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拒绝洗脑,带妹妹奔小康
回复书评:作者是时代文盲吧(旧版)

花生牛轧糖

同人 |  影视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写四合院同人题材的年代文,作者的初衷是让各位读者姥爷茶余饭后,数钱累了以后,随意看书消遣一下。

为了尽量做到本书质量高一些,内容详实,作者动笔之前查阅了很多相关年代的资料。

相信大家在书中一些说明的细节可以看出来,不管是物价,还是社会、工厂、商业运行的逻辑,作者都是力求准确。

本书错别字也很少很少。

评论区有朋友非要跟我杠,说五六十年代高中毕业后会分配工作,说作者是文盲。

小作者心里委屈啊。

书评区原评论内容是:

【作者是时代文盲吧

主角高中毕业在**年会找不到工作,在五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前高中生那可是妥妥的高材生毕业后是管分配的还得是干部编制,到你这里成了赋闲在家工作难找了】

虽然明知道书评区就是随口说两句,但是作者是个认真的人。

如果是对故事剧情有看法,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也接受不同意见。

但是和客观现实有关的,

我不得不专门发个作品相关,解释一下。也有助于读者朋友们了解本书的背景情况

【1960年,一方面国家实现了527.29亿元的新中国建立以来最高的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建设中的问题碍难,不能再靠地方性投入维持增长势头,经济出现负增长。并且由于政府强调扩大基本建设领域的政府投资而导致了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维持经济领域的正常运行开支。导致爆发了财政危机之后,城市进入经济萧条阶段。这时,由于投资被迫中缀,城市就业随即从1960年最高峰值的1.3亿,陡然下降到1962年的4537万,两年时间减少8000多万人。是为经济危机爆发连带造成的社会代价。

对此,1961年开始,中央不得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动员上千万城市人口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弱化城市失业人口的巨大压力——这是集中在城市的国家产业资本得以通过“排斥劳动”来实现“软着路”的基础性条件。】

以上,原文摘自温铁军教授的出版作品《八次危机》,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当代经济史的脉络。

1955年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就是鼓励城市失业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自救。

到了农村,起码凭借着劳动,还可以有口饭吃。

1962年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开展了“减员增效”运动,几乎不吸纳应届高中生。

欢迎读者朋友们继续在书评区讨论,说的有道理的我也会采纳

顺便推荐给大家的,还有温铁军教授的演讲视频。

最后,感谢读者朋友们,愿意看我写的小说,我继续认真写,希望你们依旧支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