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第六十三章 张溥的故事——反阉(旧版)

萧永日

军事 |  人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第六十三章张溥的故事——反阉

准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崇祯工作安排了,吹风会启动会也开了,然后静待召开反阉成果总结会和经验交流会。

出乎崇祯意料的是,阉党案件查处非常慢,多少天过去了一直迟迟没动静没回音。崇祯接连催了几次,效果不是很明显,公安部门只抓了向征性地抓了几只苍蝇,阉党中有头有脸的大家伙一只也没打死。

崇祯非常生气,他亲自主抓,启动问责制度,查找原因,想弄清哪一关出了问题。

令崇祯意外的是,落实了半天责任,竟然没找到责任人,大家都推得干干净净,想板子找不到屁股,好些责任部门不但不承认自己有责任,还一个比一个理直气壮,找着各种貌似正当的借口推诿扯皮,搞得像崇祯没理似的。

面对这些只领工资不干干活的王八蛋,崇祯愤怒了,也懒得再他们耍嘴皮子打口水仗,未经审判便直接处理了几人,摘掉乌纱帽,安排了新的官员继续办案,并且还亲自主审了几起案件,处理了几个工作不努力的刺头,表现出了从重从严从快处理阉党案的决心,以铁血手段督促清阉工作尽快开展

但是,案件查处的力度与速度仍然不尽如人意,大量阉党的官员、亲阉党的官员、惧阉党的官员仍拿程序、法律等冠冕堂皇的东西当借口,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好些崇祯想象中的重案要案、好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冤案错案结果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些人明明谁也知道是赤祼祼的阉党的骨干成员,审来审去结果却是查无实据,阉党这里支楞着就是不倒。

这件事让崇祯出了一头冷汗,他惊竦地发现,当初自以为城府深手腕高经验老到,处理魏总后着实臭屁了一段时间,自视为是斗争的天才,这时他才真正认识到逼死魏忠贤有多侥幸,以为阉党已经灭亡、危机已经过去的结论多么的幼稚和危险。

弄死魏忠贤只是掏了阉党的窝,攻击了水晶和偷了塔,只是消灭阉党长征之路上的第一步,革命尚未成功,危机依然存在,失去魏总后的阉党根基仍然牢固,仍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大党,五狗十孩四十孙占据着大量的官位,各条战线上的阉党党员仍牢牢掌着大权,看视已无还手之力的阉党随时可能跳起来反咬他一口,真要逼急了这些人反扑的能量无法想象,这时崇祯如果敢得意洋洋翘尾巴,还不知道哪天就悄悄密密翘辫子了。

这是一对矛盾:崇祯认为人固有一死,只不过是有些人的死需要他提供些小帮助,这是在做善事,早死早转生,辈辈活年轻;而阉党成员则想着不去死,即使必须死也会选择迟点死而不是马上死。

崇祯认识到自已做事太猴急了,决策过程冲动草率,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目前处理阉党的好些官员正是阉党党员,让阉党自己挖坑埋自己、还嫌坑挖的不快不深,这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再继续强行推动处置阉党不但会让他灰头土脸威信扫地,甚至还可能逼得阉党狗急跳墙。

阉党必然尽快处置,但他作为皇帝不能自己冲在第一线,需要有人冲锋陷阵挡枪子当炮灰,自己在后方运筹帏幄决胜千里即可,否则高薪养着那么些大臣便死去了意义。

令崇祯失望的是,始终没有人多少人站出来为主分忧。因为没有了魏忠贤的阉党仍然很强大,很危险。这些年阉党的强大让人望而生畏,碰着即死,擦着即伤,朝中大臣经过了多年洗牌,敢跟阉党叫板的基本都死绝,敢于反抗的都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各级官员在阉党多年雌威下变得战战惊惊。政界军界舆论界文化界以级各级地方朝廷对崇祯的反阉行动都保持着中立或者沉默观望态度,对崇祯反到什么层面、什么程度大家还都拿不准,万一反阉反一半停了那乐子可就大了,迈出去的脚可就收不回来了。特别是阉党中还有许多有头有脸的大老虎,一尾巴能扫死一片高干,大家都想不想断了后路,反阉不成被阉反了。

下属的不作为更坚定了对崇祯清洗阉党残余势力的决心,只有把阉党彻底连根拨起大明的政权才能得到巩固。

反阉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现在急需要做的彰显决心,释放信号,表明对阉党零容忍的决心和态度,告诉全国人民群众反阉是来真的,苍蝇老虎一起打,横无死角,纵无禁区,这次是真的要对阉党下死手了。

要真正让官员们迅速认清形势,首先必须需把阉党头上的各种光环去掉。崇祯朝廷着手拆掉了魏总的祠堂,撤销了魏总的荣誉称号、获奖证书,对其业绩进行了彻底否定,通过把阉党彻底搞臭,引导舆论,集中声讨,营造氛围,发动群众,号召全体干部放下包袱,去掉侥幸,走出犹豫,以实际行动,投入轰轰烈烈的反阉行动。

反阉舆论和和反阉文化成了一种强烈需求,崇祯朝廷迫切需要舆论界和文化界站出来营造声势和氛围,尽快把阉党变成过街老鼠,让迷茫者尽快觉醒,让等待观望者尽快选择队站,消除顾虑。

在这种情况下,谁把阉党说得更坏描得更黑,谁就能得到朝廷的青睐,就能获取更多发展的养分。这为大量反阉学术团体和文人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无限机遇。

而张溥这里,不知道是怀着对阉党的刻骨仇恨还是捕捉到了政治风向,他开始了大动作。

苏州,一处小型公墓地正在举行竣工仪式。

公墓的主人是5个普通的苏州市民,他们不满朝廷的司法机制,大喊反阉口号,趁着群众集体上访,暴揍了前来办案的高检副监察长兼南京市市长。随后朝廷派来了专案组,抓捕了5人并处以死刑。

一年后阉党倒台,人民群众决定将这5人合葬,开辟了公墓,并举行了宏大的入葬仪式。

传统观念里,死亡代表终结,一切恩怨都随着死亡而结束,世间俗事不应打扰死者的安息,尊重与宽容是活人对死人的感情主流。当然也有个别苦大仇深的会不顾世俗的眼光,继续对死者讨伐辱骂甚至从坟里挖出来鞭尸,或者从棺材中拉出来火化撒骨灰。

大人物的死需要墓志铭。墓志铭的作用是死者盖棺定论。死者为大,墓志铭都会有意忽视墓主人的缺点,挑出其优点来歌颂赞美。不过,中外对墓志铭的态度略有差别。在中国,墓志铭庄严肃穆,将死者描写成一个国家的栋梁、道德模范、优秀公民、行业支柱,慈祥长辈;而外国墓志铭则经常带有调侃成分,比如数学家的墓志铭有时是几何图形或村志性数字,文学家的墓志铭则是煽情诗或者俏皮话,生物学家的墓志铭是一堆小动物,艳星的墓志铭甚至是其引以为傲的三围。

在这次5人公墓落成的礼上,参加者除了死者的家属亲属和亲朋好友,还有不少地方干部和知名人,26岁的张溥以当地名流的身份出席了葬礼,并受邀给墓碑题词。

站着墓碑前,想着死者们的生平辉煌事迹,想着黑暗的朝廷的残暴的阉党,想着那多灾多难又那么可爱的大明,张溥情绪激动,文思如潮,下笔千言,写了一篇老长老长墓志铭,以至于原先准备好的碑刻不下了,墓园方不得不换了块大碑。

这篇墓志铭不但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也给后世的无数学子带来了学习目标,这便是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五人墓碑记》。

放眼世界史,优秀的碑记很多,但出现在史书、选入语文课本供大家学习瞻仰的估计唯有此篇。初学此篇碑,老师讲此篇文采飞扬,正气浩然,慷慨激昂,催人泪下。不过大多数人没这种感觉,字认不全,词看不懂,文章读不通——既使在老师逐词逐句讲解后仍半懂不懂,自然无法了解文章的精髓,更不可能受其感染。

许多人在有数十年的读书经历、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了解完这段历史后再返回来看这篇文章时,大都会流下眼泪——不是被文章中的浩然正气感动,而是为看不懂该文而悲伤,还和当年上学时一样不懂:先是自信地看原文,无法继续后对照注解看原文,最后完全放弃原文而选择阅读白话翻译。

大家都想着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但现实中总会选择翻译版、白话版,简介版,因为原著太难了。

而在四百年前,张社长写此文时只是一个二十六岁的秀才。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摆才华,也不是有意刁难大家,这纯粹是一力求朴实、直白的应用文,一篇用来教育和感动大家的日常写作。

一篇普通文章便需当代无数学者文人专家查字典翻典籍,这便是凡人与伟人的差距,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太过平凡时,不要怨无尤人,不要怪自己不努力,因为我们的智商不足,本就平凡,即使努力也达不到伟人的高度,努力的最大结果是测试自己的智商上限。

《五人墓碑记》一经面世便很快便传遍了业内。五名死者借着张浦的文采名垂青史,张溥也借着五人的影响力获得大量加分,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流量明星。张溥所在的应社也名声鹊起,一夜走红,由一个县级民间团体成为全国反阉先进集体,影响力迅速扩大。

有人说张溥的成功是因为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走了大运;有人由于张溥的成功是因为蹭上了五个墓的热度。这点些说法没错,任何成功中都有幸运的成分,都需趁着大势,但张溥本身的能力不容忽视。全国有太多的青年才俊,有太多的社团领袖,有太多的投机在琢磨皇帝的心思,但成功的很少,因为他们不但不知道朝廷的动向,便是连县里的动向都无法。而张溥本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人物,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猜透了万里之外崇祯的小心思,走上了成功的高速度。

另外,接近变态的二十年寒窗苦读,张溥知识渊博程度已无法想象,太仓史上前无古人,今无同侪,这才是他成功最根本的原因。

此外,张溥成名还有一个原因:美丰姿,少倜傥,极具偶像特征。

一时间,张溥成为全国少男少女们的偶像,无数人在传其大名,思慕着与其拉上关系,如黑夜里的荧火虫般吸引人们慕嫉妒恨的目光。身边的人更是夸棒点赞,马屁阵阵花样翻新,张溥不由有点飘了。

他确实有飘的资本,这时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还是个秀才,如此低等的地位在这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竟然做到了影响全国,其名声超过了无数政坛文坛大佬,达到了许多人一生也难达到的高度。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如果这时有人采访张溥,他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在座的诸位都是垃圾。”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