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备,亲手拉爆大汉
第三章 刘备的早年并不卑微(旧版)

从本章开始听

刘备三人用过饭食,直接按常例去了后院消食。

刘备按照以往的习惯,围着石桌而坐,泡上热茶,不紧不慢的细细品着。

关羽和张飞两人是坐不住的。

这后院院子空旷,平日里就是刘备三人打磨身体熬炼武艺的地方。

因为刚用完饭的缘故,关羽和张飞倒也没有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

只是以一种缓慢的节奏舒缓着身体。

刘备就品着茶,静静的看着关羽二人的动作,同时继续梳理汉昭烈帝刘备的记忆。

整整二十年的记忆,刘备现在要全盘接受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嗯?”

刘备梳理着记忆,忽然眉毛一挑,发现汉昭烈帝刘备的早年和自己所了解的有出入啊。

按照历史中所记载的汉昭烈帝刘备生平。

他自幼父亲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

十岁时就上街和母亲贩卖自己所织造的草席草鞋。

那日子叫一个苦。

而且因此往后还动不动就被人鄙视为织席贩履之徒。

可现在这记忆里却是完全不同。

汉昭烈帝刘备其实早年并不穷苦,

所谓的织席贩履都是装出来的,是一场秀。

而帮助刘备进行这场做秀的人,就是他的叔父刘勃刘元起,涿郡涿县刘家的族长。

也就是资助刘备去雒阳拜师卢植的那个人。

虽然刘备的父亲早逝,但刘家可不是什么普通人。

刘备的祖父刘雄曾被举为孝廉,官至县令。

刘备的父亲刘弘也是在州郡出任过官吏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样的官吏之家怎么可能突然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呢。

这一切其实都是刘备的亲叔父刘勃的谋划。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记忆里也给出了答案,因为刘勃要帮助刘备举孝廉。

什么是举孝廉?

举孝廉就是东汉时期最正经的做官之路。

举孝廉的出身如果外放做官,那最少都是六百石起步的。

所以举孝廉那就是一条通天大道。

那怎么举孝廉呢?

很简单,从名字就可以知道了。

举孝廉是朝廷赋予每一个郡太守的权利。

太守可以向朝廷举荐本郡孝顺廉洁之人,让他们进入雒阳朝廷接受培训做官。

有人会问怎么分辨是否孝顺廉洁?

那当然是从众人的评价和看法中来分辨。

再简单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名声,声望。

所以东汉的举孝廉其实就是一个凭借声望做官的路径。

孝顺廉洁,廉洁一般属于官员,不好展现表示,所以只能从孝顺入手。

而且孝顺也比廉洁更重要,汉朝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

在汉朝你不廉洁,大家可能笑笑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你不孝顺,那是要坐牢,要被人身毁灭的。

因此,当时还只有十岁的刘备在刘勃的推动包装下,

摇身一变,就成了早慧懂事,体贴母亲,小小年纪就帮助母亲织席贩履的好儿子。

甚至刘备家里的那颗枝繁叶茂,闻名郡内的非凡大桑树也是炒作出来的。

那些说什么此树之家当出贵人的话都是刘勃安排人传的。

还有刘备那句,“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这也是刘勃教给刘备去说的。

刘勃苦心安排这一切就是为了替刘备扬名,刷声望。

就是想让刘备被太守了解知道,好让涿县刘家再出一个孝廉。

刘勃的手段是不错的,他成功帮刘备刷出了声望,

塑造出了一个非凡的,孝顺的,有志向的好男儿。

但刘勃却忘了,这孝廉终究还是要太守来举荐的。

举孝廉是属于太守的权利,太守的个人意愿才是决定这孝廉名额的关键。

太守说你是孝廉,你才是孝廉。

太守说你不是,你名声再好,声望再高也没有用。

要知道汉朝人口满二十万的大郡每年才能举孝廉一人。

孝廉名额作为太守手中最宝贵的政治资源,怎么可能会随便的给某一个人。

太守所在的郡里,多少大世家豪门都盯着呢。

刘家在涿县还能说的上话,但放到整个涿郡那就完全不够看,和别人扳手腕都不配了。

所以刘勃的谋划最终还是落空了。

涿郡太守没有半点想要举刘备为孝廉的意思。

于是等到刘备十五岁,刘勃为刘备找到了另外一条路,

那就是送刘备去拜卢植为师,跟随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学习。

这个过程,刘勃也是费了大心力,大价钱的。

虽然刘备这种由卢植统一所收的弟子比不上登堂入室,得授亲传的那种。

但卢植的名声地位摆在那,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拜师的。

刘备能成功拜师卢植,除了刘勃的努力之外还有一重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刘备是卢植同郡同县的小老乡。

在汉朝这样的封建社会,有这么一层地缘关系在,刘备才成功拜师卢植的。

总而言之,早年的刘备其实并不卑微,他的起点比东汉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高得多。

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绝对是有余的。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