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淞沪王开始当列强!
第三十三章:筑路计划,格局小了!!!(旧版)

铁帅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他倒是一个有心人。”

面露笑容,蔡轩招了招手:“来人,让沪都市长杜月笙亲自来一趟。”

别人猜不到杜月笙的想法,他不会不知道。

因为,杜月笙这一番修路计划不单单是在向蔡轩表忠心,更是看准了蔡轩经营淞沪的深层念头。

通过公路网将整个淞沪地区贯穿,军队可以在最短的速度内赶到任何一处地方。

这样一来,无论日军从哪个角度发起进攻,沪军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是!”

警卫立即转身离去,拨通了沪都市长办公室的电话。

“喂,我是杜月笙,什么?少帅相召,好,我知道了,我马上过来。”

正在处理市务的杜月笙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驱车赶到了淞沪警备司令部。

当他推开门一看,里面除了蔡轩,还有警备司令部作战处长张伯亭、淞沪行政院长俞鸿钧、警察部长杨虎、城管局长蔡劲军,杜月笙大概心知肚明。

“少帅!”

一进作战会议室,杜月笙恭敬的向蔡轩问候了声,身形谦卑。

“今天讨论的事跟整个淞沪有关系,我听了俞院长汇报关于你的想法。”

“很好,很不错,但格局还是小了。”

微微一笑,蔡轩淡淡道。

“少帅。”

“那您的意思是?”

杜月笙似乎猜到了什么,却又不太确定。

“为什么不从吴淞江南岸全盘考虑呢?”

“以徐家汇为中枢,北连法华区、公共租界新区,南接漕泾区、曹行区、闽行区。”

“向西贯穿虹桥、徐泾、乃至青浦县城,从闽行区衍生出支线,连接松江县城,再从松江县城直达青浦县城,这样一来,整个吴淞江南岸、黄浦江北岸就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境的公路网。”

迎着所有人的目光,蔡轩面带微笑,讲述了他的谋划。

“咕噜!”

所有人不由得咽了口唾沫。

“少帅。”

“这是不是太庞大了,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吗?”

就连沪都市长杜月笙都有些打退堂鼓,他的修路计划跟蔡轩的一比,简直是小儿科。

“为什么做不到?”

蔡轩反问杜月笙:“从青浦至松江,约18公里,从徐汇至青浦,约32公里。”

“从松江至吴泾,约20公里,从吴泾至长宁,约合25公里。”

“四条公路主干线加在一起还不到100公里。”

“沪都交通局现在有建筑工人74531人,听说你杜月笙把租界的工程机械都买断了。”

“200多台工程机械在一马平川的地区修筑公路,没有日军飞机阻拦,三天能把这95公里全部平整结束。”

“水泥钢筋供应不断地情况下,一周时间,你们还修不好这个公路,那就是真吃干饭了。”

“少帅。”

杜月笙有些踌躇的回道:“做倒是可以做。”

“只是淞沪地区河网密布,公路要想完全铺开,还需要建造至少上百座水泥桥梁。”

刚才,他对这个95公里的筑路计划进行了思考,可行性很高。

尤其是在沪都交通局不缺少工程机械、建筑工程师和多达7万多人的建筑工人团队时。

但他出于炎黄人的保守,只是给了蔡轩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没有大包大揽。

“你可真是个老滑头。”

指着杜月笙,蔡轩笑了笑,说道:“我给你半个月时间,但不是四车道,而是八车道。”

“资金方面,你可以向行政院提交,俞院长会在第一时间审批,下拨资金。”

“最近,淞沪百姓、富商募捐所得约合三千万大洋。”

“是,保证完成任务!”

听到这话,杜月笙心中有了底气,大声应道。

“踏踏...”

这时,两名参谋将一副大地图悬挂到墙面上。

仔细一看,那竟然是整个淞沪地区的地形图,清楚的标注了每一个地区。

这一幕落在众人眼中,全都露出了诧异之色,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筑路计划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域。”

“1927年国府成立以后,次年把沪都升格为直辖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设立了十七区,面积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人口约300万,地域贯穿黄浦江东、西两岸、吴淞江南、北两岸。”

“这样的行政区划太过繁琐,不仅仅严重阻碍筑路,更造成了官员、机关冗余。”

“整个淞沪地区包括沪都市、嘉定县、宝山县、川沙县、青浦县、南汇县、松江县、奉贤县、金山县。面积约合51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0万。”

“从人口密度来看,平均一平方公里生活着超过1000人,在租界、闸北、沪南、法华等区更加窘迫。”

“从资源来看,淞沪缺乏金属矿产,建筑石料、能源矿产,除了做为农业发展区域,别无选择。”

“可如此之多的人口,要满足他们的粮食所需,至少需要开垦出500万亩地。”

“我想问问在座各位,能做得到吗?”

环顾座下,蔡轩沉声道。

“做不到。”

淞沪行政院俞鸿钧、沪都市长杜月笙齐齐摇头。

开什么玩笑,整个淞沪面积折合765万亩地,这里面还包括大量的水域,除非填了河塘,要不,根本不可能开垦出五百万亩地。

而且,淞沪还在源源不断的从各地接收难民,现在的人口已经接近700万人了。

仅靠农业生产,根本不可能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淞沪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老百姓的生活所需。”

“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工业、对外贸易。”

“这同样是满清末年以来,沪都乃至整个淞沪地区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原因所在。”

“我想对于这一点,在座各位都没有任何异议。”

“嗯!”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地位,首先是基于淞沪的特殊区位条件,其次是租界存在。

当然,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工厂为淞沪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端午节赠粽子活动
活动以单次实际到账的VIP点为准;以点券的形式赠送VIP点,充值额越高点券到期时间越长。如:充值:500元赠送7500VIP点、充值:1000元赠送15000VIP点
活动时间:6月8日到6月10日
立即充值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