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一世之青葱岁月
第一章 浦港10号(旧版)

半身斋

都市 |  都市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龙溪市,有着千年建城史的东南沿海小城,因蜿蜒穿城的江水得名,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城市东南角,曾为货运码头的定潮楼历经沧桑,依然顽强矗立在旧址之上,和不远处的大榕树仿佛一对迟暮之年的老友,相互守望着往日的荣光。

一条老街以此为起点东西向延展开去,街以港得名曰“浦港”,本是商贾云集之地,两旁的建筑鳞次栉比排列,土木结构的房屋大多建有两层,二层自然是供人起居生活,一层门墙向内略缩进去数尺,在外以立柱支撑起二层楼板,俚语唤作“伍卡基”,既方便平日行路之人避雨遮荫,又为屋主们在自家门前开设店铺,就地经营提供了便利,算得上设计合理,实用性颇高。

老街中段开始,两层小楼渐次变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独门独户的院落,正是当年富商们的宅邸,这些宅子自街面向内横亘数进院子,都占地颇广,院中花木繁茂不说,讲究的还设有假山鱼池之类景观,似在诉说昔日主人的兴衰。

现在住在这些院落里的,往往是几家人杂居一处,或论辈分沾点亲缘关系,或纯粹只是多年邻里,虽说面上彼此亲近热情,其实各自为政,紧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唯恐被人占了便宜去。如此一来,往往只能院门无奈地大敞,任由人来人往,再没有旧时的光景。

10号院无疑是这里的一个异类,早晚门户紧闭,少有人出入,即便偶尔的晨起或午后,有一位老妪搬出把椅子来,坐在门口看着往来路人,遇见熟悉的聊上几句,这种时候来人也鲜有入户串门的,只是略站站便匆匆离开了。

熟悉情况的街坊们都认得,这位老太太娘家姓才,嫁到此处已有数十年,连邻居家的老人们都要尊称她一声“才姑姑”。才老太夫家姓韦,据说早年她公公下南洋打拼出一番事业,年纪大后举家迁回故乡,在浦港街10号置下这个院落,至今已近百年了。

才老太婚后育有两子一女成年,丈夫早年亡故,如今跟着小儿子一起在老宅生活,这几年孙辈们纷纷成婚出嫁,还有曾孙陆续出生,晚年光景颇为安乐。老太太虽年近八旬,却眼不花耳不聋,每天梳着老式圆发髻,衣服浆洗得干净板正,总是一副爽利得体的样子。

韦家老宅是一个三进的院落。大门进来是一个前厅,厅后半部隔出一间小屋,屋右侧有一条挨着山墙的过道,沿着过道往前,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人高的花台子,随意长着一些青苔和不知名的花草。

台子中央人工砌出一个水槽,槽里并没有水,只有些许假山造型,虽捏得粗糙却有几分意趣。挨着水槽的另一侧台子上,生长着一棵一米多高的榕树,主干已有成年人大腿粗细,枝繁叶茂间亭亭如盖。

花台所在的院子不大,长宽各有六七米左右,紧贴着最右边山墙隔出一个开放式的厨房,灶台还是旧式农家柴火炉膛的样式,此时已近晌午,才老太正搬了椅子坐在灶边,喜滋滋地盯着热气腾腾的笼屉,满脸期待的样子,仿佛里面正炖着人间最美味的珍馐。

院子南侧是一个三级台阶高的石质基座,拾阶而上便是整个宅子的正厅,这是个两层楼的大屋,高大的门洞敞开着,两扇厚重的木制门扉向内贴墙而立,屋里中堂摆放着一套不知什么年月留下的条案桌椅,遍地铺着朱红色大砖,足有数十平米见方,此时正有三个小男孩或坐或站,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