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桃花扇桃花笑春风
第九十四章 周延儒的故事——重来(旧版)

萧永日

军事 |  人文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周延儒复出的关键是得到崇祯的认可,而想得到崇祯认可,除了需要周延儒本身的良好表现,更需要有人运作,即需要有人在崇祯跟前美言。

这些运作人员可以是朝廷大佬,可以是皇亲国戚,可以是宫女太监,可以是言官或监察人员,总之地位不一定有多高,但一定得崇祯跟前的话语权。

话语权很可怕,一句话顶得上千军万马,能杀人于无形,能让英雄豪杰死的窝囊,能让道德模范身败名裂。比如李广情愿面对匈奴千军万马,也不敢面对刀笔之吏,被逼着活活自杀了。

权与利对应,有话语权者但凡愿意,总能将权变为利。

每个有话语权者都有一定的公心和觉悟,在不损害私利的情况下,总愿意为民请命、为正义发声、为朝廷出力。

同时有话语权者往往是王朝的受益者,个人利益与朝廷利益统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推举首辅这件事上,有话语权者真心希望朝廷好,愿意一片公心向朝廷推荐最合适的人选。

同时,每个有话语权者都有私心,在朝廷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首先考虑自己,这是人性,无可指责。他们在推荐首辅时,更希望自己能在此间得到好处,公私兼济。

当公私不可兼得时,这些有话语权的运作人员往往只能忍痛放弃公心,损公肥私。

张溥虽然不是朝廷官员,认识很多运作人员,身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需要做的是争取这些人的支持。

如何争取?当然是银子。钱能通神,能让鬼推磨,当你发现有银子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再加些银子。

张溥对身边这些官员什么德性了解的很,没有指望周延儒的人格魅力、王霸之气、玉树临风能征服运作者,也不指望运作者人品爆发、格局战胜人性、私心战胜公心,能让这些人心甘情愿替自己发声的只有银子。

麻烦的是周延儒还有竞争者,他们也这样想的,也想用银子砸死运作者。

如此一来,运作人员成了有饽饽,话语权随时可以变现。无非是动动嘴皮子,帮谁也是帮,就看哪边的诚意更足了——衡量的标准是银子,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金钱选举。

张溥认为自己的诚意更足,因为他不差钱。世路难行钱作马,他决定用钱来开天辟地,让天堑变通途。

这里有个问题,复社是群文化人,圣人教诲文化人安贫乐道,富贵于我如浮云、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正常情况下,文化人应该远离金钱、跑官、行贿,拒绝这些俗人、俗物、俗事。因此面对这种事情,文化人总会带着强烈的羞耻感,想一想会面红耳赤,做起来会笨手笨脚,比如孔乙己偷书被抓住了仍会大喊“君子固穷”。

事实上,文化人只是不屑做这类事,真做起来随时可以放弃底线,比一般人做的更麻溜更有章法更得心应手,他们总能找出支持自己行为的强大的理论支持,让自己变得冠冕堂皇和无所畏惧。

我们对此诧异和陌生,这完全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清高、脱尘、阳光、正直的复社,不是那个从来没碰过钱、对钱不感兴趣的学生组织。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复社,复社从来没变过,只不过是我们认识出现了偏差。

复社从建立之初便明确指出,为了更好服务于百姓和实现人生价值,复社愿意放弃了一切教条,采取的是现实主义、实用主义,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你以为复社“务使为用”“致君**”的宗旨只是随口说说?

根据这种观点,张溥以挣钱、挣更多的钱、拿钱办更大的事为目标,让他们快乐的并不是教书育人当个小官领着微薄的薪水。

还好的优秀人物从不差钱,他们没必要求田问舍,没必要忙于生计,手头没钱只是因为他们不屑挣钱,当他们发力的时候钱财自然滚滚而来。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张溥敢产生强退周延儒上位的心思,是因为他真不差钱,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庞大的复社。

张溥发力了。在复社的操作下,大量个人与组织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个月间便凑齐了白银二十万两,折合人民币约1.5亿元。若不是许多人的钱复社不愿意收,能募集到的银子只怕更多。

众人为什么愿意出资?没有人嫌自己钱多,没人愿意为了积极参政议政而受到经济损失。众人都知道,这次捐款不是做慈善,而是在做风险投资,虽然可能打了水漂,但成功后很可能得到数倍的回报。

这笔巨款很快分散到了运作人手中,该他们拿出具体行动了。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运作方找各种机会见缝插针,按照张溥的要求,在崇祯这里替说周延儒的好话。

运作人员和投资人员一样,他们都披着朝廷官员的外衣,口里喊的是主义,心里都是是生意,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出力后者出钱,前者是先取予后予而后者先予后取。

能成为运作方的必然是聪明人,大家不会因为收了钱而逆了崇祯的意、推荐那种崇祯讨厌的人。他们跟张溥只是做一锤子买卖,而崇祯是他们的衣服父母,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大家都知道。

这些人愿意替周延儒说话,除了利益驱动的因素,本质上还是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读心术,他们早已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发现了崇祯对周延儒的思念,猜到了崇祯起用周延儒的意图。

如果崇祯真不喜欢周延儒,大家也没人愿意强行推荐,那样不仅没效果,反而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崇祯是个聪明人,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话,他只相信自己基于事实而做出的判断。如果发现下属想操纵他的思想、想在他跟前玩小聪明、甚至是收了钱来利用他做什么事,他肯定会弄死这些吃里扒外的王八蛋。

因此,运作方非常讲究策略技巧,曲线救国,曲径通幽,点到为止。既然崇祯需要事实,那他们便不着痕迹提供一些有利于周延儒的事实好了,帮助崇祯自己判断。

也就是说,崇祯想要了解到的事实,只是大家让他了解的事实。

在投资方和运作方的共同操作下,本已半社死的周延儒忽然又频频出镜,点击率狂增。崇祯朝廷每捅下什么娄子,总有人会说“要是周延儒在就好了”,崇祯每感叹底下人不得力时,总有人说“周延儒最适合干这事”,每问起大家对周延儒的看法,大家总是“杠杠的”“人精”“国之柱石”“天纵奇才”。

崇祯对大家的回答比较满意,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家与他的判断不谋而合,看来大家说的都是实话。

同时崇祯对大家的态度也比较满意。要知道周延儒是他赶出朝廷的,大臣们为了迎合他,对周延儒落井下石才是正理。如今大家冒着触怒他的危险仗义执言,都是些诤臣呀!

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尽管崇祯留了一百个心眼子,最终还是着了自己人的道。

更难堪的是,崇祯不认为是自己着了道,引出话题的是他,征求意见的是他,最终决策的还是他,身边只是被动着提供了意见。

甚至崇祯很得意,他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看来他的识人用人还是非常有两把刷子。

在周围人的撩拨下,崇祯越来越思念周延儒,一刻也不愿再等了,下旨召远在江湖的周延儒进京面圣。归来吧,朕需要你,浪迹天涯的周延儒,请别在四处漂泊。

崇祯之所以如此急切,还有一点几乎他也不知道的原因:孤独。

人生在世本来就很孤独,崇祯作为帝王更是孤独,君臣关系带来的天然的距离感是横亘在他与其它一切人之间的鸿沟,暴燥的脾气又将身边的人推开了一截,因此崇祯感到更加孤独。他固然需要奴才,也一样需要朋友——一个能平等对话的朋友。

相对臣子们的唯唯诺诺战战惊惊,周延儒与崇祯的相处则比较随心。

周延儒从骨子里是个洒脱的人,对崇祯有敬畏但不是很多,边界感不强,经常和崇祯开玩笑,甚至还敢拿崇祯开玩笑。

这种随意的态度让崇祯恼羞成怒,觉得他没上没下没大没小,有时又觉得这种相处方式让人很舒服,二人可以基本平等聊天,经常还能秉烛夜谈。

自打周延儒离开,崇祯已经有很多年没和人痛快地聊过天了。

此外,崇祯还很喜欢和周延儒一起工作的感觉。

朝廷给人的感觉总是死板、压抑,团结紧张严肃有余,缺少笑点和活泼。

崇祯的臣子们总是暮气沉沉板着死人脸,千人一面,而周延儒鹤立鸡群与众不同,他是个有趣的人,真性情,会整活,不矫揉造作,能吸引流量,相处起来如沐春风,能做到快乐工作。

在千里之外的宜兴,周延儒终于等来了崇祯的诏书。

诏书内容很简单:多日不见甚是想念,请到京一晤。

其它什么也没说。

诏书不长,但周延儒能感觉到崇祯想见自己的迫切心情。日理万机的皇帝不会闲着没事召见一个退休的老头子的,周延儒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这一刻,周延儒对崇祯的的最后一点不满也消散了,作为皇帝祯能原谅了他当年的不成熟,原谅了他的嘴贱,作为臣子他还有什么矫情的。

士为知己者死,单凭着两份知遇之恩足够他为帝国鞠躬尽瘁,便是将来反目成仇被杀了剐了也认了。

没有老夫的江湖太寂寞了,是该风云再起了。大明,俺老周又回来了!当初争宠的温体仁已成为昨日黄花,昔日的敌人和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天下唯我周延儒才是政坛常青树。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