一间教室。高大为生来第一次看到楼房,觉得新鲜,歪着脖子与一个小个子男生挤眉弄眼,裂着咀笑。

从小学升到中学,从农村进到县城,高大为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太多了。他第一次见到电灯,那玩艺儿锃亮锃亮的;他第一次看到一个学生用一个书桌,那书桌的面儿是斜坡;他第一次看到每个教室的墙壁上都趴着个木匣子,那玩艺儿还会说话;他第一次见到做课间操没有体育老师喊口令,而是趴在房顶上的那个大喇叭喊出来的“一二三四……”。就连老师上课时讲话的腔调,都是那么圆润、悦耳,好像唱歌那么好听。这许多许多的“第一次”,让高大为大开眼界,亲身体会到世界之大呀。到校后的第二天,他把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体会,统统写在信里,告诉在乡下的妈妈。

信寄走了,高大为在心里嘀咕:我妈不认识字,得求谁看信呢?

高大为到县城中学上学不久,父亲从工厂领到一户房子,把母亲从乡下接到平山市。高大为读完初中一年的上学期后,便转学到平山市第六中学,走进了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平山六中比那个县里的中学不知要大出多少倍,仅初中一年级就有十八个班。高大为进入一年十六班。

老校长张大泉曾留学美国,十分重视教学质量。他为了调动师生积极性,采用了新招法:所学的十二个学科全是五分的,品德又好,评为一等优秀学生,奖励金质奖章一枚;只有两科是四分,其余全五分的,评为二等优秀学生,奖励银质奖章一枚。一个班有三名以上优秀学生的班主任老师,评为优秀教师,奖励金质奖章一枚。

开学了,老校长站在操场的高台上,慷慨激昂地做动员报告,然后把光辉灿烂的奖章装在小玻璃盒里,摆到走廊里,供师生们观赏。到期末总结评比结束了,老校长主持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亲手把奖章一一佩戴在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胸前。

高大为到六中的头一个学期,还不适应这大城市的教学。到二年级和三年级,他展翅高飞;在这四个学期里,荣获三枚金质奖章、一枚银质奖章,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

高大为考大学的时候,已经是全校有名的学习尖子。他想报考文科,将来当作家,又觉得学文那玩艺儿不实在;报考工科,当工程师,虽然是个实实在在的技术工作,但是又圆不了文学梦。他从小就喜欢文学,是个小说迷,难道这辈子竟与文学无缘?他思前想后,忽然想起在高中一年级曾经读过一部长篇小说,是苏联一位工程师兼作家写的。他想步其后尘,于是选上了港口建筑专业,工作在大海之滨,多么有诗意的环境。他决定在诗一样的环境中工作,积累创作素材,走苏联那位工程师兼作家的两全其美的人生之路。

高大为终于实现了理想!

就在他拿着滨海工学院录取通知书,乐得手舞足蹈的时候,肖玉玲手擎着滨海医学院录取通知书,来到高大为跟前,约他一起赴滨海市这两所大学报到去。

高大为想到这里,脑子里又一次出现了与肖玉玲上大学第一天的画面:

他们怀揣最高学府的录取通知书,结伴到新考取的大学报到。他陪她先到滨海医学院报到,安排好宿舍之后,她陪他到滨海工学院报到。当他们攀上兔子岭,看到岭下的滨海工学院校园,在骄阳的照射下辉煌耀眼的时候,他和她乐得像孩子似地雀跃。

那天,她在他的校园就餐后,他送她在回医学院的路上,在高中憋了三年的话,像开了闸的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他们回顾了中学时代在一起学习的甜蜜情景,回顾了高考前夕处处谨慎时时努力的紧张心里,现在终于一块石头落了地,压在身上的重负卸下来了,无比的轻松和自由充满了胸怀,于是她说:

“现在大功告成了,该松口气了。”

“依我说,我们心里那根弦还不能完全放松?”高大为说。

“为啥?”她看着他,问道。他的脸上堆着缅腆的微笑,低着头不吱声。

“你知道学院的制度吧,三科不及格勒令退学啊。”

“我们的学习成绩那么优秀何谈不及格。”

“你别骄傲,不进则退啊。”高大为微笑着对肖玉玲继续说:

“我们在中学的成绩是好,到大学来成绩要更好,将来我们两要成为本专业的尖子,把我们的道路走到头。”高大为说的很自信,也挺兴奋。肖玉玲笑眯眯地看着他:“把我们的道路走到头?哪里是头?头在什么地方?”她这一连串的发问,高大为的脸红了,原来一直看着她的目光羞涩地移开了。她毫不退让,眼睛直盯着他,双手晃动着他的胳膊,那张俊俏的小嘴快节奏的说:

“你说,你说呀,头在什么地方?”

“这,这……”他居然口吃起来,他们只顾说话,不知不觉已经到医学院的校门了。她站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看着他的脸。在高中的三年,身前身后都是同学,她从来没有敢这样去看他,越是春潮涌动的时候,越得离他远点。现在不同了,谁都不认识他们,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们俩,她无所顾及地观赏他:又浓又黑的眼眉下面的那双大眼睛,清澈而明亮。它上面的双眼皮,好像似由卓越的工匠用刀刻的,既深刻又工整,那弧线的弯曲度再恰当不过了。高高的鼻梁,流露着英俊和潇洒。梭角分明的秀口,仿佛总是在笑。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脸蛋儿,红扑扑的招人喜爱……这一切让她总是看不够。

他也在直视着她。她那双动人的大眼睛,秀气的小鼻子,俊俏的小嘴儿,瓜籽型的脸庞,白嫩的皮肤,处处都像经过精心修饰过,没有再比她这么标致,这样叫人陶醉了。加上她那大家闺秀的气质,聪明伶俐的神情,婷婷玉立的体态,确如仙女下凡一般。

他们的四支目光热烈地对视着,谁都不回避,谁都不说话,用这无声的语言倾诉彼此的心境。

他们这样默默地对视了一会儿,她开口了:“下周日等我。”她说完这句话,向他腾然一笑,跑进了她的校园。

这开学的第一周,肖玉玲和高大为感到特别长。不知是刚刚到了新环境,还是因为他们各揣心腹事,总而言之,他们共同感到这一周的时间过得太慢了。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日,她急忙到餐厅用过早餐,就直奔工学院去了。

高大为早已在校大门等她,相见后乐呵呵的,好像有什么大喜事在鼓舞着他们,在激励着他们。他同她肩并肩地向校门前的海滨走去,转过一个弯子,到了海滩上,信步走着。

“现在你该告诉我了吧,咱们俩走到哪里是个头?”她扬起脸问着他,脸上一副涩颜。高大为也羞涩起来,低着头不说话。走着走着,他忽然站到她的对面,挡住了她的去路,眼睛看着她的头顶,心在蹦蹦地跳。

她这时候仰起头,看到他那双热辣辣的目光,一下子将他抱住了,把头埋到他的怀里……

高大为想到这里,觉得胸膛像着了火,五脏如焚。他猛地从那条破椅子上起来,沿着冰雪小路踉踉跄跄地向前方走去。他经过了一栋又一栋灯光明亮的住宅楼,出了房区,向着漆黑的远方奔去。

。。。待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